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要来了?任泽平提出“新方案”,有3类人或将睡不着
引言
从1998年到2023年,我国在经历了第1次房改之后,房地产市场就迎来了巨变,几乎是用2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耗时四五十年才完成的房地产建设成就。
然而第一次房改带来的市场发展动力正在变弱,“二次房改”或将不远了。

众所周知,第1次房屋改革发生于1998年,通过这次改革我国停止了福利分房,彻底地将房屋买卖推向市场化,强化了房屋的商品属性,甚至衍生出了房屋的投资属性。
尤其是在“棚改”期间,为了加速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计划被落实,房地产金融化逐步成为趋势,买一套房子耗尽一家积蓄成为普遍现象。

我国通过第1次房屋改革截断了福利性质的房屋供应,激发了巨大的市场化住房消费潜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这也就意味着有必要推出第2次房屋改革纠正一些过犹不及的市场发展趋势。那么,“二次房改”真的要来了吗?任泽平提出“新方案”,三类人或将睡不着觉了。

市场“溢出”,是福是祸?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我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米,而我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增加至每人40平米左右,甚至远超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的水平,相较于1998年实现了翻倍提升,甚至有超过12个城市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即城镇化率80%以上。

第1次房屋改革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发展动能,然而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走偏,甚至可以说是一“偏”不可收拾。
首先是房价的疯长,相较于1998年房屋平均价格上涨5.5倍,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的核心区域房屋价格翻倍增长超过10倍。曾经有自媒体实地探访,北京一套5平米左右的学区房售价为245万元,约折合每平米售价50万元,类似的离谱房价在大城市当中比比皆是。

其次是房屋金融属性过度突出,随着楼房价格的逐年上升,不少手有余钱的人都加入到了炒房团的队列当中,加杠杆进入的人越来越多。
这也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不断被强调,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蔓延开来,全国百城房价收入比逐年上涨,购房刚需群体想要买套房就需要掏空口袋。

第三是楼房空置率上升、楼房存量呈现“溢出”状态,随着“棚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企业开始疯狂买地皮、疯狂盖楼,把企业负债率置于一旁,一心想要拼存量,这也导致当前我国城镇楼房存量“溢出”。
房子变多了、买房的变少了,供大于求,市场很难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后续动能不足,无论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还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福是祸难断定。

基于以上3点原因,我国推动第2次房屋改革,落实和构建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一旦“二次房改”来临,恐怕将会有三类人不好过。
任泽平提出“新方案”,卢俊直言不讳
面对越来越高的“二次房改”呼声和“怎么改”疑问,任泽平提出了“新方案”建议。在他看来,二次房改需要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痛点,那么就需要从4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速推动我国房地产税的落地执行,从根源上改变“重交易、轻持有”的市场局面,以房地产税作为工具调控房价。
第二,加速构建更为丰富的住房供应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量,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题。
第三,优化土地供应制度、做好土地制度改革,落地执行“人地挂钩”,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用地指标交易市场。

第四,融合货币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更有利于打击炒房行为,从而弱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在任泽平给出新方案之后,我国地产专家卢俊也直言不讳地提醒大众,若“二次房改”真的落地执行,恐怕会有三类人日子不好过,甚至纠结到睡不着觉,这三类人分别是房地产开发商、加杠杆入市的炒房客、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

实际上,眼下炒房客、多套房房主和地产商就已经很挠头了。前两者正在因为持房成本的增加而遭受着“损失”,尤其是在各地房价稳中有降之后,手里握着两套房以上的,甚至不知道该出手止损还是再熬一下。
至于房地产商有不少因为企业负债率过高、现金流不足、存量房产卖不出去而濒临破产边缘。

若是在5年之前问一些炒房客,觉得国家提出的“房住不炒”政策到底好不好,恐怕会有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然而如今若再向炒房客提出这一问题,想必会有一半以上拍着大腿懊恼,当时不如听话不炒了!
小结
未来“二次房改”落实,炒房客、多套房房主、房地产商难入眠的日子会越来越多,看来和市场发展趋势较劲,真的没什么好处。大家觉得,这三类人群值得同情吗?
今日热议:“二次房改”要来了?任泽平提出“新方案”,有3类人或将睡不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