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前世今生(恐怖主义的起源-阿萨辛)
7月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发生的哈马斯领导人尼亚遭暗S事件让伊朗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恐怖主义的由来并非是近代的产物,早在中世纪伊朗出现的“阿萨辛”组织是恐怖主义的滥觞。
1092年10月,在克尔曼沙阿附近的一个叫萨赫内的小镇上,阿拔斯朝廷的塞尔柱人大维齐尔(宰相)尼扎姆·穆尔克从都城伊斯法罕前往巴格达的路上,正途径此处。虽是秋季,仍燠热难当,午后的小镇在炎热中显得非常安静,鲜有人在街上走动,尼扎姆坐着马车被侍从簇拥着走过小镇静谧的街道。
此时一位身着土黄色粗布衣服的风尘仆仆的托钵僧,来到马车前面。托钵僧身材瘦削,斗篷遮盖住他的面部,看不出模样。他半鞠着躬,双手高高托着一份文件求见宰相。
尼扎姆·穆尔克极不情愿地叫停了马车,问侍卫他有什么事?侍卫回答说他想向大人您递交一份请愿书。宰相让他到近前来,托钵僧缓步来到马车前,双手将文件递向尼扎姆,说:尊敬的宰相大人,本僧叫阿布·塔希尔·阿兰尼,鉴于本地教区事务,有事想向您请愿,具体的事都写在请愿书上了。宰相正待接过请愿书时,阿布突然从请愿书下拿出一把弯刀,向宰相胸部猛刺数刀。突遭变故的侍卫愣了片刻,马上开始反击,但刺客并未逃跑,他扔掉了弯刀,闭上了眼睛,双臂张开,侍卫蜂拥而上将他乱刀砍死。
尼扎姆·穆尔克担任宫廷的实际掌管者多达20余年。他认为伊斯玛仪派的主张乃是异端邪说,目的是毁灭伊斯兰教,将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境遇。因此他不仅在其作品《政府论》中对伊斯玛仪派进行了谴责和驳斥,还派出军队征讨波斯境内的伊斯玛仪派据点,被伊斯玛仪派视为头号敌人。
经过周密安排之后,1092年10月,一名伊斯玛仪派成员乔装成一名托钵僧,接近尼扎姆乘坐的轿辇后刺杀了他。但是,尼扎姆只是伊斯玛仪派暗杀的第一个显要人物。此后,该派陆续刺杀了一些反伊斯玛仪派的王公贵族和达官政要,还有一些公开谴责该派教义信条的宗教人士。伊斯玛仪派的首领是哈桑·萨巴赫,他的成员被西方人称为“阿萨辛”,是当时让世界各国首脑恐怖的存在。
11世纪时,除了首都在巴格达的阿拔斯帝国(包括其境内被阿拔斯承认的或多或少独立状态的王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拜占庭帝国,还有第三股势力在东方崛起。它没有明确的领土,有的是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坚固城堡和小要塞。它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府,只有一个被称为“塞耶德纳”(我们的教主)的“首领”。这一地下活动的第三股势力凭借其刺客和杀手令各国政府胆寒。他随后引起十字军的兴趣,并曾与之协商结盟。他的成员被西方人称为“阿萨辛”,这是一个及其神秘的组织。
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继承权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该谁领导穆斯林社群?某些人主张选举;另一些人坚持领导权应保留在先知的血脉当中。鉴于穆罕默德没有子嗣,他的堂弟兼女婿---他女儿法蒂玛的丈夫阿里似乎理应被指定为继承人。阿里的诚实正直人所共知,而且他也被收尊敬。然而,这一倡议却被排除考虑范围,选举模式被优先采纳。
尽管多年以后的656年,阿里被选为第四任哈里发,但在他于661年遇刺身亡后,Y斯兰内部出现一次严重的分化,“什叶派”诞生,并传承至今。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代为先知的合法继承人。但什叶派内部也非铁板一块,762年第七任伊玛目伊斯玛仪·本·贾法尔去世时,什叶派中的一部分信徒拒绝接受推荐继承的传统,发起所谓“伊斯玛仪”派运动。这一派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当时以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代表的逊尼派最强劲的对手和反对者。
