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求助电话背后的焦虑:如何给游戏“降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公室儿童保护官苏文颖在第十五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表示,“玩”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网络游戏不乏风险和挑战,但在网络治理中,应该重点关注如何趋利避害,让健康适度的游戏伴随未成年人的成长。
今年10月17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一章。除了对企业义务作出规定外,还加入了家庭和学校责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介绍:“这是一种正向示范,它将呼吁家庭与学校提升互联网素养,增强教育监管意识。”
“沉迷游戏一定程度上是教育问题的外化。人际关系差、学习压力大、家庭沟通少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对游戏的沉迷。”孙宏艳说。
为此,专家们建议,家庭和学校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确立良好的亲子和师生关系;其次,家长与教师还应提高网络素养,在游戏问题上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
同时,考虑到互联网企业在应对未成年人游戏沉迷时具有技术和认知水平的优势,苑宁宁建议,互联网企业应比家长和学校更往前一步,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拿出实际举措。
专家建议,针对防沉迷措施,游戏行业应建立统一的行业和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好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规定,为他们筑牢保护墙。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之际,客服拨通了一位母亲的电话。据当事人介绍,她的孩子在家人反复沟通与开导后不再一心扑在游戏上,之前“针锋相对”的家庭也已经开始“融冰”。
“孩子现在好多了,我们也希望继续和他好好沟通,一起迈过这道‘难关’。”这位母亲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