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刘强东破防的“打卡”,谁发明的?
Waltz (from Masquerade Suite),Duo 2000
大家都知道,最近京东颁布了“打卡新政”。
大佬刘强东面对镜头表示——那些业绩不好,又不拼搏的,都要淘汰。
只要业绩好,公司永远爱你。不想拼没有错,可以理解,但——
“不是我们的兄弟”!
而据京东高层透露,京东里确有实习生,缺勤长达2个月。公司里更有规模可观的“代打卡”服务,你要是不想上班,巧的很——正好有人想靠替你打卡赚外快。于是很多人通过代打卡骗薪资。
所以你说让老板破防这事,到底赖谁?
有人说“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仔细想想,好像也不能这么说。
毕竟我发着你工资,你却拿我当缺心眼儿的,这事搁谁都窝火。
01 万恶缘起
而伴随着这个新闻,一个好奇也在我脑子里油然而生——这万恶的源头——“打卡”,到底谁发明的?为什么要打卡呢?
为这事,我还真上网翻了半天,费了不少时间。
第一个说法——打卡是中国人发明的。
持这个说法的人说,明朝的张居正发明了“考成法”,成为今天打卡的源头。
当然,这个说法第一时间就被我pass了,太牵强。
照这个逻辑,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人事考勤制度,可这跟刘强东说的“打卡”,明显不是一回事。
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用一台机器,自动记录人上班没上班这种鬼畜制度,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
查来查去,终于发现了比较靠谱的结论。
大概捋了捋,这事应该是这样的——
按照野史稗论,在1888年,有个纽约的珠宝商,叫威拉德·邦迪。此人好死不死,发明了人类第一台打卡机。
这台打卡机的原理,并没有到今天这样复杂,仍然比较原始。
每个员工发给一把不同的钥匙。等上班的时候,工人把自己那把钥匙拿出来,往对应的锁眼里一插、一拧,机器就会在一张纸卷上,记录下这位工人上工的时间。
到了1889年,这位邦迪先生开办了“邦迪制造公司”,大量生产这种打卡机。
然后,这家公司就成了IBM,也就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原始公司之一。
02 IBM之觞
不过,之所以说这段故事是野史,就是因为这里明显有个疑点——IBM的前身,应该是统计学家赫尔曼·何乐礼在1896年创立的CTR公司,也就是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翻译成计算列表纪录公司。
而合并成CTR公司的三家公司里,并没有查到一家公司,叫什么邦迪公司。
所以这个事,到底是谣传,还是我没查到,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真正大规模开始使用打卡机的,的确是IBM,这个是没错的。大家有账如果算不到什么邦迪公司头上,就不妨算到IBM头上好了。
IBM实际上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其先人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由于爱尔兰大饥荒而移民到美国的。
沃森年轻的时候,卖过钢琴、猪肉,还卖过证券,绝对属于穷人靠努力翻身,“当幸福来敲门”那种励志型人才。
由于遭到证券营业员的欺骗,沃森老哥一度损失了所有的积蓄。无奈之下,沃森去了NCR(National cash register,国际收银机NCR公司,另译安迅公司)当业务员。
没想到因祸得福,沃森成绩十分优秀。可是还没美两天,他就因销售手法触犯了反托拉斯法,被判刑了一年。
虽然案子最后被撤销了,沃森没进监狱,但在原公司也是呆不下去了。再加上NCR老板瞧沃森也不顺眼,就要求沃森卷铺盖滚蛋。
结果,我们的托马斯·沃森只好含泪加入CTR,并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一生。后来,他把公司改名叫IBM,并成为掌门人。当然,因为他儿子——另一型号神人Thomas Watson Jr.的存在,世人现在一般把第一代托马斯·沃森叫老沃森,他儿子叫小沃森。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讨论沃森家族怎么发的家,所以此处省略相关情节5500字,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吧。
我们真正要说的,是IBM跟打卡机的渊源。
第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传闻中的邦迪公司,合并进了IBM。结果当时已经是IBM大佬的老沃森,一看邦迪公司的这件设备,就觉得特牛。
