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改成“工龄退休”,老百姓纷纷表示赞同,原因很简单
引言
“延迟退休”政策已经于去年开始逐步落实执行,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落实方式,预计将会在2027年正式落地执行。然而“延迟退休”还没有大跨步推进,就已经有很多人大呼不适应了。
毕竟很多人都在期待着早点退休、享受晚年生活的自在。于是有了一种新的代替性方案成为热点,有人建议将“延迟退休”改成“工龄退休”,老百姓看了方案纷纷赞同,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到中重度老龄化社会阶段。有专家预计到2025年时我国老年人口总数会超过3亿人,一面是新生人口数不足,一面是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使得我国人口结构越来越不协调,昔日里助力我国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正在一点点消失。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养老压力、劳动力不足压力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压力,为了能够缓解人口结构缺陷带来的社会性压力,我国不得不推出了“延迟退休”政策。

但多数人对于这一政策的落实仍然无法适应,希望能够以“工龄退休”来做代替,那么这到底可不可行呢?
老百姓看好“工龄退休”,三点原因成关键
根据目前“延迟退休”政策落实情况来看,70后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而80后和90后才是率先感受到“延迟退休”带来的养老变化的人。很多80后和90后,对“延迟退休”这件事情持有保留态度,归根结底是因为三方面因素。

第一,体力、精力不足以应付工作需要。尽管我国人口预期年龄有所增长,但很多人仍然对“延迟退休”不能理解,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些灵活就业人员。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他们希望能够早点退休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可以减轻社保缴纳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结束奔波的打工生活,去享受一下多姿多彩的生活滋味。

由于很多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的都是重体力劳动,延迟退休对于这部分人的确不够友好,很可能在年迈的时候仍需付出体力,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这也成为这部分人不太看好“延迟退休”的原因。
第二,年迈时工作机会变少、收入变少。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在私营企业当中工作的人,年迈的时候往往面临着职场“内卷”所带来的压力,很多人的机会变少了,收入也变少了。

更重要的是私营企业往往不愿意给员工“养老”,这就意味着年龄越大被企业淘汰的概率越高,甚至很多人熬不到60周岁,就已经被企业抛弃了,更不用说到65周岁了。
第三,高风险岗位员工面临生命威胁。除了重体力劳动者容易在岗位上因为体力不支而出现身体健康风险之外,一些本身就从事高风险岗位的员工,往往会在年老的时候出现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明显无法满足高风险岗位需求。比如很多铁路巡查工人、电力塔吊工人等。

一旦他们的技能不能够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那么必然会面临着非常尴尬的职场选择。这也是很多老百姓更认可“工龄退休”的原因。
“工龄退休”真的公平吗?恐怕比“延迟退休”漏洞更大
所谓的工龄退休,就是按照大家的工龄工作年限来办理退休。然而“工龄退休”恐怕要比“延迟退休”落实起来的难度更大,这其中存在的漏洞也更为明显。

第一,工龄统计难度大。要知道过去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流动性较小,进行工龄统计的时候比较容易,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员工从入职之后就保持着持续工作的状态,统计工龄比较简单。
当前年轻人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不高,很多人甚至会把捧在手里的“铁饭碗”扔掉去追求更多的机遇。由于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在工龄的计算方面也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工龄统计难度太大。

第二,养老金公平原则被破坏。如果真的按照“工龄退休”,那么早工作的人就可以早退休,相对来说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会更长。
较晚参加工作的人,就面临着晚退休,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这显然会在无形之中打破我国养老金公平原则,使一部分早退休的人更为受益。

从公平和落实的角度来说,“延迟退休”的确要比“工龄退休”更为合理,但“延迟退休”的落实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
小结
比如针对一些高危工作人员、重体力劳动者等,或许可以根据职业需求设置特殊的退休政策,使这些人能够避免因为“超龄”工作而陷入健康或生命风险之中。大家对“延迟退休”有何看法呢?
今日热议:“延迟退休”改成“工龄退休”,老百姓纷纷表示赞同,原因很简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