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读: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引言
经济学研读: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融入数字化技术产生的现代金融。得益于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的广泛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涉及的范围已经从普通银行网点的支付、存贷款、保险、证券等服务拓展到利用互联网科技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平台的新型数字金融业务,并通过其数字化优势打破地理限制,覆盖到全国各地区。
一、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概况
基于此类特点,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考虑数字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覆盖广度主要体现在金融账户覆盖率,在第三方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的背景下,更多人通过绑定银行卡实现高效便利的投融资。使用深度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包含使用总量和活跃度两方面。
第二,兼顾纵向与横向可比性。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属于动态指标,会因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政策制度等产生异质性差异,所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应同时体现时间和地区的双重可比性。
第三,体现数字金融服务的拓展性与多元性。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银行业务,更多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业务形态,所以其指标体系需要展现数字化趋势,例如考虑移动支付、信用支付占比等。

二、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为考虑指标体系覆盖的全面性和数据的科学性,本文参考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该指数体系涉及的维度多、范围广,不仅以创新的视角涵盖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新特征与新形势,而且通过与蚂蚁金服的合作保障了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数字普惠金融在覆盖度层面侧重移动支付系统中银行卡的数量和比例,银行卡的绑定挣脱了现金支付和物理网点存取的束缚,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便利度,从而加速资金流动性,有利于形成活跃的金融市场。从这一角度进行评价体现了指标体系的灵活性。
在使用深度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囊括了支付、基金、信贷、投资等多项业务,此指标体系重点把握使用密度情况,尤其在信贷业务中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进行衡量。个人和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种类的需求更加丰富,能够实现金融业务的长尾效应,从这一角度进行评价能反映金融在大基数人群中的纵深发展。

在数字化层面,此套体系重点考察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民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推进金融服务不仅能够节约时间、简化流程,而且能够实现数据集中和信息共享,从而让供给方能够匹配更多潜在用户,需求方增大接触金融服务的机会。从这一角度来建设指标体系能够突出金融的数字化特征。
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评价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是在蚂蚁金服的数据支持下构建的一套综合性指数,其涵盖了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指标,不仅保障了金融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以多元化视角避免了指标来源的单一性。故本文借用此套指数绘制出发展趋势图,以此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总体来看,这十年间全国及各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呈现不断上涨趋势。

分阶段来看,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数字普惠金融发生跨越式发展,全国平均指数以43.3%的年均增长率从36.2上升到218.9,如此迅速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的普及和电子支付的兴起,源源不断的用户和资金进入市场促使新型金融成长,为数字普惠金融奠定了发展基础;二〇一六-二〇一七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态势放缓,年均增长率降低,这可能与金融风险和市场饱和有关,再加上数字金融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导致信用度下降,从而遇到了发展平台期;
二〇一七年之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以7.8%的年均增长率稳速发展,随着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和风险监制度的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运行。从各区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总体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但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其中,北部地区几乎与全国均值完全一致,南部地区在前六年与全国均值相差无几,后四年开始逐步赶超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则一直处于全国均值以下,并且与南北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由此表明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和经济环境的差异,金融行业并不能在各地区均衡发展,再加上人们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地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渠道阻塞,发展空间狭小。因此,应该根据地区异质性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普惠金融,多方位畅通金融通道,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包含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方面度量,每一个维度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接下来本文对近十年各地区不同维度的均值变化进行研究,以此来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发展特点。总的来说,三个地区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都呈现不断发展的状态。

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处于较快上升阶段,这一时期社会掀起数字经济的热潮,随着网购、移动支付的普及,各类人群开始接触数字化产品,数字金融也趁此机会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得到快速成长。二〇一五年之后进入平稳上升阶段,此时的数字金融开始从细致化角度切入进行深度发展,尤其注重便利性和普惠性的表达。
分区域来看,在北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三维度增长率分别为68.7%、56.7%和57.6%。其中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发展速度相近,覆盖广度的发展速度最快,覆盖广度指数从二〇一一年最低点开始到二〇二〇年基本与另外两维度追平,这说明北部省市更加重视数字金融的普惠性,从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的角度促进金融发展。

在南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三维度增长率分别为72.9%、44.5%和68.3%。其中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发展速度较快,使用深度与前二者有相当的差距,但近两年数据显示,南部地区的三维度指数都处于最高水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短板,说明南部省市能够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全方位协同发展。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三维度增长率分别为145.2%、88.5%和49.2%。
其覆盖广度指数一骑绝尘,近十年来呈现跨越式增长,使用深度指标也有明显进步。西部地区有大量弱势行业和人群,正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指标的变化说明西部地区大力促进数字金融的覆盖力度,不断推进数字金融纵深发展,从侧面也反映出西部地区的普惠金融意识逐渐增强,从而能够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当前,在物质精神财富增加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公平缺失现象,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主动调节生产要素向发展落后地区转移,鼓励落后地区发挥自身能动性,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现代化升级,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