这tm简直就是为了我辈穷凶极恶的资本家量身订制的剥削神器啊?于是他马上下令,公司要研制、改进、提升这种设备,并且从IBM公司开始,设立用打卡机打卡的制度。
从此,万古如长夜。
第二种说法,所谓的邦迪公司,压根儿就不存在,打卡机这种万恶的邪典之物,就是IBM在老沃森的授意下发明的,意在监督公司员工的上下班,提升工作效率。
但不管怎么说吧,总之,打卡机跟IBM分不开就是了。
03 千古追杀打工人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法无量”。工资可以不与时俱进,但打卡一定要与时俱进。
就像您在观看本文的时候,一定绕不开我会哀求您,看完后帮忙点个“在看”+点个赞+转个朋友圈一样,一键三连,就是这么愉快而简单。
在经历了最初的蛮荒状态之后,打卡机很快开始翻新迭代,换着花样,折磨着一代又一代打工人。不管可怜的打工人怎么翻跟头,也逃不出打卡机的手掌心。
第一代真正成为潮流的,是插卡式考勤机——我当年刚开始上班,还用过这种打卡机,当然,现在很多地方也仍然有,但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
它的原理,是在一张卡片上,有规律的打孔,然后用感光元件和光投影,来区别人的编号,用的一般是8086处理器。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卡片容易变形,识别容易有误差,而且打卡的速度太慢,只要打卡的人一多,就很容易浑水摸鱼,找出借口——那天?我来了呀!打卡机没打上吧!
好,第二代打卡机来了!
第二代,是条形码打卡机。比如煤矿工人上班,先在光柱里投影出一个条形码的像,工人下井前,拿矿灯照射一下专门的考勤探头,就可以打卡了。
这种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应用场景太狭窄——矿山有矿灯,这么干还可以,但在大楼里上班的白领不行啊。再说矿灯也需要经常维修,投影走样了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幸福地有借口不打卡了?
好,尝尝第三代——磁卡型打卡机!说白了就是刷卡。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司还在用这种方式刷卡,一人一张卡,你就算没刷上,那也是活该,只要机器没问题,你就休想赖在公司脑袋上。
同时,这种机器还速度快、好识别、误差率低,看起来已经是完美的打卡机了。
但是——
我可以说我卡丢了啊,对吧,哈哈哈。
哈哈个屁,别忙!且看第四代打卡机!
生物身份识别……
说白了,你已经不需要卡了。这一代打卡机,可以利用人的生物特征来识别,只要你印一下指纹,或者手撑,面向读头,就可以识别你。
快捷方便,而且可以防止代打卡。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说你卡丢了,你能说你手指头丢了么?
嘿嘿嘿,谁说不行?真的行!
你用手指,我手指戳了;你用手撑,我手腕断了,手指指纹部分局部烧伤,行了吧?
第五代打卡机应运而生!
这是一代结合了前代所有优点的考勤机,问题是自带摄像功能。说白了就是能给你拍照,先进一点的,还能生物识别——反正你全身那么多地方,又不是只有手指头才算特征,刷脸岂不更省事。
当然,现在这事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也就是智能云打卡。
不但兼具前代所有优点,而且跟你的钉钉、飞书、微信什么的无线连接,远端就可以控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后,更可以把智能刷脸、人体特征识别等等,全都给你用上。
总之,防止你翘班,比给钞票防伪还用心。
我想,随着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来肯定会发展到有专门的机器人去家里抓你上班吧。
只不过我就不明白,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拥有这么先进的机器人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上班。
04 打卡的思辨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年头流转,打卡这件事,已经越来越不像个制度问题了,而更像个哲学问题。
打卡,到底是囚禁员工的牢笼,还是督促生产的利器,很值得探讨一下。
首先,我坚决不能同意让我打卡,是老板“为我好”。如果谁这么说,就请您打住——打死我也不信。
资本都是追逐利润的,他为什么要吃饱了撑的为我好。
▲博物馆里的老式打卡机
但反过来说,正因为公司本身就是追逐利润的,所以老板对员工有点要求,似乎也没错啊。
都已经可以进公司打工了,在合法的前提下,你总不会还是个十岁的童工吧?
