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不住了!德国8名“诺奖级”科学家奔向中国,外媒:彻底输了
据2018年数据显示,清华留学生中有81%毕业之后不不愿回国,北大留学生中有5%的留学生选择回国。面对此景,有多少人疑惑,明明是我国尽心尽力培养的高智商人才,为什么在留学之后却不愿意回国呢?
据以前赴外留学后来毅然决然回国为国家教育奋斗的教授施一公指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留学生们认为毕业后国外相较于国内的科研环境更好、薪资待遇更加优厚、生活的压力更小等。

针对于此,不少媒体批评部分留学生们被国外资本扰乱内心,只在乎眼前利益,不考虑国家现状,不知道感恩祖国。即便如此,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们的国家依然无法阻止人才的外流现象。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才一向是一个国家的兴国之本和前进的重要动力。面对多数留学生不愿回国造成的国家人才缺失现象,我国终于出手了!让我们来看看国家是怎么做的吧!

一、面对海外人才,我国选择敞开胸怀,以温和的方式招揽各国人才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要敞开胸怀,以温和的方法招揽各国人才促进科技的发展呢?
因为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根据历史,在6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热情接待人才后初次发现芯片;在70年代,荷兰的ASML实验室在多个国家科研人才的努力下首次生产出光刻机。这无一不说明,只有敞开胸怀,拥抱各国友善的科学家,才能共同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而今天,历史见证了我国这一方案是正确的。
近年来,我国因为临床实验少、成功产品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国生物科技研究的技术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面对如此情况,我国积极实行放开拥抱、接纳各国优秀人才的政策,终于成功地引入哈佛老龄研究中心的“时光酶”产物并同日本的源生生物株式会社达成合作,最终使得“派维络pro”生物分子补剂成功落地,以“派维络pro”生物分子补剂改善老龄化问题。并且,美国高校发表的报告也说明,生命科学领域中有478位“逃离“美利坚的科学家,占比高达34%。

再比如,2016年布雷迪因为与美国军方产生资金矛盾,而选择投入我国科研领域,我国在当时也是敞开胸怀,通过筹集足够的资金帮助布雷迪研发出了超高清相机,一同促进我国军事领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布雷迪也被我国温和友善对待科研人员的态度所感动,即使美国想要召回布雷迪,布雷迪也是毅然决然的拒绝美方要求,选择继续为我国尽心尽力。
事实证明,科学家的国籍并不是阻碍我国科研事业的挡路石,我国以温和的方式招揽人才是有用的。据数据证实,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以及留学生被我国的态度所感动,许许多多的海外人才及留学生被国家招揽,为祖国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二、中国的月亮更圆了
曾几何时,有多少留学生为了“外国的月亮”而不愿回国。这几年,我国终于出手了!为了挽回我国本土的人才,我国费尽心血地投入大量的科研设备,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薪资,不断改善着科研环境。据2021年的有关报道显示,我国在2021年投入研究与试验的总金额高达2.8万亿元。除此之外,据媒体预测,我国2023年的人才回流人数预计可突破2000人。
这一切的事实,无不说明着我国为挽回本土人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更圆”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不仅如此,通过我国各方面的努力,使得中国的科研条件慢慢比肩外国后,有越来越多的外籍高层科研人才也入伙了中科院。
据相关数据统计,中科院自2010年到现在已经吸引了108名外籍院士。
其中包括2018年加入中国阿里巴巴的美籍计算机专家马里奥·塞格德,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现上海理工大学的科研学家藤岛昭,和德国先后6次提名诺贝尔奖的“国宝级”脑神经科学家洛戈塞蒂斯及其自己团队的8位科学家。
这些顶尖人才的流入,虽然伤害了外国科研的成果,但是却促进了我国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等核心专业的发展!

结语
当我国出手后,面对一系列科研人才流入国内事业的情况,国内媒体直呼:“国家这一举动是走向国际人才争夺战中胜利的一大步!”国外媒体直叹:“中国此举拦也拦不住,是外国的失败!”
随着我国科研政策的不断调整与优化,我们相信只要国家坚持招揽科研人才、为人才们提供满意的科研环境,未来将不止有8名德国“诺奖级”科学家加入中科院,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人才共同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