在穆斯林世界中,什叶派的这第二支---什叶派伊斯玛仪分支创建了法蒂玛王朝,此王朝曾统治北非和埃及。该王朝的创立者奥贝德拉自称来自阿里和他的妻子法蒂玛的后代,新王朝由此得名。909年,他在凯鲁万(位于今突尼斯)自立为哈里发,并宣布独立于巴格达的统治。他的后代逐渐将主权扩展至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一部分地区,甚至西西里,并建都开罗。法蒂玛王朝成为地中海地区的第一强国,聚集了大量财富,并在东西方之间扮演中介者的关键角色。开罗也称为一个辉煌文明的核心城市。爱资哈尔大学和一座蜚声国际的图书馆都在此创建,这座城市也吸引了众多逃避阿拔斯王朝迫害的Y斯兰知识分子。然而,法蒂玛王朝却无力阻止十字军在叙利亚的渗透,并在不久以后的1171年被库尔德人萨拉丁(1138-1193)推翻,后者将正式在他们的领土上恢复逊尼派的统治地位。
在伊朗境内,伊斯玛仪派也发挥着极强的影响力。
哈桑·萨巴赫1050年出生于雷伊,一个离德黑兰不远的繁荣城市,有人声称他的家世可以上溯到也门阿拉伯血统,但这似乎并不可信。
哈桑出生在库姆一带的一个信奉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家族里,而库姆因自10世纪起十二伊玛目派以当地为活动中心而逐渐兴起成为大都市。哈桑自幼受到十二伊玛目派的影响,7岁时志学,17岁左右来到拉伊(今德黑兰)学习数学、天文学以及伊斯兰神学。当时拉伊是伊斯玛仪派先知聚集的中心,该派创立于8世纪中,在历史上迭受镇压摧残,形成秘密组织,最后在北非建立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因此哈桑本人(1078-1079年)也曾经去埃及游学,学习本派的教义。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下,哈桑逐渐接受了伊斯玛仪派的思想,并宣誓对法蒂玛王朝效忠。
之后,哈桑在埃及开创了伊斯玛仪派的支派:尼扎尔派。即阿萨辛派。哈桑成为尼扎尔一派势力的领袖,他自称“霍加”。该派创立后,许多农民、手工业者以及部分失意政客和失势了的波斯封建领主纷纷加入了该派组织,其力量迅速扩大。
1080年,哈桑返回波斯传教,但受到塞尔柱帝国宰相尼扎姆·穆尔克的追捕。尼扎姆是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信仰艾什尔里派,掌权后与逊尼派四大教派之一的沙斐仪派结盟,以什叶派为敌,尤其反对和打击伊斯玛仪派。为了对抗教派,哈桑起初选择在各地城市进行宗教活动,但在城市地区的活动不断遭受挫折后,哈桑开始转向边远的要塞地区。
哈桑早年曾在波斯各地游历宣教。他注意到波斯北部靠近里海的吉兰和马赞德兰等省份地形与波斯其他地区完全不同。当地居民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未完全臣服于来自波斯内地的统治。从8世纪后期开始,一些阿里后裔及其追随者为逃避阿拔斯人迫害来到这里,逐渐形成一个什叶派活动中心,这是一个绝佳的据点位置。
经过深思熟虑,哈桑最终选中了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腹地的一片高耸的山崖上的阿拉穆忒堡,这座城堡大约建于860年。此地海拔高,四周峡谷环绕,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蜿蜒小道可通山顶,因其险峻,也被称作“鹰堡”,据说城堡的主人也是第一伊玛目阿里的后裔。
哈桑派出传教士在阿拉穆忒周围的村庄宣传伊斯玛仪派思想,逐渐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经过精心的准备,1090年,哈桑乔装进入了阿拉穆忒堡。城堡的主人见大势已去,接受哈桑3000第纳尔的出价后离开了城堡。