那么既然你是个成年人,当你入职一家公司以前,公司就会把一切规矩都提前告知你,这以后,你完全是有选择权的。
可以干,也可以不干。2024年,合法世界已经没有卖身契这么一说了。
而既然你选择了干,就表明你对公司的要求是知情的。在知情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是一天到晚迟到早退、无故缺勤旷工、泡病号,甚至要人家给你代打卡,这是不是就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要说如今这个年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也不行吧?
于是乎,打卡这件事,固然是“资本家剥削打工人的一种方式”,但却既合法,又合理。如果连这你都想说不合理,那么还是等您成年以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1973年,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厂的工人正在打卡下班
既然这样,那么打卡就完全是对的了?
也不尽然。
首先,一家企业如果出现员工老不打卡,视管理制度如儿戏的情况,那么公司第一个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这些刁民为什么不打卡”,而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了问题。
毕竟任何制度,哪怕你设计得再好,也休想替代具体的管理——否则经济院校就不需要教什么管理学了。
这就好像法律制定得再完善,也总有可钻空子的地方。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这个意思。越是真正牛逼的管理,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大家反而非常自觉;
相反,越是不厌其烦地将规矩细化,就越会有人投机取巧。
那么,当一家公司员工工作态度非常消极,对工作提不起兴趣,那么,窃以为搞清楚员工为什么不爱工作,恐怕比三令五申要求打卡有用得多。
至于打卡本身,也更多只能当成一种工具,而绝不能塑造成一种信仰。
咱假设有个员工,他很牛逼啊,每天早上六点就来打卡,然后足足在公司坐上一天,甚至屁股都不动,上厕所都尿在纸尿裤里,一直就这么耗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下班。
听起来厉害吧?老板很开心吧?但他这一天,如果一点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也没做,一点成果也没有呢?
他这么个打卡法儿,到底有什么意义?
再假设有个员工,根本就不来上班,但每天都在给公司创造大笔的利润,那么他来不来上班,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打卡说到底,也无非只是一项制度——它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无论是打卡,还是打卡所代表的那一套“规矩”,并不具备什么深层次意义。公司叫员工来上班,是为了督促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产生价值,这才是目的。
如果压根儿不产生价值,那么打卡也好、开会也好、加班也好,全部就都是货真价实的形式主义,纯粹是浪费时间。
尾声
而我们也知道,最近这一年来,全球很多过去曾经一度倡导“远程办公”的国家,也都纷纷开始重新要求员工“坐班”。
很多公司(最典型的例子是谷歌)过去被人称道的、较为宽松的“人性化制度”,已经越来越多被扔到垃圾堆里。
铁血式的纪律管理、坐班加班,又开始成为主流。
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
很明显,因为经济不好嘛。具体到每一个公司来说,就是不挣钱嘛。
而不挣钱,这事不光老板急,你虽然只是个员工,但只要不是痴傻呆捏缺心眼儿,也应该着急才对。
毕竟公司倒了,对你有啥好处?
于是乎,其实相对于管打卡来说,我们更应该想的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挣钱了呢?怎么才能再挣到钱呢?
除了打卡、加班、裁员三件套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招没有?就没有什么发力新蓝海,找到些新增长点啥的?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得了癌症,光靠这三件套,也许能化疗一下,但谁都知道,不会有什么根本改变的。
不在基因层面动刀,不重新构建起强大的机能,你最后还是会死。
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脱胎换骨,才能解决其他一切的问题。
否则的话,别说打卡,你就是打胎,也没个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