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一线!“疫”外的温情 我们的爱不打烊!
已亥年末 庚子年春
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
让我们经历了一个最揪心
也是最感动的一段时光
战“疫”之时
我们的爱
不因假期而间断
不因距离而生疏
在这段特殊时光里
我们的爱不打烊!
邻家妈妈:“听”你好 便心安
与陈苗苗联系的时候
她正在街镇帮忙
“这种时候我能做点什么都是好的”
“我曾是一名幼儿园教师
喜欢跟孩子相处
看到辖区里有监护缺失的孩子们
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陈苗苗报名成为“邻家妈妈”的初衷
简单温暖
于是,她开始陪伴结对儿童小J
小J父亲病故 母亲失联
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陈苗苗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口罩预约和外来人员信息登记、接听电话……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顶上
她也不忘与小J联系
得知小J爷爷近期住院
少年每天看护老人
翻洗擦身 送菜喂饭
她就多次电话联系
叮嘱少年 事无巨细
有时少年没有及时回复
她便坐卧不安 担心意外
赶紧电话联系奶奶
当得知少年正忙于照顾老人
她既欣慰也心酸
特殊时期 孩子成长
与陈苗苗一样的还有孙荣荣
她是浦东模范实验中学的英语教师
在朋友圈看到“邻家妈妈”招募信息时
热心公益的她报名
成为了小T的“邻家妈妈”
疫情前,“孙妈妈”经常去看望小T,每次都会为她准备好吃的好玩的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邻家妈妈”
孙老师上门走访了解孩子的情况
3岁的小T对到访的“邻家妈妈”有些陌生
孙老师俯下身来与小T说话
“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好不好?”
眼底慈色的她轻声细语
小T不哭也不闹 乖乖地看着她
孙老师看着小T懂事的样子
更加心疼
小T爱玩玩具
就陪她一起玩洋娃娃
爱听童话故事
给她讲《白雪公主》《丑小鸭》
温暖的陪伴让小T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后来只要孙老师一来
小T就会跑到“妈妈”的怀里撒娇
平时,孙老师常常去小T家中探望,陪她玩玩具,用爱温暖小T的心
眼下 孙老师和小T不能见面
却切不断彼此的线上联系
一根网线 牵动着彼此的心
“奶奶,最近孩子在家闷不闷?”
“你们在家都玩什么?”
“奶奶,最近千万不要外出,勤洗手勤通风。”
……
“孙妈妈,侬啥晨光来呀?”
稚嫩的声音
包含了小T对“妈妈”的想念
陪聊:“小老人”对“大老人”的陪伴
高桥镇的益奶奶
最近一直一个人在家
看书读报听新闻
客厅散步做操活筋骨
她很安心
因为几乎每天陪聊志愿者陈竹英
都会与她“隔空对话”
陪聊志愿者大多是刚刚退休
或者退休时间不长
年纪在50、60多的女性
而她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
高龄独居的老年女性
可以说 是“小老人”对“大老人”的陪伴
陈竹英多年来为益奶奶提供暖心服务
作为高桥镇一名“元老级”陪聊志愿者
陈竹英已陪伴益奶奶多年
疫情肆虐 防护为重
陈阿姨无法每日来到益奶奶身边
但又担心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于是想到远程“安排”
每日上门陪伴改成每天两次电话询问
老人的身体况状、饮食和睡眠情况
老人对疫情了解不多
便隔门喊话 宣传防疫小知识
老人不方便出门
陈阿姨买好几天的菜送到门口
随着益奶奶对疫情深度的了解
她对陈阿姨的安全牵肠挂肚
“小英啊,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外面少跑跑”
2019年末益奶奶写给镇妇联及陈竹英的表扬信
同样互相牵挂的两位
还有91岁的独居老人丁婷仙
和陪聊志愿者王银花
“阿婆,侬今朝好吗?
侬尽量不要出去嗷
有啥事情让我帮侬”
前两天的通话中
丁阿婆提到家中现金不足
想去银行取钱
王银花赶紧说
“阿婆,你现在脚也不好,
一个人不要出去,我会帮你去拿的。”
挂完电话王阿姨换好外出衣服
戴好口罩去阿婆家
拿好取款凭证,银行取款
顺便还帮阿婆开通社保卡
后来居委可以登记买口罩了
王阿姨为丁阿婆办好
阿婆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所需
……
桩桩件件 “陈竹英”“王银花”们
都不觉得辛苦
“这种时候
能出点力,我们很高兴”
疫情之外有温情
“妈妈”关心孩子
“小老人”挂念“大老人”
疫情让大家宅在家里
却让家有了更多的温度
“邻家妈妈”结对关爱
新区妇联积极响应全国妇联和上海市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有关要求,将“邻家妈妈”项目作为全区妇联重点工作。目前,新区妇联已对辖区内25个街镇符合一定条件的60名困境儿童进行“一人一档”的信息采集,并选配一名热心公益、高素质、属地化的“邻家妈妈”,开展常态化的关爱服务,给予孩子们“陪伴、引领、帮扶”,不断增强困境儿童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爱女性独居老人陪聊服务
自2011年开始,在新区妇联指导下,浦东家庭志愿者协会对女性独居老人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陪聊服务。截至2019年底,服务覆盖浦东新区9个街镇,服务对象已达400多人,以“一对一”的形式给予独居老人心灵上的关怀。项目还通过各社区妇联整合资源,用项目化的活动带动区域内为老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