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原本应是梦露?改变奥黛丽赫本清纯公主形象的《第凡内早餐》
改编自楚门小说的《第凡内早餐》,至今仍掳获无数观众的心。奥黛丽赫本一袭黑色小洋装、手持长烟斗的身影,更成为永不衰退的时尚icon。不过,若时光倒流,成为令人称羡的时尚教主,极有可能不是赫本,而是另一位巨星玛丽莲梦露,甚至会是其他女星⋯⋯?
纽约,天刚蒙蒙亮的时分,街上仅有零星的路人。这时,一辆计程车驶入第五大道,梳着高发髻、身着黑裙的女子下车,缓缓走到第凡内珠宝店(Tiffany & Co.)前。一边享用早餐,一边隔着墨镜,望着橱窗内闪烁的首饰,满足她微小的梦想……这是熟悉的《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开场。
这部改编自楚门柯波帝(Truman Capote)小说、于1961年上映的爱情喜剧片,至今仍掳获无数观众的心。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一袭黑色小洋装、手持长烟斗的身影,更成为永不衰退的时尚icon。
不过,若时光倒流,成为令人称羡的时尚教主,极有可能不是赫本,而是另一位巨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甚至会是其他女星⋯⋯?
楚门柯波帝与他的《第凡内早餐》
Photo Credit:《第凡内早餐》,来源:IMDb
在谈电影前,先让我们倒转时空回到1958年。小说《第凡内早餐》在《君子》杂志刊载,好评如潮。故事描述到纽约筑梦的乡下女孩荷莉,周旋于多位男子之间,过着五光十色的交际生活。荷莉的个性豪放不羁,情爱关系开放,热爱独立自由,被作者柯波帝形容是「美国艺妓」(American geisha),而非单纯的浪荡交际花。
小说受到文坛赞誉,自然吸引好莱坞的目光,制片马丁朱洛与理查薛波便留意到这部作品。朱洛与薛波觉得故事有卖点,具有成为浪漫喜剧的潜力。团队中经验较丰富的朱洛,立即联系柯波帝的经纪人,以抢先在其他名声更响亮的制片前买下版权。
会谈中,朱洛听着柯波帝不断吹嘘,他与哪个名人的交情特别好,还有迷人的玛丽莲梦露与他是多年知交……等。柯波帝更提到,风情万种又不失纯真的梦露,一定是诠释荷莉的最佳人选。
面对滔滔不绝的柯波帝,朱洛尽量将话题引导到想要的方向,不时穿插几句对小说的赞美(然后不去保证改编的「忠实」程度)。甚至在柯波帝破天荒提出想演男主角时,朱洛还能挤出最专业的笑容安抚对方,说明电影真正的主角是荷莉,其他更亮眼的角色才配得上堂堂大作家。最后,朱洛以65000美元,顺利取得《第凡内早餐》原著版权。
预定的女主角就这样闪人
Photo Credit:《乱点鸳鸯谱》,来源:IMDb
作家本人都提出玛丽莲梦露是女主角不二人选,她又是影坛炙手可热的明星,朱洛首先便联系梦露。梦露对此角同样很感兴趣,但还是得先与她的演技教练宝拉史特拉斯堡(Paula Strasberg)讨论才能决定。
然而,宝拉与其同为演员的丈夫李斯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听闻后,极力劝阻梦露,认为饰演交际花会损坏她的形象。于是,梦露忍痛推掉《第凡内早餐》,选择了另一部《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
预定的女主角就这样闪人,对朱洛与薛波而言,其实不是太坏的发展。事实上,两人认为梦露脆弱娇嫩的特质,与坚毅聪颖的荷莉不相衬。况且,梦露在片场是出了名的不可靠,经常性迟到、时而精湛时而脱序的演出,都可能耗费更多拍摄成本。以制片的角度,这绝对不是乐见的情况。
接下来,便是物色其他合适《第凡内早餐》的演员。两位制片另辟途径,既然女主角的「败德」让人却步,那么找个不符合「性感尤物」标准的演员,然后把她变得妩媚动人,这样的折衷法,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呢?
