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关键信息透露:全国的“紧日子”或将开始,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2023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伴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我们也都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的新生活。就在刚刚结束的这40多天时间里,你认为国内经济形势有没有发生新变化呢?

恐怕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2023年除了似乎感受不到疫情以外,其他方面和前几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这3个关键信息或许在向你透露全国的“紧日子”就要开始,需要提前准备。
一、物价上涨
疫情期间商品价格飞速上涨,许多人将原因归结于成本价格提升。这是否说明在疫情结束以后,物流冷链、原材料的成本价格下降,商品实际售价也会变低呢?

按道理来讲似乎应该如此,可2023年实际发生的情况却与我们的预想大相径庭。根据2023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
疫情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市面上售出商品的价格为何仍在稳定上涨呢?其实这还是要用宏观视角来解释。如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刺激经济政策,宽松的货币流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涨价热潮。

国际范围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一价格影响因素自然会逐渐传递至我国,这才会出现疫情不受影响,商品价格仍在上涨的状况。国外的通胀未能得到解决,这种涨价潮恐怕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二、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过去三年,很多人觉得生意不好做是因为疫情。我们确实要承认疫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影响经济的不仅仅只是疫情这一个因素,也不代表无视疫情,经济就一定能够变好。

举个例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21年就已经决定躺平,不再制定严苛的防疫计划。可躺平后的他们,是否又让经济重新发展起来了呢?
答案是并没有,在过去三年许多国家都不再关注疫情,但仍然无法改变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全球经济在近几年遇冷,这并非疫情这单一方面造成的结果,而是受到多项因素共同影响。

国家于2022年底调整防疫政策,与其说希望2023年的经济一飞冲天,倒不如理解为国家财政已经无法负担此前的防疫支出。2023年经济就一定能乐观吗?许多专家学者目前并不看好。
看一看各个大厂的裁员潮就知道了。无论是国内阿里、腾讯还是国外的微软、亚马逊,短短40多天全球科技大厂已经裁员约10.5万人,这都是对经济形势最为敏感的企业家,提前向我们释放的一个信号。

与其指望2023年经济环境能够变得更加乐观,倒不如在2023年学会稳住。居民如果有投资、创业的想法,最好在这一两年稍微克制,否则很有可能最终亏得血本无归。
三、就业环境更加困难
正如同刚才介绍的那样,2023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许多企业都已经开始了裁员潮。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普通人想要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目前看来并非易事。

许多企业在经济寒冬时都会选择缩减岗位、减少开支,同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也已经涌入社会,这就会加剧人才竞争时的内卷现象。想要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招聘案例来说明。
在2010年,一位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便可以轻松拿到比亚迪的入职通知书。可在13年后的2023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简历都没办法通过筛选,985高校学生才有进入面试的资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高校生只会变得越来越多,一届学生里如果有10%未能就业,第二年等待他们的就是新一批的毕业生。拥有本科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招聘时的内卷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过去很多人调侃称,用不了多少年招聘服务员都得是本科学历,现在看来这句戏言似乎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一个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将会在未来逐渐被社会淘汰。

结语
2023年是调整防疫政策后的第一年,也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身为社会上的普通居民,要学会在时代的浪潮下独善其身,一边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一边学会在夹缝中寻找机会,你有这个信心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