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那么多年,为什么你的年薪不如别人的月薪?by隐瞒了意图╮
在职场那些通常成长很快的人,往往都能够能通过学习突破自己原有的思维瓶颈。低级学习者只会学习具体事务操作,然后按部就班,重复工作经验。而有格局的学习者则懂得在忙碌琐碎的工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刻意修炼自己的思维方式。
所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见过许多职场人,我发现凡是优秀者大多有这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保持自己的态度
成大事者绝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在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有自己的判断。无论面对多么细小的任务,都要保持怀疑精神,而不依赖现成的经验。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个二线城市工作,由于工作内容是机关行政方面,工作中千变一律的流水式的流程已经让他的专业技能根本得不到展示,他对这份工作有过怀疑
。但由于工作离家近,老家的房价便宜,并且这份工作稳定,除了晚饭根本没有其他的生活支出。房租、交通、电话均有公司提供的固定补助,在他的老家看来是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其实这份工作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天早上6点起床,8点回宿舍,每天做着一份与自己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身边的同事毫无共同语言......
他自己坦言自己每来一次北上广就想过要跳槽。但想到自己到了北上广后生活的艰辛,房租的高昂一次又一次地退却了,他只能屈居于现在的工作之中,加之家里父母也让他寻求一份安稳。他每天只能通过抱怨来舒缓自己的抱负,但由于自己内心的胆怯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始终不敢踏出跳槽的一步。
这就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围墙里,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但又跳不出家人给自己筑的那堵墙,也走不出安逸的现状。因此他永远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维局限,思维认知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其实在现在的职场上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危险的思维惰性。有的人对公司的规则盲目顺从,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另外一种人同样很危险,他们被淹没在工作的琐碎中,貌似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最终只能成为一颗机械化的螺丝钉。而真正优秀的员工不会迷信于领导的规则,懂得不断地怀疑工作,也能够合理地和上司提出自己看法。
没有对自己有着清晰认识的员工,三五年之后差距就很明显了,大抵依然也是最基层的搬砖工。
利用、整合资源
打个比方:关在牢里的囚徒吃早餐时每个人只能拿到一碗稀粥。然后有人买了两根火腿肠,有人买了一罐酱菜,大家一起共享这宝贵的资源,本来难以下咽的一餐美味了许多。
其实职场上也一样,每个人都是资源稀缺的囚徒。职场人最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味埋头苦干。囚徒思维的意思就是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学会借别人的力量,整合外在资源帮助自己完成事情,同时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资源。尤其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资源也唾手可得,囚徒思维更是必备的新型思维方式。
工作上我们不必因为难为情而选择自己孤军奋战,因为借力的前提是互利共赢,这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现代型“交际思维”。
不要急着下结论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了追求快,缓慢思维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思维方式。
认识一个小姑娘,平时我工作量太大的时候我会请她按照我的要求帮我写文案。可小姑娘心浮气躁又急于表现自己,总是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表达自己。她做事也是这样毛毛躁躁,虽然表面上能够快速完成,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后期反而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来修改,像她这一种缺少的正是这种缓慢思维。
缓慢思维并不是仅仅代表优柔寡断和反应迟钝,而是在你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时再来下结论。法国管理学家福克就说过一句话:“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意思就是当你不知道怎么做决定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做决定。几乎所有工作前期的准备都比后期的落实要艰难的多,前期的准备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就好比写一篇文案,选择题材、构思思路的时间往往比下笔写稿的时间要久得多。
然而在提笔前的准备过程不是独自空想,而是搜集准备资料、反复推敲、头脑风暴的过程。倘若没有这个思维过程,写稿的时间就会因为思路不清晰而事倍功半。
村上春树曾谈过他的长跑体验: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很明显面对同一件事,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月薪五千和月薪五万的差距不是偶然,背后隐藏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一个人所修炼的优秀思维方式也是他在职场上所拥有的最大利器。
好的思维方式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上面不断的实践求索,学习别人的长处,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才不至于成为一只思维固定的井底之蛙,原地踏步。
豪仕招聘/豪仕招人/豪仕工厂/豪仕企业/豪仕公司/豪仕招聘网/豪仕人才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