就这样,哈桑在高耸入云的险峰和飞鸟难越的万丈悬崖之间建立了有着严密防范体系的、与世隔绝的神秘宗教王国。以之为据点,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暗杀王国,哈桑为第一任统治者。这些城堡和要塞集中于厄尔布尔士山脉中,那里山势陡峭,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上下都需要靠悬梯。如此险要的地形为阿萨辛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成为“鹰巢”主人的哈桑在几个信徒的帮助下开始扩建、加固已有的建筑物,并将水这一对他自给自足的设想至关重要的资源储存于一座巨大的蓄水池中。此外,他还在城堡内设置了专门用于贮藏食物的仓库,以备围城之患。为了让朴实无华的建筑更加优美宜人,他还命人在城墙内侧和周围种植树木。
他也为自己布置了一间狭小的居所——城堡顶部一个类似瞭望台的塔楼,这使他可以从此处瞭望和监视他的领地和周围的山谷。他正是在这个总部里指挥着他麾下的庞大网络,其中的成员全是伊斯玛仪派下尼查里派信徒,并被指派驻守在星罗棋布于整个东方的要塞和小堡垒中。他破碎的“帝国”中各点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配客”(携带盖有印章的信函的信使或传令兵)或信鸽完成的。在城堡内定居后,哈桑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送到了远离城堡的地方,以期身体力行绝对地禁欲。这也是他为追随者订立的规矩。
1092年,即哈桑的“鹰巢”堡垒建成两年后。在此前追捕哈桑的帝国宰相尼扎姆的支持下,帝国苏丹马立克沙率军亲征阿拉穆忒山。哈桑当时身边只有70个菲达延,食物也很短缺。因此,守城一方只靠极其严格的口粮配给勉强支撑。对此哈桑向城堡以外的众多本地信徒求援。于是,300名伊斯玛仪派信徒在阿布·阿里·阿尔德珊尼的带领下集结到一起,于1092年9月的一个夜晚突袭了围城军队,使之在惊慌失措中溃不成军。哈桑和他的菲达延终于得救,城堡也恢复了正常的食物供应。这一胜利在伊斯玛仪派宣传攻势下变成一件至关重大的事件,甚至成为“首领”在战斗中用兵如神的“神话”的开端。反过来,这对马立克沙和尼扎姆却是一个重大打击,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仇视。
宰相尼扎姆意识到哈桑对于帝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曾令阿布·穆斯林·拉迪去秘密逮捕哈桑,而拉迪反而先被哈桑派人刺杀——甚至尼扎姆自己也未能幸免。当年10月16日,哈桑派遣“菲达延”(刺杀的死士统称菲达延)在前往巴格达途中刺杀了尼扎姆。此后,阿萨辛派便开始了“点名杀”——接连又刺杀了尼扎姆的两个儿子。甚至是许多国家政治上与他为敌的埃米尔(意为受命者、掌权者)、将军、政客也相继被暗杀。
据说在阿萨辛教派独霸一方之时,当时塞尔柱帝国的苏丹亲王贾尔准备起兵讨伐这些异端分子。在发兵的当天早上,贾尔醒来发现床头插了一把匕首,匕首留下的字条上写道:望亲王退兵,要不然下一把匕首就会插在亲王的喉咙上。于是贾尔只好下令立刻退兵。
在城堡内部,生活是围绕着伊斯玛仪派的仪式和教学展开的,其教规虽比Y斯兰正统逊尼派更加平和、内敛,却十分严格。即使违规程度轻微,违规者也要在城堡的中央庭院中遭受公开鞭笞以示惩戒。就连哈桑的一个儿子也在1101年因醉酒被哈桑处以死刑。他的另一个儿子又因被指控杀人而被处死,这一杀人指控后来被查出是不成立的。哈桑对他的革命精英战士有完全的掌控,他们被称为菲达延,即牺牲者。
阿萨辛派组织最令人恐惧的是其所有教徒都对哈桑具有绝对的忠诚,而同样的作为教派首领哈桑对其御下也具有绝对的掌控性,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拉希德丁·息南,在撒路耶冷国王亨利到来的时候,他朝一名年轻信徒微微颌首,那人便毫不犹豫地拔刀自刎了,他又向另一名年轻人示意,那位信徒立刻纵身跃下了耸立在悬崖上的城墙,摔得粉身碎骨。这些信徒对于他的赴死命令,仿佛是迫不及待想要完成的任务。然而“阿萨辛派”还拥有五万多名这样的随时赴死之士,那个时候的五万多在那个地方算一股不少小的力量,何况是精通暗杀之术的死士呢?
