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正在通过自我绝育来以实现一种对相对意义上的平衡..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着整个社会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
“女的开直播,饿了点外卖;男的送外卖,闲的看直播。”
这虽说是网络上一个段子,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当前经济环境现状和就业情况的缩影。
稀缺的优质就业岗位,倒逼大多数的年轻人不得不在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和“自由职业”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要么送外卖,要么在家呆”,可能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无奈选择。虽然残酷,但至少比我们之前聊过的“烂尾娃”强。
可以确认的是,就业已经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了。
当就业问题出现的时候,参考全球经验,其实解决的办法无非三种:增加岗位、延缓就业和削减人口。
增加岗位是三种方法里最难、最不切实际的。我们的社会现在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并不是我们今天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还十八年甚至二十几年前的“人口债”。
还是举例来说:2004年,我国出生人口是1593万,全年净增761万人,2005年出生人口是1617万人,净增长了又是将近800万人。
18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新生人口陆续成年,逐渐的走上社会,那么我们是为了满足04、05年新增的这些人口,就要新增将近1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由于延迟退休,本可以腾出来的就业岗位又被强行续了五年,这还不算科技进步、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劳动力淘汰。
即便是我这种粗糙、不严谨的计算下,保守估计,每年我们也需要新增超过1500万个的就业岗位,才能勉强满足社会的需要。
那1500万工作岗位是什么概念?人社部曾给过就业和经济相关性的关系数据,“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着整个社会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要满足1500万新增的就业需求,我们的GDP就需要达到10%甚至更高。但凡懂点经济形势,都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
增加岗位不行那就延缓就业呗。
延缓就业有效吗?有效,而且在这之前都非常有效。高校扩招这些年的实际感受大家都清楚,我也就不赘述了。
但是,高校扩招在当年有效,不代表在今天仍然可以解决问题。当年有效,是因为当年我们的经济可以快速反弹,通过四五年的时间,我们的GDP重新回到并且长期维持两位数,并且在那个教育相对匮乏的年代,投资教育真的可以带来极大的收益。
但是今天则完全不同,且不论学历贬值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逐日递减,就说扩招所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对于经济衰退带来的岗位缺口来说,只能说杯水车薪。更直白一点说,就算现在所有高校把大门敞开,把考研门槛降低,把本科从4年变成5年,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增加岗位不切实际,延缓就业难以为继,削减人口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马尔萨斯陷阱说“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这个理论放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也是如此。当就业岗位以算数级增长,而就业人口以几何级增长的时候,多增加的人口就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最终实现一种对意义上的平衡。
在战争年代,我们通过肉体消灭,在和平年代,我们通过自我绝育来消灭。
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增速从8.4%,几年期间迅速跌落到负数,但随着经济衰退带来的是进入到少子化时代。
1993年,日本的人口是1.25亿人,30年后的今天,日本的人口还是1.25亿人,人口总量不增不减。
但是这10年,日本国内的经济却在小步慢跑的增长,就业岗位也在逐年新增,此消彼长,最终在今天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平衡。
(大致意思: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厚生劳动省5月24日发布数据,2024年春季毕业的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截止到4月1日,达到98.1%,比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这是1996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在企业严重人手不足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卖方市场”优势仍在持续。)
从逻辑上我们的未来可能也是如此,经济上是每年3%~5%的增速,人口上是逐年的衰减,最终在某个时点实现平衡。
但是这个时间是10年、20年还是30年,谁也说不好。而过程中我们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让这个进程加速,让这个进程中的我们没有那么痛苦而已。
那这个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从工作、生活和家庭三个方面分析:
工作上,虽然现在很多人抱怨内卷,但是参考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说刚刚迈入内卷的大门,并且这样内卷的日子在未来会是常态。日本的匠人精神都知道,那未尝不是一种刀刃向内的内卷,但匠人精神出名了。我们的未来也是要卷,但是要卷技术、卷市场、卷渠道,而不是单纯的卷体力。
生活上,我们这代年轻人的人生很有可能会面临着先甜后苦,所以尽早规划后半生尤为重要。不夸张的说,过了30岁,就要为自己的60岁以后的生活做打算了。趁着现在的光景还算过得去,趁还有精力能力,提前给自己留一条甚至多条后路。
家庭上,虽然都说不生,不希望孩子面临和自己一样充满压力的人生。但其实,反而当前的新生儿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人。我们这代人的职业生涯可能赶不上实现平衡的那一天了,但他们可能会迎来经济真正意义上的拐点,尽早的为子女普及职业概念,看准方向,着重培养子女的专项技能,以求在未来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我知道很多人少年时踌躇满志,而现在很难接受自己将艰难且平庸的过完一生。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之时,乐观且充实的活着,也不失为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