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下博物馆的“惊魂三日”:连夜转移400多件文物
作者 :唯爱娇娘 2020-04-05 21:08:11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作者 王鹏 陈选斌 刘忠俊
大火终于灭了,邓海春可以睡个好觉了。山火蔓延的三天里,他总共睡了不到10小时。这几天,这个48岁的彝族汉子总站在天台上,看山火,也看风向,“像诸葛亮一样。”
邓海春查看转移的文物。 刘忠俊 摄
邓海春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这座位于泸山半山腰的博物馆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用邓海春的话来说,“更是彝族人的精神家园。”
4月2日,四川西昌经久乡森林火灾明火被扑灭。截至4月3日17时,山火未复燃。记者3日下午在博物馆见到邓海春,他手脚并用爬上一架木梯,指着围墙外的青杠树林说,“幸亏我们提前清理了周围的地面落叶,不然火肯定会从地面烧过来。”
邓海春爬上梯子查看过火的山林。 刘忠俊 摄
回忆起博物馆的“惊魂三日”,邓海春清晰记得每一个时间点。3月30日傍晚,大火烧到了博物馆北侧山林,距离稍远,紧急闭馆并疏散人群后,他开始监控火情并观测风向,同时安排将展厅内的1000多件文物撤回库房。
3月31日晚,山火逼近博物馆。 刘忠俊 摄
“一开始吹南风,对我们威胁不大,31日凌晨2点左右,风向突变,开始吹北风。”风向调转以后,邓海春一夜未眠。幸运的是,火势没有增大。天亮以后,救援人员开始出动直升机灭火,并于31日11时左右控制住了火情。
但在风力的作用下,山火很快复燃。31日20时许,大火已蔓延至博物馆后侧,最近时距围墙仅有80米。消防救援人员利用博物馆的蓄水池和消防站,用喷水降温的方式抵挡火情。邓海春心急如焚,他希望先将部分珍贵文物转移到山下。
上一篇:重庆市云阳县从外省违规调入的仔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