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金露华(Kim Novak)曾被考虑过,但两位都选择推掉片约。珍芳达(Jane Fonda)如何?可她的年纪实在太轻,演交际花太牵强了。最后,制片们想到另一位合适,但接演可能性不高的人选——奥黛丽赫本。
清纯的赫本正想要转变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此时的奥黛丽赫本,虽是从影多年的演员,银幕形象却多是清纯可人的乖乖女。她是《罗马假期》(Roman Holiday)甜美娇俏的公主,在《龙凤配》(Sabrina)、《甜姐儿》(Funny Face)里也从不起眼的丑小鸭变成高雅天鹅。
尽管她曾尝试转换戏路,演起《修女传》(The Nun's Story)里在责任与欲望拉扯的修女,但是这些角色都是「好女人」,不会让人联想到纵情声色的风尘女子。
尽管起初不抱希望,《第凡内早餐》制片们仍孤注一掷。果不其然,赫本对饰演交际花感到顾忌,丈夫梅尔法拉(Mel Ferrer)也不愿她接演。最重要的是,在多次流产后,赫本将再次迎来新生命,她想待在家中,专心抚养宝宝。
不过,朱洛发挥他的能言善道,加上经纪人柯特弗林斯推波助澜,认为这会是赫本突破的大好机会,观众将见证她蜕变为「演技派演员」。赫本决定接下挑战,但经纪人开出条件,原定导演约翰法兰克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必须走人,换成更知名的导演。
可怜的法兰克海默为了《第凡内早餐》筹备三个月,就这么被迫退出(读到这边,先别替法兰克海默感到难过。1962年《谍网迷魂》仍让他名利双收,晋升影坛名导)。
人畜无害的「肉食女」形象
Photo Credit:《第凡内早餐》,来源:IMDb
然而,奥黛丽赫本的全新形象能让观众接受,还得归功于编剧乔治阿克赛尔罗德(George Axelrod)。
阿克赛尔罗德是《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百老汇的原编剧,后来也负责改编电影剧本,很懂得在剧本含沙射影,用各种含蓄暧昧的暗示,呈现露骨的情节,以逃过「老大哥」电影审查局(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的法眼。
阿克赛尔罗德删除《第凡内早餐》原作种种争议性的设定,淡化荷莉复杂的男女关系与风尘女郎色彩。把原作有同志倾向的无名叙事者,改为异性恋作家(兼被有钱女人包养的小白脸,这样可以解释男女主角的关系为何止步不前。然后让审查员把注意力放在男主角身上,而不是惹人非议的女主角)。
反正,就是努力让女主角更讨喜,把肉食女变得人畜无害,柏拉图情谊变成主流的异性恋浪漫爱情。这是无名小卒在大城市的筑梦之旅,和「妓女」八竿子打不着。
B咖导演加入剧组
Photo Credit:《第凡内早餐》,来源:IMDb
另一名功臣,则是导演布莱克爱德华(Blake Edwards)。赫本与经纪人想要A咖等级的导演,像是比利怀德(Billy Wilder)、乔治库克(George Cukor)、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等等。
很不幸,这些人不是有其他片约,就是不感兴趣。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将目光转向有潜力的B咖导演。制片薛波留意到布莱克爱德华,这名年轻导演先前执导的电影平庸,但他制作的电视剧成绩斐然。尽管是风险之举,最终爱德华仍加入剧组。
和赫本合作过的诸位大导不同,爱德华并非「说一是一」的强势型导演,他的作风弹性且开明,乐于与演员沟通,甚至允许临场发挥或改动台词。
赫本原先对饰演与自身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感到无比焦虑,与爱德华的愉快共事,激发她的自信心,对角色越来越能掌握得宜赫本曾表示︰「我没什么经验,更无法去做那些不适合我的事,必须完全依靠直觉行事,是布莱克爱德华说服了我。」
让赫本变身的最后功臣,当然还有她自己。纵使开拍前紧张万分,赫本总能无懈可击地完成演出,完美诠释活泼古怪、又不失聪慧世故的交际花。