哈桑控制这些信徒的方法,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哈桑在两山之间,山谷之内,建一大园,美丽无比。中有世界之一切果物,又有世人从来未见之壮丽宫殿,以金为饰,镶嵌百物,有管流通酒、乳、蜜、水。世界最美妇女充满其中,善知乐、舞、歌唱,见之者莫不眩迷。”
通俗来讲就是:哈桑在山谷中建立了一座大花园,花木庭榭,美丽无比。宫殿辉煌,装饰有无数金银珍宝,到处有管子流通美酒、蜜糖、牛乳。园中充满各族美貌的少女,能歌善舞。山上养了一批幼童,从小就教导他们,说为领袖而死,可以上升天堂。等他们到了二十岁时,在他们的饮料中放入,于他们昏迷中每次四人、或六人、或十人一批抬入花园,任由他们在花园里无所不为,所有美女都温柔的服侍他们。这些青年尽情享乐,舒服之极,相信确是到了《古兰经》中所说的天堂乐园。过了一段时候,再用将他们迷倒,抬出花园。他们转醒之后,甚是失望,哈桑召他们来见。这些青年自幼深受教育,确信哈桑是回教圣经中所说的大预言家,对他绝对崇拜。哈桑于是派他们去行刺,说为教尽力,死后可入天堂。这些青年为了返回天堂享乐,行刺时往往奋不顾身。
这些故事对那些猎奇读者应该是颇具吸引力的,但它们只是些神话传说。我们可以自问,难道政治恐怖主义、狂热盲目、对一个领袖的绝对崇拜,以及对某种理想某种程度上的执念需要毒品和人造天堂才能存在与发展吗?以制造恐怖为目的的阿萨辛方法即使没有毒品的使用也已经运作得十分流畅了。除了通常在清真寺门外祷告时间内实施恐怖袭击,菲达延也惯于潜入权贵的住处,将匕首留在未来受害者身边,或向他们发送恐吓信,让他们以为自己随时会被除掉。他们的另一种技巧是编造谣言,捏造一个遥不可及的“教主”和他所象征的全能力量,某种近乎神话的无处不在的个体。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不乏模仿者。
虽然对于死士的培养,是依靠这种方式,但其自身对于“国家”的统治,则是十分严苛。萨巴赫统治阿拉穆忒堡的35年中一直严格实施伊斯兰教法。他本人聪明颖悟,精通几何、算术、天文学,一直过着苦行的生活。进入阿拉穆忒堡之后,他终生只走出过自己居住的房子两次,主要时间里都在房中阅读书籍,撰写宣教词。哈桑甚至建立了一个精巧的图书馆,里面藏有关于天文学,数学,哲学甚至炼金术的文献。
1099年7月15日发生了一起重要历史事件:十字军攻占了安条克和耶路撒冷。他们由此创建了讲拉丁语的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爱德沙伯国和的黎波里伯国。为守卫他们的战果,他们创建了几个军事修士会,这些军事修士会于哈桑的组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很可能他们在这些重大征服战后才发现了哈桑所领导的运动及其强大的1势力。正如勒内·格鲁塞写道:“伊斯玛仪派固然无法在基督教徒中引起同情,但这并不妨碍它因其世俗权力和反穆斯林帝国主义的立场,而代表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十字军的阿拉伯和突厥人敌人的敌人,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盟友,于是他们决定于阿拉穆忒的主人进行接触。
1103年9月17日,两名骑士——法兰克人鲍德温和日耳曼人洛泰尔——作为十字军的代言人,在十名士兵的陪同下,登上了通往阿拉穆忒城堡险峻的两千级台阶,来到了城堡门前。当日暑热难当,他们到达时已经筋疲力尽。城堡中接待他们的人对他们抱有几分好奇,一些信徒为他们送上了清凉的饮料和水果。接着有人带他们登上城堡的顶层,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尚且舒适的卧室。他们二人在此稍事休息,从刚才翻山越岭的疲惫中恢复了体力,为这一至关重要的会面做好准备。有人通知他们,“教主”将在傍晚时分接见两位骑士。会谈在诚挚热情的气氛中一直持续到佛晓,双方的利益被紧紧联系在一起。
