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被荷兰政府抢劫的背后惊天事实!
作者:汪涛
来源:纯科学(ID:chunkexue)
一、安世故事里最重要的脉络
人们在媒体上听到的故事,全是荷兰政府如何从闻泰科技手上抢劫荷兰安世(Nexperia B.V.)的资产。事实的确是如此,但可能人们完全想象不到的真实情况是:荷兰政府很可能是同时把荷兰安世和在德国汉堡的安世晶圆工厂同时给裁掉,实际的能力全转移到中国了。
目前安世的整个结构是这样的:
中国闻泰科技前期持增持股权,2020 年以 63.34 亿元收购剩余少数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 98.23%;后续通过收购建银国际所持剩余股份,最终实现 100% 全资控股,总交易对价超330亿元(含融资成本则达380.6亿元)。
实现100%收购后,为配合荷兰政府监管要求,闻泰科技主动让出1%股权给荷兰政府相关方(请注意这个与此次荷兰政府的抢劫行为本质不同,时间也在此之前),剩余99%由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
闻泰科技控股合肥裕芯(闻泰科技持股57.0327%,另外两个财务投资人为合肥中闻金泰半导体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2.9319%,上海小魅科技有限公司持股0.0354%),合肥裕芯持有香港裕成控股78.39%的绝对控股权,剩余21.61%为财务投资者JW Capital Investment Fund LP(简称 “JW 基金”)持有。
后续我们为简化描述,中间相对复杂的财务持股环节就不去详述了,我们暂且认为就是闻泰科技直接地控制荷兰安世。
荷兰安世总部理论上100%或接近100%持续有全球其他地区的资产。例如位于东莞工厂为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100%为荷兰安世总部持有,而对安世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则持有99%,剩余1%为安世上海自己持有。我们以下讨论不去关注这些细节。以下为荷兰安世总部主要的资产:
(1) 知识产权。
(2) 荷兰安世总部及研发机构。
(3) 安世中国在东莞的封测工厂,承担安世全球70%出货量。年产能稳定在 500 亿 - 850 亿颗器件。加上上海、江阴基地,中国区承载了安世80%的产能。
(4) 安世中国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设有设计中心或研发分支机构。请注意这部分资产归属为安世中国体系(境内独立运营主体),同时纳入安世全球研发网络接受荷兰总部的技术协同与战略统筹。
(5) 德国汉堡安世晶圆厂。
(6) 马来西亚:芙蓉(Seremban)设有封装测试中心,槟城设有研发中心,同时槟城工厂已完成扩建,新增20%产能,是东南亚产能核心;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产品性价比突出,供应全球中高端市场。
(7) 菲律宾:卡布尧(Cabuyao)、马尼拉等地设有封装测试基地,其中马尼拉工厂于2023年投产,专注高端MOSFET产品,进一步提升东南亚市场供应能力,覆盖周边电子制造产业集群。
(8) 美国达拉斯设有安世专项研发中心,聚焦北美汽车、数据中心等高端市场需求。
(9) 加拿大滑铁卢等地设有设计中心,强化北美区域的技术响应能力,辅助本地客户的产品适配与解决方案落地。
(10) 全球各地设有销售中心或销售处。
以上除(3)(4)项直属安世中国外,其他资产直属荷兰安世总部。但以上除(1)(2)外,其他资产都属于荷兰安世总部的子公司和闻泰科技的孙子公司双重属性。闻泰科技是一级公司(爷爷),荷兰安世总部是二级公司(爸爸、儿子),其他资产都属于三级(孙子)。现在,从法律上说是一级公司与二级公司闹翻了,其他三级公司该怎么办?(3)(4)直接归属一级公司成为二级公司了,其他三级公司就存在一个站队的问题:是跟一级公司的爷爷,还是跟二级公司的爸爸?
问题在于:
第一、整个安世的收入,70%-80%是通过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出货,当然这部分收入的钱就得先汇入安世中国的账户,然后再通过内部账务系统进行分配。谁是爷爷,谁是爸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当然要看谁是娘。—— 当然有奶的才是娘。大多数三级公司、部门或更分支的机构解决起来问题不大。现在荷兰政府抢劫了荷半安世总部,那么安世中国的生产厂箅其他在中国的机构也顺势直接被闻泰科技接管,不再听命于荷兰安世。如果后面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期拖延下去的结果,相当于把荷兰安世的股权被从中间给剪断去掉。现在荷兰安世是资产,另一方面那帮老爷又何尝不是负担?要裁员还受很多限制。这么一搞相当于把整个荷兰安世全都给裁员减负了。所以,对这个问题是推动其最后能解决,还是索性把整个荷兰安世总部顺势给裁掉拉倒,可以慢慢想清楚再说。如果裁掉更好,为何不这么做给其他欧洲国家立一个样板看看?

