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恐怖分子喜欢用人体炸弹?震惊!
听到中东巴以冲突,可能很多人早就免疫了。巴勒斯坦的武装组织哈马斯,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哈马斯本来可以不出现的。那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又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情况呢。
想了解哈马斯,得先大致了解阿以冲突,以及后来的巴以冲突。
一战期间,德、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和英、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大战。1917年,英国犹太人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三代),想控制巴勒斯坦地区,获得了英国外交大臣及政府支持。
在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
1922年,英国将巴勒斯坦分为了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随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但本土的阿拉伯人是排斥外来者,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移民,矛盾不断。
1929-1933年,这时美国正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在此期间也相继陷入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开展法西斯运动,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移矛盾、转嫁危机,将关注点放在国外市场的争夺上,以倾销方式不断扩大商品的海外销售,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集团”的斗争。在这场激烈的经济争夺战中,占有明显的优势的美、英、法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组成排他性经济集团,在内部实行互惠关税制度,在其所属的传统市场中排斥其他国家。
而在一战作为战败国赔付巨额赔款的德意日,国内市场狭小、经济竞争力脆弱,经济上依赖于外部的国际市场世界,无法与英、法、美组成展开经济上的对抗,于是决心用战争的方式来夺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来缓解国内矛盾,而英法美作为利益共同体对抗,二战爆发 。
1940年欧洲,纳粹对犹太人展开大屠杀,犹太人进一步迁往巴勒斯坦。
随后二战结束。联合国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其中的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对联合国的决议,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这就是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建国的最主要理由。两者都曾是这里的原住民,都是闪族人,不是谁抢了谁的地盘。
1948年5月,在英国托管期结束的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17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此时美国已是全球超级大国,和苏联开始了冷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12小时后,不满联合国关于巴以建国的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国家),想用战争消灭以色列于建国萌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48年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以色列险胜。
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以色列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
又称六日战争。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阿拉伯国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成立了巴勒斯坦“法塔赫”武装组织“暴风”突击队(下面简称法塔赫),并达成“改变约旦河流向”对付以色列的协议。
可惜,当天消息就被以色列截获。此时以色列有背后美国精良的武器装备,阿拉伯国家背后是苏联,其中埃及手上的武器装备最多,其次叙利亚。
1964年6月5日,在基本了解各国的空军基地、雷达设施、甚至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后,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25个空军基地,发动了四波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在60小时候,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之后由于没有空军优势,以色列先后攻占西奈半岛、约旦西岸、戈兰高地、库奈特拉。随后,苏联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但美国政府表面答应挺火,后面继续增兵。
最后在苏联的警告下,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立即停火”和“限期停火”两个决议,双方停火。
1967年9月初,阿拉伯国家首脑决议,要求各国共同努力,确保以色列撤出6月5日后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决议还说,阿拉伯的基本义务和信念是,不承认以色列,不同他和解,不同他举行谈判,要维护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的权利。
同年11月安理会通过返还领土的决议。但以色列并没有执行,阿以争端继续,中东局势依然紧张。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
1973年10月,埃、叙一方面为了收复失地,一方面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先胜后败。
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
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
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
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
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和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
以色列拒绝巴解撤军条件,并于8月1日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
以色列贝鲁特大屠杀