十字军在阿拉穆忒停留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们参观了城堡的防御工事,并于众多伊斯玛仪派首领建立了互信关系。他么之间结下了的默契将贯穿哈桑和他的继任者布祖格·乌米德在世和在位期间。这一盟约所发挥的效力大大超出了预期。伊朗作家卡里姆·凯恰瓦兹对阿萨辛谋害的48为穆斯林进行过一次精确的统计,他们中包括:2位阿拔斯哈里发——慕斯塔尔希德和他的儿子拉希德,数位宗教领袖、法官、大地主、行省总督、五位部长,数位军事将帅……其中大多数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在哈桑和乌米德去世后,这一清单后面逐渐出现基督徒的名字。这些人中包括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二世(1152年)、耶路撒冷“准国王”蒙费拉的康拉德也于1192年4月28日被当街刺死。萨拉丁,作为十字军的逊尼派敌人,也曾于1175年和1176年两次遭暗杀未遂。
就这样依靠暗杀和恐怖威慑,“阿萨辛派”这个名字便于暗杀划上了等号,其威名等同于死亡,王公高官人人自危,连一代雄主萨拉丁也对哈桑忌惮三分,即使远在欧洲的君主和贵族们对哈桑也是谈之色变,无不刻意修好与他的关系。甚至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按理说离山中老人的位置十分遥远,但也非常忌惮其的威慑,还特意千里迢迢派使者给当时的哈桑送去了八万第纳尔,以示友善。
1124年,哈桑逝世。其在位一共35年,他虽然足不出户,但却让整个中东甚至不少欧洲地区都闻风丧胆。而他留下来的阿萨辛派组织也持续影响了中东几个世纪,死在他们手上的国王、贵族、官员们不计其数。阿萨辛派最鼎盛时期,刺客们的利刃令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塞尔柱帝国和十字军的元首、政要、大将纷纷噤若寒蝉,大臣们甚至申请身穿甲胄上朝,阿萨辛派势力也是大大扩张,控制了一百多个城堡,一个庞大的刺客帝国达到了鼎盛。
在阿萨辛派势力正在中东蓬勃发展的之时,与此同时的东方,崛起了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蒙古帝国。当时在位的是孛儿只斤·蒙哥,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长子。在他们对丝绸之路商队上的劫掠行动时,把主意打到了蒙古商队的头上,引起了蒙古人的注意。而当蒙古大汗蒙哥接见中东来的使节,看到这些高官竟然身披重甲,这些使节说出是为了防备阿萨辛派的刺客,并提醒蒙哥也要严加防备。
据传蒙哥即位后不久,就有情报说蒙古京城和林来了40人规模的神秘杀手组织,他们的目标就是刺杀蒙哥,以达到威慑蒙古帝国的目的。经过严密防备,刺杀自然没成功。这些刺客被抓后,身上的Y斯兰特征非常明显。对中东地区了解的人都说这是来自阿萨辛派的刺客。
无论是哪一种事件,总的来说都是阿萨辛派因为长久以来的猖狂使其十分膨胀,欲以刺杀的威慑来使蒙古帝国臣服。而这种狂妄的态度无疑刺激到了蒙哥。蒙哥大怒,令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率十万大军西征,务必剿灭这伙狂妄的杀手。
1253年,当忽必烈率军远袭云南大理国之际,旭烈兀的十万大军便向西进发,他的麾下不但有蒙古骑兵,也有一支“汉军千人队”,虽然这支汉军人数不多,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科技的部队,你可以称他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也可以说是远程攻击部队,因为这些汉人部队,主要是炮(投石机)手、火焰枪射手以及弩手组成。