第二、知识产权是在荷兰安世总部手上。但是,相关知识产权授权各三级公司使用的协议肯定早就签订了。所以,即使荷兰安世总部的股权被荷兰政府抢劫走了,他也不能随便停止各个三级公司使用这些知识产权协议的法律有效性。所以,安世在广东东莞及其他地区的生产以及其他三级公司的生产不会有知识产权上的问题。
第三、最核心的悬念是:闻泰科技是否还依赖于安世其他的三级公司,尤其是关键的德国汉堡安世晶圆厂的前道工序的晶圆产品,这个环节也是整个安世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德国汉堡安世晶圆厂在欧洲,与荷兰政府有可能关系更近。所以,如果与荷兰政府的纠纷不能解决,同时德国政府与德国汉堡安世晶圆厂也跟着荷兰安世总部造反的话,这是否会成为闻泰科技未来运营业务的一个卡点?目前荷兰安世总部已经以人民币支付为由暂停了汉堡工厂向东莞工厂的供货。
二、闻泰科技(不再是安世)替代汉堡安世晶圆厂的能力
告诉大家一个可能比较让人惊奇的事情:闻泰科技可以替代德国汉堡安世晶圆厂产能的上海鼎泰匠芯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居然就在发生这个事件之前的时刻投产了!需要先说明一下的是:上海鼎泰匠芯并非闻泰科技持 有,而是100%由闻泰科技的控股股东 “闻天下系” 企业持有,属于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同一控制下企业)。事实上,之前通过国内中芯国际与华虹已经可以替代相当部分汉堡安世的产能。
闻泰科技自己的工厂完全替代需经历“短期部分承接 + 长期全面补位” 的过程 —— 核心依赖本土晶圆制造布局(尤其是上海鼎泰匠芯12英寸产线),在技术匹配度、产能规模、车规认证成熟度上也需时间磨合。但具备完全替代汉堡安世产能(如果汉堡安世不听爷爷话的话)已经在规划之中:
以下可从“替代能力的核心支撑”“当前局限”“替代路径与时间表”三方面具体介绍。
三、替代能力的核心支撑
本土晶圆制造体系已成型。闻泰科技通过“自主建设 + 生态合作”,构建了覆盖成熟制程、车规级场景的晶圆制造能力,与汉堡工厂的核心产品定位形成呼应:
1. 核心本土产线:上海鼎泰匠芯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这是替代汉堡工厂的核心载体,由闻泰控股股东投资建设,完全服务于闻泰 / 安世的半导体业务需求,其技术与产能规划高度匹配汉堡工厂的核心产品:
技术节点对齐:汉堡工厂主打130–180纳米成熟制程的8英寸/12英寸功率器件(MOSFET、IGBT)。上海鼎泰匠芯覆盖110 - 180纳米技术节点,可实现同类型产品的工艺迁移,且支持Trench MOS、Super Junction、IGBT等关键器件制造,电压覆盖12V–1700V低中高压全系列,与汉堡工厂的产品矩阵重叠度超70%。
产能快速释放:一期规划产能4.5万片/月,2025年下半年已实现3万片/月量产,年底有望满产;二期、三期扩产后最终产能将达10万片/月,完全达产后可覆盖汉堡工厂45%的全球产能占比(汉堡工厂年产能约对应130万片8英寸晶圆,鼎泰匠芯满产后年产能120万片12英寸,折算后等效产能更具优势)。
车规级认证突破:鼎泰匠芯按国际顶级车规标准建设,其新一代MOSFET产品已进入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客户供应链,且闻泰旗下车规级 SiC MOSFET、GaN FET已通过特斯拉、比亚迪等客户认证,与汉堡工厂的车规级资质形成接力。
2. 供应链协同:本土晶圆生态补位除自主产线外,闻泰已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晶圆厂建立长期合作,2025年底国产晶圆采购占比可提升至65%,可承接汉堡工厂部分8英寸成熟制程的通用功率器件订单,缓解短期产能缺口。同时,安世东莞工厂90%产能已实现国产化,核心技术已转移至国内,为晶圆制造的“本土替代 + 封测联动”提供了工艺衔接基础。
3. 技术储备:第三代半导体同步迭代汉堡工厂,以硅基功率器件为主,闻泰已提前布局 GaN、SiC 等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形成 “成熟制程替代 + 先进技术升级” 的双重支撑:2024年安世中国已投产高压GaN晶体管和SiC二极管生产线,2025年8英寸SiC MOSFET产线投产,车规级1200V SiC MOSFET的性能指标优于市场同类产品,可在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等高端场景实现对汉堡工厂硅基产品的 “迭代式替代”。
