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经济学,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引言
什么是健康经济学,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下,财政政策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西方财政学家认为,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控制手段,本质上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工具。
在我国的财政学研究范畴内,财政政策被定义为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指导原则,通过借助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社会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

我国财政学家陈共认为,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财政政策
传统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支出、税收政策、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和公债。其中,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弥补市场失灵的主要方式。
从政策效果角度分析,财政支出主要其诱导作用,通过财政支出为市场行为提供物质保障进而引导社会投资的进入。

财政支出主要分为投资性支出和保障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主要以基础建设支出为主,而保障性支出主要集中在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以改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为目的。
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或提高或降低税率来调控经济社会中各个主体的运行行为,进而调控经济体系中各主体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
财政分权主要指通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合理划分,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统筹兼顾的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的信息对称优势,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而提升整体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水平。

转移支付则主要指各级政府之间解决财政失衡而进行的一定形式和途径的财政资金调配和转移,是用来补充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无偿的支出,通常体现了一种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用以减少区域间差异,促进政府间和区域间的公平。
健康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健康经济学作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健康经济学主要采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医疗卫生领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健康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属性,涉及的相关学科和领域也非常广泛,除了经济学以外,还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医学、传染病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在此基础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健康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研究思路和范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对更高质量生活和更长寿命的健康需求的拉动,以及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使得人类社会倾向于把资源向医疗卫生和健康需求领域倾斜。

因此健康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愈发方兴未艾,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兴起时间相对较晚,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深度和广度较之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尚有差距。
承袭国外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主要围绕健康的公平与效率、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疗费用支出效用、医疗保险与保障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致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研究和解决国家和社会关心的健康问题,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研究门类。
健康经济学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对社会健康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人类群体的人力资本最大化的学科。

任何一个经济学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支撑,健康经济学作为“引发了一轮经济学革命的富有致知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理论基石,这些理论基石构成了健康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
首先,Arrow开创性地将经济学思维方法运用于健康医疗市场研究,研究指出,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健康行业的显著特征。该文章是健康经济学起源和发展的开山之作,在学术领域和健康产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健康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独立门类的诞生。
其次,Grossman首次建立了健康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将健康作为能提高消费者效用满足程度的耐用品,将医疗保健需求归为一种派生需求,并将家庭生产函数引入健康效用函数,首创性的推导出健康资本需求模型。

最后,Mushkin从经济学视角界定了健康的概念,该文首次将教育和健康并列为人力资本框架下的重要概念,提出死亡、残疾和衰弱为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造成损失的三大元凶,把健康定义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开启了以经济学视角、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研究健康问题的先河。
公共健康与经济发展
公共健康问题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政策研究方向都受到全球广大经济学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很多学者关注了公共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预期寿命越高的国家,GDP和人均GDP发展水平越高,公共健康水平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短期来看,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存量水平越高,即富国具有高健康、高资本和高消费的显著特点。

长期来看,由于经济特征的不断增长趋势,其对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公共健康与收入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健康领域出现了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大的问题。因此,收入差距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健康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该类研究主要分为两条路径:其一,研究关于健康决定的收入差距假说,即个人收入、社会平均收入和社会收入差距对于个人健康的影响。
其二,收入差距对于健康水平的影响路径分析,该路径可以具体表述为:收入差距导致了居民在获得和享受医疗基础设施和卫生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差距,且这种差距对健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即在收入差距较高时,收入差距与健康呈负相关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强收入效应。

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健康水平不平等和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高收入者的健康状况和享有医疗服务水平普遍高于低收入者,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会造成健康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和城乡健康差异水平的扩大。
与之相反的是,基于人力资本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得出收入和工资对健康影响显著的结论,与收入不平等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城镇居民的健康分布状况比较均衡。
同样,由于高收入者生活条件较好,适用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风险反而较高,从而使得高收入者的健康受损程度反而高于低收入者。由此可见,提高公共健康水平仅仅依靠提高收入是不够的。

而健康水平对于收入和消费的负向影响结果却空前一致。相较于农村家庭,城市家庭的收入受到健康冲击的影响程度更大。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数据的研究表明,健康水平的下降对于农村返贫现象的影响十分显著,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收入差距,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个人健康是决定中国家庭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也证明了相对于城市地区和男性,农村地区和女性群体两类健康收入回报更为突出。
影响和健康水平都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且营养摄入和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加大对于居民营养和健康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户增收脱贫会产生较好的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大病冲击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于贫困农民更为显著,疾病冲击对于家庭消费具有显著负影响,健康风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家庭消费,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对于家庭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拥有较高健康风险成员的家庭往往会选择较低的总消费和非食品消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