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感染高峰刚开始,是专家过于乐观,还是民众太心慌
疫情防控“放开”后,不少专家预测“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在春节前后达到峰值。”并呼吁民众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理性对待疫情,抗疫胜利就在眼前。但不少人发现身边的人都“阳”了,成了第一波“小阳人”,药品也变得“一药难求”。一些地区甚至连酒精、体温计都买不到了,“高价药”横空出世,缺药、抢药频上热搜。

一方面是民众疯狂抢药、屯药“心慌慌”,一方面是专家呼吁“要乐观”,到底谁有理?现在这个关键时期大家又该怎么做?
一、心慌的民众VS乐观的专家
众所周知现在退烧药火了,感冒药也火了,全国各地都缺货。有的人为了买到一盒退烧药,凌晨5点到药店门口排队,还有的跑遍全市也买不到一盒。

有人买药难,有人却趁机“发横财”。一些药房、个人为了赚钱捂售、惜售、坐地起价,或把紧缺药与其他不必要的高价药品打包捆绑售卖,将十几块钱一盒的药卖出几百元、几千元。
面对这样的天价药,大家明知道是“坑”却心甘情愿往里跳,只因为家里有发烧的病人。换句话说,现在全国药品紧缺,不买这些天价药,老百姓又能从什么地方得到药救命呢?

因此一部分民众的心慌、抢药不无道理,他们是在“备战”、是在自救,为了让将来或已经出现新冠症状的自己及家人“有药可吃”,可以早日痊愈。
但是心慌的民众并非都是理性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大量购药囤药,数量远远超出了个人及家庭短期内的备用急用量。比如有人从11月中旬就开始陆续几千元几千元地囤药,还有人直接买空一个药店。

他们的非理性囤药加重了其他民众的恐慌心理,抢药开始“内卷”。人人都怕药被其他人抢走、自己抢不到药,集体陷入抢药焦虑,只得一次又一次加入抢药的队伍。
其实我国是生产布洛芬的大国: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巨头新华制药、亨迪药业、巴斯夫的产能分别为8000吨/年、3500吨/年、3000吨/年;利康制药扑热息痛的产量也在5000吨/年左右。

产量上没问题,只不过在第一波感染高峰来临时,民众对这些药的需求量暴涨,超过了这些药企短期内的生产量,造成了供需不足。前期备货不足,民众集中需求,而药企再生产又需要时间调配,无奈出现销售空档。
专家呼吁民众乐观对待一方面是稳定“民心”,减少民众非理性囤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相关机构的调控,药企的生产速度有信心,认为缺药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二、普通人该如何做?
首先,理性备药、合理用药。
目前一些地区为了满足大众购药需求、理性购药,已经出台了限购、预约、拆分药品销售等相关政策,多地还开始免费发放药品。比如广东珠海市市民可以凭身份证在指定药店,七天内购买不超过6粒退烧药;南昌的药店也可以将几种紧缺药拆零售卖;一些电商平台的药房中还可以每天按时预约、限量购买药品……
民众可以通过相关途径理性购药,备好短期应急用药,等后期药品紧缺得到缓解后再合理备药。

其次,急需用药的民众可以求助医疗机构或社区。
如果家中有病人急需用药,民众可以求助医疗机构或社区。目前多地社区的居民微信群里都发起了药品互助,居民分享防疫药品和物资以应急。短期内这种药物分享、传递的爱心举动可以帮助一些民众渡过紧急难关。

最后,保持好的心态,不必恐慌也不要制造恐慌。
众所周知药品都是有保质期的,是药三分毒,每个人生病后的用药都要遵照医嘱、药品说明书按剂量使用、不可过量,否则会有副作用不说,严重的还会造成某些器官衰竭。

因此没必要盲目囤积药品,过量的药无法使用最后只能过期、白白浪费。保持好的心态,不必恐慌也不制造恐慌,好的情绪状态有时候是生病康复的关键。
三、小结
第一波感染高峰刚开始,这个时期无论对专家还是民众来说都是“第一次”,会有各方面的不足和不便。但只要每个人都按需购药,共享药品,理性对待、团结互助,就一定可以渡过这个疫情难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