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奋战已近百天 “一月白头”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他们建议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综合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
严师邱海波
1988年邱海波毕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1991年他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顺利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面对留在协和还是回到南京,他选择挑战“一片空白”——参与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近5年,这个科室为全国培养重症医学骨干医生、护士500余名。
作为老师,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格,对工作错误“零容忍”。他指导研究生修改学术论文,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综述改了十多遍,正文重写了五遍。学生回答“患者休克时症状”,邱海波接连追问脸色苍白是什么样?意识模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经验。
因为他负责、细致、严格,每当轮到邱海波巡查,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是听汇报就可以过关的医生。每个用药他都非常关注,治疗方案也一一看过,病人如有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需得说明情况等,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潘纯说。
严师邱海波,带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鸡血团队”。
困难面前身先士卒。2月1日中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为病人插管。“我们是医生,职责所在。”潘纯说。
才下一线又上前线。截至目前,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大年三十,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是医生的责任感,真的很感动。”杨毅用“我们都是小疯子”形容这支重症团队。
有勇气更有能力。3月18日,欧洲医学期刊《重症监护年鉴》在线发表了《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杨毅说,分享江苏“零死亡”的救治经验,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国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团队不是一群人,是一群心。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杨毅说,在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所长。
“特别想念我的‘家人’们,也想问候他们,大家都辛苦了!无论在湖北武汉、黄石,在江苏,在黑龙江,每个人都坚守职责、独当一面、协同作战,大家都是好样的。”邱海波说。(记者邱冰清、蒋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