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奋战已近百天 “一月白头”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初到武汉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约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程序。他觉得太浪费时间,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几乎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
“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垃圾的电梯那等他。”潘纯告诉记者,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省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间,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专用电梯,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休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明确了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路径。
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很多才下一线又开始转场的医生。疫情发生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湖北黄石、湖北武汉奋战。其中,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返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实现631例本土病例全治愈、零死亡。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支援医疗救治。
“临床医生”邱海波
在武汉,邱海波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临床医生”这个身份。
“医生,就该是临床医生,临近、靠近、扎根在病人床边。”邱海波说。常规肺炎病人低氧状态下有明显的症状,例如嘴唇甚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低氧状态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也因此,很多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更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及时做氧疗、插管等。
“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重症病人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他还记得自己治疗的第一个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邱海波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理方案,几天后病人好转。这让他体会到,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90多天来,他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一直战斗在“红区”。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邱海波就自己上,用行动给大家鼓劲,“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巡诊中,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几乎对所有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虽然穿着厚重防护服,他也常常坚持自己动手,下午查房时把病人翻过来,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病人仰过来。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诊疗方案。
“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