自《龙凤配》后就与赫本长期合作的设计师纪梵希(Givenchy)同样功不可没。几乎所有女人看完《第凡内早餐》,都巴不得衣橱内,能有一套像赫本那样简约优雅的小黑裙,也让小黑裙自此成为时尚界的梦幻逸品。
替奥黛丽赫本量身打造的〈月河〉
与《第凡内早餐》相提并论的,还有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月河〉。自从导演爱德华确定执导后,与爱德华长期共事的作曲家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加入。
曼西尼根据赫本在《甜姐儿》演唱的歌曲,以赫本有限的音域(仅有八度音阶),替她量身打造主题曲。曼西尼找来强尼莫瑟作词,莫瑟写了三个版本,最后两人选定第三个版本「蓝河」(Blue River),并将歌名「蓝河」改为「月河」 (Moon River)。
歌词展现荷莉褪下华丽表象后,感性温柔的真实内在,如同片中保罗在公寓逃生梯见到的面貌。制作人及导演很满意成果,赫本看完搭上完整配乐的电影成品后,写了篇文情并茂的信,向曼西尼表达她的敬意与感动。
想把歌换掉? 「Over my dead body!」
Photo Credit:《第凡内早餐》,来源:IMDb
然而,万事皆有预想不到的变化,派拉蒙高层马丁瑞金(Martin Rackin)可不买帐。在试映会后,瑞金便向众人表示,他很喜欢整部片,但那首「该死的歌」绝对不能留。接下来的发展你或许听过,向来是好好小姐的赫本,突然激动地从椅子跳起来表示︰「先跨过我的尸体再谈!(Over my dead body!)」
据闻,梅尔法拉还得拉住妻子,避免她过度失控。不过,制片薛波澄清这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谣言。薛波表示真正保留歌曲的功臣是他与朱洛,说出那句「Over my dead body」的是他,而非传言所说的赫本。
纵然这段轶事的版本众说纷纭,总之歌曲顺利被保留。倘若删除,现在我们听不到抒情悠扬的〈月河〉。在电影上映的一年后,曼西尼与莫瑟不会上台,领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历史就要改写了。
尽管〈月河〉在后来传唱无数,然而普遍认为最佳演唱者仍是赫本,毕竟,这是为她量身订做的歌。即便没有精湛的演唱技巧,赫本诚挚动人的歌声,触动了多少观众的心,〈月河〉与赫本的连结永远无法断开。
影史上的不朽身影
Photo Credit:《第凡内早餐》,来源:IMDb
在众多功臣的巧手下,加上赫本自身的天赋,银幕上著名的乖乖女彻底大变身。 《第凡内早餐》上映后,票房口碑双收,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提名,其中就包括赫本的最佳女主角。
至于小说作者柯波帝是怎么看待这部片呢?他觉得自己被背叛了,认为《第凡内早餐》改编脱离原著,选角不尽人意(尤其是女主角),有太多地方让他失望了。然而尽管原作者不认可,《第凡内早餐》仍被视为是赫本最重要的演出之一,也是她从影生涯的转捩点。
在这之后,赫本的银幕形象更多变,演技更加成熟,不仅主演了描写女同情愫疑云的《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带有法国新浪潮风格的《俪人行》(Two for the Road),惊悚片《盲女惊魂记》(Wait Until Dark)。她不再只是与大叔级演员谈恋爱的少女,可以是寡妇、卖花女或女贼,与年龄比她轻的弟弟们谈情说爱。
就像许多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第凡内早餐》早已跳脱原作,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何苦纠结于赫本是否符合原作描写的女主角呢?经由她灵动的诠释,观众赫然发现,银幕上的「坏女人」也不是那么罪无可赦,一样能平易近人、惹人怜爱。赫本创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独一无二的荷莉,缔造影史上无法抹灭、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