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被美国搅黄:赔了6个亿,换来什么教训?
长期以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进入是中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主要方式,但除此之外,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同样可以达成这一目的,并且成果更为显著。

一个坏消息传来,一家中国企业耗费数十亿元进行的海外并购案却被美国给搅黄,不仅无法达成收购目的,还要进行6个亿的天价赔偿,这简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此次事件又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教训?
一、 并购双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并购双方,此次交易的买方是我国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虽然是“中字头”打头的企业,但这家公司既不是央企也不是国企,只是一家有国有资本参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如此,中集集团取得了成就却不亚于任何一家央企!中集集团是一家跨国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海洋工程、重型卡车等,2020年,公司年营收达到了941.59亿元,销售网络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包括集装箱、半挂车在内的10项产品,销量已经多年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
卖方是丹麦的集装箱运输巨头马士基集团,这家公司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存在超1个世纪,公司的集装箱航运业务冠绝全球,占领了全球17%的市场份额,除集装箱运输外,公司另一大核心业务是能源的开采与运输。

此次交易由马士基集团发起,集团想要出售旗下研究制造冷藏集装箱的子公司MCI。中集集团想要收购MCI正是为了要获取冷机核心技术,稳固和扩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这笔交易又是如何告吹的呢?
三、 搅局者
2021年3月,马士基集团就传出要出售MCI的计划,并很快进行了国际招标,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际化大企业参与了竞标,最终在同年9月,中集集团以10.84亿美元(约78亿元)顺利竞标成功,按照原定并购计划,这笔交易将在2022年彻底完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8月份,中集集团官方公告“宣布取消收购”。交易告吹不说,中集集团还需要向马士基集团支付8500万美元(约人民币6亿)的天价分手费,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实际上,以马士基集团和中集集团的体量和市场排名来说,这样大的并购案必将会面临有关部门的层层反垄断调查。中集集团高层想必也清楚这一点,但仍然坚定地进行竞标,相信也是对此次并购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希望。
但中集集团没有考虑到一个搅局者的介入,那就是美国。根据美国司法部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一旦中集集团并购成功,那么中国将控制全球90%以上的冷藏集装箱制造份额,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个显著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国将低端产业链全部进行了外移,因此美国人日常必须的生活资料很多都要依赖进口,故此对冷藏集装箱产品的需求很大。美国人害怕一旦中国控制了冷藏集装箱的供应链,就占据了定价权,由此可以形成对美国国内物价的冲击。
无论如何,这笔金额巨大的跨国并购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此次事件又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教训呢?
三、 吸取教训
首先,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具有主导优势的企业日后的跨国收购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美国不止会在此次交易中介入而已。国内众多的企业要明白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会重蹈覆辙,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资金损失。

其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制造业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也是中国获得优势国际地位的最强保障。显然美方也看到了这一点,对中国芯片产业发起的封锁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未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容易。中国企业必须立足于自强,通过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来进行技术突破。
总结
中集集团高达78亿元的海外并购被美国搅黄,并将面临高达6亿的赔偿。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国际大环境已经改变,任何的侥幸心理都只会在未来给公司造成灾难,核心技术还是要立足于自主研发。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