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才刚开始,这些专家就开始哗众取宠,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不再是一个象征权威的褒义词,而是变成了人们不信任的“笑柄”。之前的专家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能够给人们提出有效的建议。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自称“专家”,不仅提不出好的建议,他们说的话甚至让人感到离谱。
“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这句嘲讽很好的表明了人们对有些专家的态度。这不2023年才刚刚开始,有些专家又开始哗众取宠,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他们究竟又提出了什么让大家感到无奈的建议呢?

一、专家建议:降低结婚年龄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学历贬值情况下不得以更多的人要去考取更高的学历。人们的工资不见涨,但是物价却实越来越高。货币贬值、房价上涨,想要成家立业变得越来越难。之前的人们都讲究“先成家,后立业”,但是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没有事业有成或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前,很少会有人选择成家。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人们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生育的欲望下降。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这时候就有专家坐不住了,提出“建议把适婚年龄下降到18岁”,“适当处罚不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等建议。本意是希望能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这样的建议提出来只会遭到人们的批评。
结婚向来都不是儿戏,我国设定适婚年龄是充分考虑了男女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状况,最终提出了结婚的最低标准。专家想要呼吁大家早结婚就盲目建议降低适婚年龄,这样的建议是不合适的。结婚就意味着要承担起责任!男生的心智成熟要晚于女生,在心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去登记结婚,对男女双方都是不负责任的。

再来说生育的问题,生不生小孩完全是人们自己的权利。如果对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进行处罚,就相当于强迫大家都去生孩子。这是有违人权保障的,是现代社会决不允许存在的现象。现阶段想要养育一个孩子,成本是非常高的,这对一个年轻家庭来说负担很大。就算孩子生了出来,没有良好富足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二、“专家们”提出的其他离谱建议
专家们不仅在婚恋问题上惹怒了年轻人,在其他许多方面也让人哭笑不得。北大的某个博士专家曾经建议,为了保护环境农民在收小麦时不要用小麦收割机。这样的建议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这位专家一定是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单纯依靠人力来收割小麦不仅对农民来说是很重的体力负担,而且效率低下,甚至会延误收获。

还有在疫情期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新冠病毒就是大号流感”这样的说法。当自己感染过之后才深深体会到,这与所谓的流感完全不一样。症状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还有很多可怜的老年人没有撑过这个寒冬。就因为很多人相信了专家的说法,对此放松了警惕,不注意防护,在感染之后十分痛苦。

另外,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就有专家提出建议:“在退休后不马上发退休金,过几年再发”。大家对此感到疑惑,不发退休金,退休之后靠什么过活呢?专家表示,可以选择再就业,女性可以当保洁,男性可以当保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继续做自己选来的工作呢?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像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三、央视提醒:做“为民专家”
“专家”变成“砖家”,央视都看不下去了,要求专家在提建议之前,要深入民生,真正为百姓着想。一些专家的生活无忧,就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因此提出的建议往往并不实际。
还有很多并不是真正的专家,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为了赚钱所打出的名号,这样的群体也抹黑了“专家”这一名称。央视网建议,专家不要只想着哗众取宠,而是要多一分责任,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

结语
专家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何不食肉糜”不仅存在于古代,现代同样存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专家们大多都毕业于高等学府,学历很高但是不了解民情,因此不能真正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做为民的好专家。对于这个现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