1982年9月14日16时,以色列派人炸死黎巴嫩新任总统、基督教马龙派要员贝希尔·杰马耶勒,基督教马龙派立刻将此加罪于巴勒斯坦人,扬言要为杰马耶勒报仇,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追随以色列的黎巴嫩民兵组织长枪党,更是气势汹汹要找巴勒斯坦报仇。
以色列立刻借机出兵,占领了黎巴嫩贝鲁特西区。以色列总理贝京向外界解释道:“这次行动是为了保护巴勒斯坦人民。”
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部长的沙龙,向前线以色列北部军区司令德鲁里下达命令:立刻采取“断然措施”,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净化”。
以军随即包围了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彻底切断了这两个难民营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考虑到难民营中实际上已经没有抵抗力量,以色列决定借基督教长枪党之手,来完成这次血淋淋的行动。
1982年9月15日下午,北部军区司令德鲁里召集长枪党,商谈对这两个难民营进行“净化”的行动部署。
按照命令,以军用密集的炮火向巴勒斯坦(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进行轰击。刹那间,难民营里血肉横飞,建筑物被基本夷平,特别是多处围墙被炸塌。炮击过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这场炮击是在为“净化”行动清除可能出现的障碍。
18时左右,几架以军的美制直升机飞临难民营上空,投掷下一连串的照明弹。同时,大批长枪党民兵持枪跃过被炸塌的围墙,冲进了难民营。顿时,难民营里枪声大作,呼喊声不绝于耳,屠杀进行了整整一夜。
17日,天亮了,大规模的屠杀告一段落。
难民营里的断垣残壁上到处是死尸,其惨状连民兵们都感到恶心和胆寒。坐镇国际机场指挥屠杀的霍贝卡得知后,立即发出指令:“马上把现场清理干净,不得留下任何痕迹。”
不一会,几辆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进了难民营。尽管瓦砾中还不时传出呼救声,但推土机依然是野蛮地从上面碾压过去。挖掘机挖出了一个个几米深的大坑,卡车将死尸抛入坑中,最后由推土机推土填平大坑。
长枪党民兵撤离后,以军进入难民营。尾随以军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两个难民营里触目惊心的惨景令他们瞠目结舌,接着的是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震惊。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悲苦万状。
在随后的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声讨此起彼伏,而以色列政府只是被动地辩解道:我们以为长枪党民兵仅是搜捕巴解游击队员,而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不问青红皂白。
这场大屠杀也震惊了以色列社会。
1982年9月25日,在首都特拉维夫爆发了有4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示威,而当时以色列的总人口也仅为400万。这是迄今以来以色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在以色列贝鲁特大屠杀5年后,由巴勒斯坦人艾哈迈德·亚辛创立。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人员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恐怖分子。
在抗击以色列过程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色列过程中一支最突出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亚辛说:“使用自杀式炸弹是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权利。以色列人只懂得这种民主。”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巴勒斯坦人为什么要用人体炸弹?为什么要搞“恐怖”袭击?
以色列有着健全的军事体系,而巴勒斯坦没有。
以色列有着美国援助,就算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谁敢主动为巴勒斯坦提供军事援助。
巴勒斯坦极度弱小,使得他们无法拥有高科技武器,而简单的轻武器又无法击败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人本着对敌人制造精神层面的打击,以及为着国家民族献身的思想,开始使用人体炸弹。
很震撼,也心酸,又觉得幸运。
幸运的不是我生在了和平年代,而是生在了和平的中国。
想起以前看恐怖分子新闻,就觉得他们好可怕、好没人性。现在才明白,他们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是在用仅有的生命向真正的恐怖分子无声地抗议。真正的恐怖分子,是美国、以色列这种嘴上宣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手里却拿着热武器、金融武器,强行控制世界的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想想我们的革命前辈,他们当年也是在这种退无可退的夹缝中,用小米加步枪,用生命和血,一步步带着我们走到今天,让我们现在每天能吃饱饭、睡好觉,不用担心随时可能射来的子弹炮弹,不用担心家破人亡无家可归。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当你明白了这句话的涵义,你就知道了这世界的真正运行方式。
当今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是没有力量就没有人权没有选择的世界。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和金融力量面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很弱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畏霸权,硬扛着带领苦难的巴勒斯坦14个派别签署了《北京宣言》和平宣言,促成了被残害民族的内部临时和解,这是一年前沙伊和解后的又一次壮举。
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北京宣言》,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国的伟大,看到了中国带来的和平发展的希望。对比美国和它背后的资本,则代表的是战乱,是控制,是吸血,更是是资本主义的虚伪。
没有谁是啥子,全世界都能看到,也正在慢慢清醒: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分子,不管怎么粉饰标榜,怎么控制舆论。确实美国现在还很强,不管是武器、财富还是科学技术,但它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只是纸老虎。因为它会把自己的命看得很重,不会也不敢随便拼命,但中国会,哈马斯会,世界上所有没有退路的国家和人民都会。
为了摆脱强权控制,摆脱武力控制,全世界苦美久矣的弱势国家和人民,会慢慢团结起来,以燎原之势布满世界,会和美国以死相搏,以命相拼。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笔,也许很快就将到来,人类解放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