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引言
在经济学中,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总的来说,经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就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层面新的需要,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以及联动性特征。同时,高质量发展是以经济发展的动态性为视角,并与社会进程、生态效益的策略调整相平衡,形成了全新的逻辑构建和诠释行为。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偏好,延续李梦欣和任保平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层次构建了包含10个基础指标的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一维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维度,分别从创新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两个分项维度进行测度。创新环境是地区创新的基本条件,体现了创新集体对创新行为的支持和协同作用,而创新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行为转化为创新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第二维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维度,分别从城乡协调和产业结构协调两个分项维度进行测度。其中,城乡协调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产业结构体现了产业的高级化水平,表现为内部生产要素配比与比较优势转移。

第三维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维度,分别从资源消耗和绿色建设两个分项维度进行测度,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技术密集型替代资源驱动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新能源替代已成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攻坚方向。此外,绿色发展还需要综合考量城市的绿化能力和绿色建设水平。
第四维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发展维度,分别从开放程度和经济合作两个分项维度进行测度,开放程度反映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的贸易份额,包括涉外的贸易规模、投资规模等,而经济合作用于衡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合作成果,开放水平的高,能够进一步增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建设。

第五维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发展维度,分别从收入分配和福利水平两个分项维度进行测度,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会降低社会财富积累激励,造成生产效率损失,因此,优化收入分配供给结构、高劳动收入份额对实现人民经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全民共享机制,通过优化福利体系及其架构,以增进全民福祉。
二、测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具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五大发展方面维度分项指数。其一,在数据的处理上,选择离差标准化方法对原有数据进行去量纲及归一化处理,离差标准化能够在保存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将数据集映射在[0,1]区间,并能够很好地处理逆指标属性。
同时,为了便于面板数据的横纵双向比较,对面板综合数据进行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以使数据信息包含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其二,选取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能够集中信息贡献度,避免相关系数矩阵可能存在的变异差带来的信息损失。

自二〇一二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启了中国经济新时代的科学论断,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因此,选择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作为样本时序区间,研究自新时代以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特征。由于西藏地区数据缺失较大,仅测算了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分项指数。
三、测度结果及特征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度里,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平均变化趋势均呈现显著高的增长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区域,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二〇一二年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为2.076,二〇一八年高到2.500,增长了20.4个百分点。

而西部地区在四大区域中处在落后地位,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由二〇一二年的1.2508高到二〇一八年的1.8694,增长了49.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度里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速度领先其他地区,但西部地区初始基数较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仍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二〇一八年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仅为东部地区的74.8%,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进一步增强。同时,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落入全国平均值附近,中部地区略优于东北地区,且二者均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看,虽然近年来,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高,但在区域间呈现“东高西低”的显著分化态势。

整体上,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地区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增长效果较为显著,共享发展指数由二〇一二年的0.308到二〇一八年的0.587,增长了90.9个百分点,说明近年来中国各地区持续重视优化人民福利分配和高经济硕果共享能力,共享发展具有显著的领跑优势。
增速紧随其后的是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指数值由二〇一二年的0.115高到二〇一八年的0.179,增长了55.4个百分点,但创新发展基础存量较低且动力不足,基础优势薄弱。协调发展在二〇一二-二〇一八年度里均表现为正向增长,二〇一二年指数值为0.362,二〇一八年高到0.502,增长了38.6个百分点。
此外,地区经济绿色发展指数呈现稳定且平缓的增长,二〇一八年较二〇一二年增长了19.7个百分点。然而,地区经济开放发展指数值却呈现下降态势,地区开放发展指数二〇一二年为0.291,到二〇一八年下降为0.232,降低了2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地区经济开放水平和开放能力的制约较为严重。

人力财富作为本章的核心解释变量,基于前文在理论层面界定,将人力财富界定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精神力的综合能力,表现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劳动力的数量层面,用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关于劳动力的质量,现有研究多用受教育程度衡量,认为受教育程度能够充分反映劳动者的文化及素质。
然而对劳动力质量的考量不仅包含受教育程度,还应包含劳动者的智力、脑力、创造力,即包含蕴含在劳动者体内的知识进步能力,这是劳动者在知识学习、实践与应用积累的过程中,激发出自身潜能而输出的边际贡献能力,是劳动力综合质量的行为体现。
因此,选择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量综合表示。在劳动力的精神力层面,使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选取各地区人民对于“精神文明”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的查询频数进行量化,是以观测人们行为为基础,统计地区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需求。

其中,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中,未上过学人口、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受教育年限分别设定为2年、6年、9年、12年、15年以及16年,研究生以上按人口比例4:1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平均学习年限进行估算,最终计算得出样本期内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指标值。同样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指标合成,以得到各地区人力财富指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