但当蒙古大军逼近“山中老人”的据点之际,险峻的地形却严重制约了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先锋部队在坚固的城堡前一筹莫展,围攻达两年之久仍未攻克。但之后蒙古的西征兵团主力部队也来了,尤其是汉人制造并操作的投石机,最终宣告了“山中老人”末日的到来。城墙被砸毁,蒙古军人登上悬崖峭壁,“山中老人”步步败退。
阿萨辛派的城堡挡不住蒙古人的投石机和回回炮,在蒙古大军的兵锋前,第八代山中老人鲁克赖丁库沙率领一百多个城堡投降,旭烈兀假意接受,命令鲁克赖丁库沙前去蒙古草原去觐见蒙哥大汗,但路上就被杀死(据说是被群马踏成了肉酱)。而投降的阿萨辛派成员从壮年男子,美丽女子全都被杀光,甚至婴儿都难以幸免。阿萨辛派这个数百年来缠绕在中东各国政要心头上的阴霾终于散去。(蒙古经典屠城,一般屠城还要留一点点人,而这次,是一个都不留地屠完)
这个曾横行中东乃至欧洲的阿萨辛派暗杀组织,就这样被蒙古帝国轻松剿灭。甚至在之后的史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一句,这就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木剌夷国”,也就是阿萨辛派。
不过这也合情合理,毕竟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事帝国,灭亡了那么多王朝,文明,数量太多,阿萨辛派也只是一小段插曲罢了——在这次西征中,旭烈兀的军队在1256年先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同年攻灭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国(阿萨辛派),1258年灭亡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60年3月1日,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阿萨辛派主要据点被蒙古帝国攻灭后,其主城区的成员虽然被全部屠S。但分散在中亚其他地区的阿萨辛派部分成员还是幸免于难,只是影响力大大降低,这些成员放弃了暗杀(被打了个半S,嗜血成性的S手也会老实从良),改名伊斯玛仪派,在夹缝中求生存,居然还一代一代顽强生存下来,并一直保持信仰,甚至影响力又逐渐加强。1830年,波斯国王任命该派第46代伊玛目为地区长官,册封其为“阿伽汗一世”,阿萨辛派又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伊斯玛仪派成了伊斯兰教派中较为包容和开放的派别,派别精神领袖“阿伽汗四世”,名叫沙阿卡里姆·侯赛因,算起来正是阿萨辛派的第四十九任“山中老人”,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大慈善家(前辈屠杀,后辈救赎),他掌控的基金会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亿美元来改善世界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环境、卫生事业上,在国际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还成为各国政要的座上宾。
阿萨辛派虽然并没有十分雄厚的军事实力,却将暗S作为艺术演绎到了极致,并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成为后世恐怖主义的效仿来源。其影响时间之久,之深甚至使得如今很多游戏、动漫、影视中的刺客杀手,都以阿萨辛(assassin)的称谓直呼。而山中老人最终在历史的选择下从良,后世甚至致力于慈善,也算是对山中老人这个刺杀名讳最后的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