中欧的互补!
作者:盛唐如松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掌柜的刀
已获转载授权
昨日,欧洲方面突然邀请中国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谈,会谈议题就是中国的稀土政策。因为中国的稀土出口审查政策可能会让欧洲的汽车、风电和军工制造等领域受到制约。
2025年10月9号,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对稀土技术出口管制的第62号法令。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而一般情况下,我们也认为这是在外交上对美国的一次反击。
至于为什么叫做反击,那就需要特朗普自己去解答了。因为他的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已经让很多和他做对手的人有些无所适从了,比如一会儿要加中国100%的关税,一会儿又说中美会达成相关和解,再然后就又是155%关税的狂言。而想要对付特朗普这样前后总是不一致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我自岿然不动。也就是无论他怎么前后不一致,但我只要出招了,那就不会轻易收招,而是让对手自己想办法拆招。特朗普可以凭空制造筹码而取得谈判中的优势地位,而中国,手里就有实实在在的筹码。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次稀土出口的管制政策是针对美国的反击,那欧洲急什么?估计大家都还记得新加坡已逝前资政李光耀说过的话:中国是两头大象,如果他们他们打架,周边的小草就要遭殃了。当时的李光耀估计还没有意识到,如今他口中的小草,已经不仅仅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而是涵盖了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甚至包括欧洲。这次欧洲就是因为中美之间的博弈而产生了担心问题,因为它已经感觉到自己就像一株柔弱的小草,害怕大象的践踏。
从2014年后,欧洲基本上就开始进入到了一段漫长而不止终点的衰退期。为什么要从2014年开始算?那是因为2014年,俄罗斯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不再委曲求全,而是拔剑相向,利用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拿回了克里米亚这颗黑海的战略明珠。而由此,欧洲方面就走向了自戕之路。直到2022年的俄乌战争爆发,欧洲则把手里的剑抹向了自己脖子。
俄欧关系的互补我们且不多说,因为之前已经说了很多。但中欧关系是否也是一种互补关系呢?很多人认为中欧关系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因为中国不断发展的工业科技成为欧洲工业优势的取代者。当然,这个话题我们不做辩论,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权问题。就像一家饭店的红烧鱼做得好,你总不能就不让别的饭店在红烧鱼的烧法上取得进步吧?个人如此,国家也当如此。
所以,欧洲人如果想要继续过好日子,就得和中国人一样勤奋努力,就得学会真正的以一种尊重它国的方式进行国际间的产业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欧的确存在互补关系。欧洲就就像一个有田有铺又有钱的阔少,曾经利用中国的低成本红利和市场红利赚了不少钱,也因为和中国的合作,使得欧洲的很多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更为迅速的发展。比如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不是中国企业的迅速发展,欧洲就不可能那么重视自己的汽车产业升级换代。如今虽然和中国有着巨大的竞争力,但却让自己本已臃肿的肚腩有了一丝丝肌肉的模样。不竞争,哪有肌肉呢?
欧洲真正对自己有益的做法,其实就是放下傲慢的心态,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与中俄展开合作,对于有田有铺又有钱的阔少,大家自然都是愿意与其合作的。这样一来,欧洲不但可以享有俄罗斯的低价能源以及俄罗斯市场上的其他利益,更是能够利用自己手里残存的科技优势与中国达成技术入股的分红协议。
只是欧美人的通病就是死捏着技术不放,认为这是自己的骄傲所在。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掌握这些东西【当然,除了中国,的确没有。】。结果就是死捏在自己手里的技术被中国一项一项突破,最终成为了废纸片子。其实如果欧洲从一开始就放下傲慢,愿意在技术上和中国合作,然后要求回报更高的利益。欧洲就还不至于沦落到今天。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中欧达成平等的合作模式,那么欧洲必然会收获更多的利益,而这也必然会推动欧洲在技术研发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欧洲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如今,因为欧美自己对于技术的封锁,使得他们的技术成为了一种笼子里的宝贝。看着是可爱死个人的小鸟,但实际上笼外的鸟儿却早已展翅高飞。它们笼子里的宝贝早已经沦为了笼外鸟儿不屑一顾的金丝雀。
当然,这只是我的设想而不是事实。事实是,如今的欧洲也已经成为了中美两头大象脚下的小草。当两头大象还是烦躁不安时,小草开始担心和害怕了。这就是中国宣布稀土技术出口管制后,欧洲人的真实心态。
昨天在前往克拉玛依的路上,特意绕道去了阿拉山口。那里是中欧班列的出境口之一,拍到了中欧班列缓缓向前的图片,心中不免就有所感概。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和中国和俄罗斯都应该是这块大陆文明延续的受益者,而不是相互伤害。




如今的欧洲,除了傲慢似乎也没有剩下多少可以傲视全球的资本。这大概也是它们为什么宁可在经济上,在产业上受损,也不愿意放弃傲慢的原因所在吧。就像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一样,虽然已经穷得叮当响,但也还是竭力保持一个‘读书人’的‘体面’。殊不知,正是这份‘体面’,对他自己造成了最大的伤害。如今的欧洲,想不想那个快要沦为打零工的孔乙己呢?
倒不如放下架子,和普通的人们一起勤于生产,共享劳动成果来得实在。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未来或者会比较普通,但总算是可以过个小康的日子。否则,也就只有元首才能拯救欧洲了。当然,这又是我的臆想,事实上,如今的欧洲,即便元首再世,也已经无法挽回它的颓势了。道理人人明白,做到千难万难。与其担心自己的稀土供应,倒不如想想未来的欧洲该走哪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