四、当前局限:完全替代的三大核心挑战
尽管基础具备,但短期内仍无法100%替代汉堡工厂,核心瓶颈集中在三方面:
1. 技术细节与高端产品的匹配度不足
汉堡工厂积累了数十年的功率器件制造工艺经验,尤其在车规级高压IGBT、超高压ESD保护器件的稳定性控制、良率优化上形成技术壁垒 —— 鼎泰匠芯虽实现技术节点对齐,但在极端环境可靠性(如 - 40℃~175℃宽温域性能)、高频开关损耗控制等细节上,需通过量产验证持续优化,目前良率约85%-90%,较汉堡工厂的95%以上略有差距。
2. 海外客户认证的时间差
汉堡工厂的产品已通过宝马、大众、博世等欧洲汽车厂商的长期认证,供应链绑定深度高;而鼎泰匠芯的产品虽通过国内头部车企认证,但进入欧洲客户供应链需重新完成AEC-Q100、ISO26262等体系认证,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2年,短期内无法承接汉堡工厂的欧洲本土订单。
3. 产能爬坡与设备依赖
鼎泰匠芯目前3万片/月的产能仅能承接汉堡工厂约1/3的订单量,完全满产需到2025年底;且部分高端封装设备、检测仪器仍依赖进口,在地缘政治影响下,设备迭代与维护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产能释放节奏。
五、替代路径:短期部分承接,长期全面补位(2025-2027 年)
闻泰科技的替代策略已明确,按“三步走”节奏推进,与汉堡工厂的产能风险形成对冲:
1. 短期(2025 年):承接国内及亚太区订单,替代约30%产能
优先将安世东莞、马来西亚封测基地的国内客户订单(如华为、小米、比亚迪)转移至鼎泰匠芯,聚焦中低压MOSFET、通用二极管等技术成熟的产品,利用本土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同时避免海外认证壁垒;通过中芯国际合作承接部分8英寸晶圆订单,保障基本产能稳定。
2. 中期(2026 年):产能翻倍 + 认证突破,替代约60%产能
鼎泰匠芯二期产能(3.5万片/月)投产,总产能达8万片/月,技术良率提升至92%以上;完成欧洲部分二线汽车厂商的车规认证,开始承接汉堡工厂的海外非核心订单;同时清华大学 - 闻泰联合研发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技术量产,进一步提升高压IGBT等高端产品的替代能力。
3. 长期(2027 年):全面补位,实现90%-100%产能替代
鼎泰匠芯三期产能满产(10万片/月),叠加安世东莞8英寸晶圆厂的产能协同,形成“12英寸为主、8英寸为辅”的本土晶圆制造体系;车规认证覆盖全球主流车企,技术细节完全匹配汉堡工厂的高端产品标准,同时通过SiC、GaN技术升级,实现“替代 + 超越”的双重目标。
六、结论:替代能力“有基础、分阶段”,完全自主可控可期
闻泰科技不存在“无产能可替代”的风险:短期可通过鼎泰匠芯 + 本土合作产线承接汉堡工厂的核心订单(尤其是国内市场),保障供应链不中断。供货不足会导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汽车生产厂缺货,但这个嘛,未尝又不是好事情,中国汽车厂可借机抢占相应的市场。
长期随着本土产线扩产、技术磨合与认证突破,完全有能力替代汉堡工厂的产能,甚至通过12英寸产线的规模优势和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实现产能与性能的双重升级。
目前的核心变量是地缘政治对汉堡工厂产能调度的限制 —— 若荷兰政府进一步收紧技术升级或产能转移权限,闻泰可能加速本土替代节奏;若维持现有运营状态,则会采取“海外产能保海外客户 + 本土产能供本土市场”的双轨策略,逐步降低对汉堡工厂的依赖。截至 2025年10月,鼎泰匠芯的量产交付已标志着“替代进程”正式落地,后续产能释放与认证进展将是关键观察点。
相比于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等最高端芯片需要用到EUV光刻机和5纳米以下制程完全不同,安世产品涉及的领域,中国已经可以完全掌握全产业链了。所以将安世的全部知识与能力吸收到中国不是什么难事。
七、尾声
我本来在准备讨论这个事件的时候挺恨荷兰政府的。但把事情的真正内在脉络搞清楚后,不知怎么的突然之间恨不起来了,甚至有点......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