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即将破灭!
来源:毛豆论道
2025年11月6日,《华盛顿邮报》对Open ai的首席财务官萨拉·弗里亚尔,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萨拉坦言,近期Open ai不打算启动IPO,并希望政府为融资提供“兜底”。
此言一出,迅速引爆了整个人工智能圈子,为什么?
因为连Open ai都公开要求政府提供兜底,说明真的没钱了,其他企业的状况更不容乐观,预示着美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宏大叙事”即将破灭。

萨拉的原话是,“建议美国政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激进投资兜底,这种兜底或担保,能让融资得以进行,能真正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提高贷款价值比,从而增加股权部分能贷到的额度”。
这番话的背景,是Open Ai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4年,Open Ai全年亏损135亿美元,到了2025年,由于投资基础设施的力度加大,仅上半年,亏损就达到了135亿美元,和2024年全年的亏损额度相当。
2025年第三季度,亏损额度更是高达115亿美元,成为科技史上最大的单季亏损之一,数字简直骇人听闻,预计全年亏损,很可能超过400亿美元。
毫无疑问,Open Ai的财务状况不怎么好,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在巨亏,哪怕有持续性的融资,也是不可持续的,投资人不可能一直不要求盈利。
毕竟,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无论资本和媒体怎么吹捧,一家常年巨额亏损的公司,很难长时间支撑下去是常识,巨亏的背后,是Open Ai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变现模式。
订阅,几乎就是全部的收入来源,但这一收入来源,正在不断受到挑战者的冲击,因为大模型的数量,越来越多,Open Ai的优势远不如刚出生那时。
事实上,从9月开始,外界已经广泛质疑,Open Ai的经营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因为今年9月起,Open Ai陆续和英伟达、AMD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公布后,外界只能惊呼,真会玩。
怎么回事呢?
9月24日,Open Ai和英伟达签署了一项协议,英伟达将向Open Ai投资1000亿美元。按理说,拿到巨额融资是好事,毕竟Open Ai差钱,公司还处在烧钱的阶段。
但很快,市场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Open Ai是英伟达的最大客户没有之一,Open Ai八成的芯片,是英伟达供应的,现在,英伟达给Open Ai一千亿美元。
考虑到英伟达是Open Ai的供应商,不就等于英伟达把钱交给Open Ai,让它买自己的产品吗?这不妥妥的无中生有?
典型的金融游戏,左手倒右手。
10多天后,Open Ai又和芯片制造商AMD,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OpenAI将在未来数年内部署总计6吉瓦(GW)的AMD GPU算力。
用人话说,就是买AMD的芯片。
作为交换,AMD已向OpenAI授予一份可购买多达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若该认股权证被完全行使,基于AMD目前的流通股数量,OpenAI将持有AMD约10%的股份。
从明面上,OpenAI购买AMD的芯片,是为了降低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但这个事情,怎么看都不对劲,因为你买芯片就算了,怎么还能拿到AMD的10%股份呢?
我买你的芯片,但我持有你的股份,这不又是一次左手倒右手?
大家看明白没有,这两份协议背后,OpenAI的目的,是为了深度捆绑英伟达和AMD,事实上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果,问题在于,英伟达和AMD为啥答应?
很简单,它们没办法。
如果有更多的营收来源,他们大概率不会答应,然而,整个人工智能市场已进入疲软状态,即便手上有芯片,也不一定能卖出去,比如,英伟达的芯片,想往中国卖也不让。
除了和英伟达、AMD的协议,OpenAI还与甲骨文,签订了一份惊天协议,要在未来五年内,向甲骨文采购3000亿美元的算力,未来五年内需要消耗4.5吉瓦电力。
这个数字,相当于400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总和。
那么,平均每年,OpenAI需要向甲骨文支付600亿美元,但是前面说了,它每年营收也就100多亿美元,离200亿美元,还有不少距离呢,且每年都是巨额亏损,上哪找600亿美元?
而且,甲骨文接下这个单子,也不是容易落实的,因为美国电网的问题很明显,想新增相当于400万户美国家庭的电力,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说难听点,以美国的基建能力,近乎于不可能。
甲骨文又不是傻子,为啥还要签?
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人工智能的泡沫,太大了,早晚要破。
很多人拿今天的人工智能泡沫,和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进行比较,其实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
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人工智能泡沫,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大多了,当时没有那么多巨额投资协议,几亿美元,就是极限了,而人工智能的泡沫,动不动就是几百亿美元。
那些几十亿美元的协议,都不好意思说话,所谓飞得越高,摔下来就越疼。
其次,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没有被强行上价值观,而人工智能泡沫被强行上了价值观。
自从OpenAI横空出世,大家一定看过很多类似的话术,比如“OpenAI能出现,是因为美国更民主,更自由,中国不能诞生是因为没有那个环境”。
叠加中美竞争激烈,公知们普遍认为,OpenAI横空出世,预示着美国将通过一波科技革命,甩掉中国,就像当年的苏联,70年代前还可以抗衡美国,70年代后,美国完成微电子产业革命,和美国对抗就十分吃力了。
这种叙事,不是公知个人的原因,实际上也有美国官方刻意引导。
拜登时期,一直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推动股市上涨,进而通过股市的表现,证明中国将要“输”,而美国赢定了。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美股涨主要是“七姐妹”在涨,其他的股票表现可不咋滴。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不仅托举了美股,还是美国这几年营造出来的叙事的基础。
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企业,也有了底气,于是,OpenAI和英伟达、AMD、甲骨文等大企业,签署了一大堆协议,意思就一个,搞“铁索连舟”。
如果OpenAI倒了,这些企业也会利益受损,事实上,就让自己变得“大而不能倒”。
一旦倒下,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这种情况下,OpenAI首席财务官的那番话,才能被合理解释。
政府救不救我们?不救?信不信我死给你看?到时候引发危机,可不是闹着玩的。
面对这事,懂王绝对头大。毕竟救了,等于承认绑架有效,下一次还会有人绑架;
不救吧,危机在自己任内爆发,那责任就大了。
当然,不管懂王救不救,都不妨碍人工智能泡沫一定会破,依托人工智能塑造的宏大叙事,也一定会破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