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楼市或将“硬着陆”?高层释放3个“新信号”,2类人需注意
我们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为小美人鱼的故事痛哭过,小美人鱼拥有美妙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的目光,但是她最终为了爱情却甘愿化身为泡沫消失。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一生就为了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可惜的是,房地产市场如今竟然开始变成这易碎泡沫了。

近两年来,房子的价格出现跳板,从原来的涨价到现在价格普遍低迷,让人喜忧参半,正如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所说,我们如今在楼市泡沫中欢欣鼓舞的好日子可能所剩无几了。当楼市价格上涨的浪潮开始消退时,有人安然入睡,有人却愁眉不展。
有人警告说,根据目前的情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期待的"软着陆"很难实现,可能最终会直接"硬着陆"。但我国真的会让这种情况出现吗?下面介绍三个内部“新信号”,大家要留意了
从数据看端倪
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我国楼市已经泡沫化了,但是对于房地产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其未来会如何变化,是会破灭还是慢慢缩小,很多人却不求甚解。从两组数据入手,总能看出些端倪。

我们似乎已经认可了楼市泡沫化这样一个事实,但很少有人知道楼市泡沫是如何形成的,更不知道其未来的发展,未来这个泡沫是会是破灭呢还是变小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数据一:对比我国历年来的平均房价,我们发现,如今全国平均房价是2002年的3倍还要多,已经达到了一万元一平米,但是,10000元/平方米这一数据还是近两年房价普遍下降之后的数据,如果我们计算房价没有下跌之前的数据,或者主要分析大城市的热门低端的房价,这一数字只高不低。
数据二:在2002年时,中国人平均年收入只有4500元,而到了现在,我国人均年收入已经翻了好几倍,超过了36000元。

工资似乎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上涨,但房地产价格的翻番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的翻番速度,普通工人要是寄希望于工资赶上房地产价格,这简直是天马行空,做白日梦了。所以,中国的房地产是否真的有泡沫呢?还有其他更贴切的比喻来说明人们在买房时面临的困难吗?
听“信号”抓重点
之前对全球房地产市场状况有影响力的高盛公司做出分析,认为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风险非常大。并且回顾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似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经历过房地产硬着陆,所以这一风险发生在我国身上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忽视。
许多人将此与国内房地产市场联系起来,并指出这种“硬着陆“也会发生在中国。也许我国高层发出的三个“新信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

信号1:这段时间我们的房地产销售和贷款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迹象。
同时,城市化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尽管“棚改”的进度放缓。这可能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寻求的软着陆发生。并且,房子只用于住人,不用于炒房的趋势,可能帮助我国房地产市场实现安全着陆。
信号2:北京大学楼建波作为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关国家政策十分敏感,其表示,我国在2014年和2016年出台了两大房地产相关政策,其核心都是防止房地产“硬着陆”。
换句话说,虽然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在不同时期都有放缓和放松的情况,但就像人时刻紧绷着弦就会断一样,这些政策调整也是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信号三: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对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最关键和主要的就是采取措施加强人们对房地产的信心,这样才能延缓泡沫过早破灭,同时也要时刻注意防止出现房地产市场风险,还特别提到要抓紧推动转型。
这些趋势显然是为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铺平了道路,国家尽力避免房地产市场硬着陆。
2类人早准备
即使中国采取措施避免房地产行业 "硬着陆",也很难在短期内扭转房地产价格的新下降趋势,毕竟未来房地产价格的趋势是 "稳中有降"。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类人需要及时做准备。

第1类:加杠杆炒房的人
由于之前我国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很多人就抓住这一机遇,选择加杠杆投资房地产,从而挣钱,而他们中有些人是贷款投资的,贷款额度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投机者无论如何操纵,都能赚到钱。
然而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率经常创下新低,投机者越来越难赚到钱,有的人甚至很难回本。富贵险中求,这一挣钱的办法不再好使了,这些人为了不亏钱,只能选择尽快低价出售手里的房子。

第2类:高价房贷支付者
很多商人建议年轻人不要急于买房,尤其是在房价上涨的时候,但那时房价天天在变,年轻人根本不听这些商人的话。
现在很多买房的年轻人真是哭笑不得。不仅房价崩溃了,而且他们还得承担比现在大得多的银行贷款。作为昂贵的抵押贷款的支付者,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因为支付还款的绝望,这真的让人身心俱疲。
不难想象,避免房地产行业的 "硬着陆 "是中国高层目前的态度。

结语
从各方面来看,我们需要为房地产行业的 "软着陆 "创造条件,等待泡沫稍稍变小,以避免泡沫过早破灭,因为高额的抵押贷款压力使一些人难以继续支付贷款。你认为房地产市场会出现“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呢?
今日话题:2023年楼市或将“硬着陆”?高层释放3个“新信号”,2类人需注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