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今年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2020年躺在家里什么事儿都没干,光见证历史去了。
这不,历史性的一刻又来了...
2020年8月10日,世界著名财经杂志《财富》发布本年度世界500强排名。榜单显示,今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上榜数量达到124家,超过美国的121家。
——这是世界500强排名自1995年创办以来,美国首次被他国超过。即便是之前最接近王座的日本,也还有两家的差距。今年排行榜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无疑是中国大陆公司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一个是10倍:1997年,中国大陆只有4家企业入围;2001年入世时也只有12家,不到20年时间增长了10倍,这个速度用财富本刊的话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能如此迅速地增加企业在排行榜中的数量。二个是8家:在今年新上榜和重新上榜的25家公司中,新上榜的中国公司就有8家,超过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增长势头异常凶猛。事实上,如果算上台湾企业,中国公司上榜数量早在2019年就超越了美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不愿意承认。
首先,作为一个人均GDP只有美国七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还能在以美元计价的营收榜单中登鼎,这本身就是奇迹。其次,在现有世界经济模式中,大企业竞争力和实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实力的体现。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历年榜单的变化后,就能发现中国公司上榜的过程高度反应出我国产业链梯度变化的过程。比如这两年频繁上榜的华为、阿里、腾讯、京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ICT产业的进步。中国企业上榜数量最快的增速期并未发生在中国GDP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反而是较为低速的个位数增长时期,如下图——
我国GDP增速最快的时期是2002年~2010年,这期间是中国入世后工业产能持续上涨直至登鼎的过程。
而中国企业数量在世界五百强名单中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2011年之后。因为2011年后进入五百强名单的中国企业,面向的主要是消费者市场。而中国GDP结构在2010年之前,是依托出口工业产能的外贸,具体特征为技术低、附加值少、产业工人收入稀薄,大家都没多少闲钱如何消费?2010年后,中国产业链梯度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迈入以电子制造业、加工业为代表的中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产业工人收入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有钱,大家就各种买买买,消费逐渐取代外贸成为我国GDP结构的龙头,这为一大批立足于本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正因如此,这份名单的背后也反映出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2019年为3.1万元。
20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8万亿人民币,2019年为41万亿人民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公司数量、人均收入、产业链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愈发紧密。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机构,也是大部分居民获得用于生存与消费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小企业解决的只是就业问题,他所发放的薪酬只能满足基础生活或稍高于基础生活。而大企业解决的高质量生活问题,他所发放的薪酬在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外,还有一大笔钱用于旅游、购物、娱乐等。大家联想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看看是不是这样?一般的中小企业从业者,高薪只在中高层,基层员工再除去房贷、房租、交通费、伙食费之外,基本没多少闲钱用于非刚性消费。
但大公司就不同了,即便是最基层的员工,工资也是其他企业的三倍以上。而大公司越多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直接提高政府财政税收;二是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薪岗位,主要从业人群收入提高,就能带动服务业市场收入提高,进而拉升整个国民收入。那么问题来了:前文提到过,本轮中国大企业的增长是建立在中国人均收入提高的基础上。然而,14亿人口的体量再大,也始终具有局限性,一个数据即可证明所有——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今年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33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接近中美两国GDP的总和。世界经济市场本身就是存量,单国经济市场更是存量中的存量。
因此大企业若想持续发展就需要走出国门争夺海外市场,而争夺海外市场的武器有且只有一个——技术高度!该国产业链梯度决定该国大公司数量和发展上限——大公司的发展情况决定主要从业者收入——在逆全球化和内循环的大背景下,主要从业者消费水平又决定整个国家及国民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息息相关。
必须承认,即使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超过了美国,但上限离后者还有很远,这些差距需要重视和正视。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世界五百强名单上,中国工业制造业和消费类企业的数量增多了,那就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大功告成!以上是我个人对世界五百强名单上中国企业数量首超美国与中国发展之间的一些看法。最近在抖音和其他平台上看到这条新闻,评论区不乏一些嘲讽之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上榜中国企业多数是以垄断性营生的国企,缺乏技术含量这些上个世纪陈词滥调的老外宣语,竟然在2020年还有如此大的市场,不知道是真有人蠢还是故意装傻。事实上,中国国企除金融类,其技术含量在所属领域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存在。石油行业虽然属于附加值低的采掘业,但在勘探、开采、运输、储存、冶炼途中所涉及的装备制造却是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工业品。比如石油钻井平台使用的塔器、反应器、换热器、电缆、钻探设备、无缝管等设备,大多数原油储备国都不能自行生产(包括俄罗斯这样重工业发达的资源储备国),获得途径只有向中美欧三国企业购买。而掌握以上全产业链的企业,除了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陶氏杜邦这些我们熟知的欧美能源企业外,世界上也只剩下中国几家能源公司。
基本涵盖了石油化工从开采到冶炼的全产业链,每一个点的进步,都依赖所属分支领域对先进技术的探索。除此之外,在2013年由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在西气东输三线建设中,中石油管道局共采用8项高端技术,西气东输三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动脉”....近年来,中石油管道局以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础平台为契机,以西气东输二线、中亚管道、中俄管道和中缅管道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攻关。一大批科技成果成为引领国际X80钢级管道建设的领先技术...国产压缩机组闪亮登场能源动脉,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不但填补了此项技术的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内的垄断...

这就是石油化工产业,在大部分人看不到的地方,大量先进技术依旧存在。
在世界五百强名单上有个很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国有控股的石油企业,墨西哥石油集团亏损180亿美元,而中国主要国有石油企业却有大量净利润。
这是为什么?
因为墨西哥石油集团不具备石油全产业链优势,从开采到冶炼的设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上游供应商以高额供价,其成本要么企业承担,要么消费者承担。所以中国人应该感到庆幸,如果没有国企在相关产业技术不计代价的攻坚,鬼知道今天的出行成本会是什么样子?毕竟西方企业的胃口出了名的大。

排在今年榜单第三名的国家电网公司,你以为真只是发电的?
这几年,国家电网的海外项目堪称全球开花,从亚洲的菲律宾到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再到欧洲的葡萄牙、希腊。为什么各国政府愿意把事关国家安全的电力设施交给中国企业来做?答案只有一个: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解决长距离大规模供电的安全性和大能耗问题,使之成本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而这项技术世界上只有中国具备。从专业角度出发,国家保证全境的安全用电,需要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调度。但对于像中美俄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难度非常大:一是大领土国家通常存在人口分布不均匀、电力供应大小不一的情况;二是在传统电力输送模式下,输送距离越长,动能损耗越大,对原材料和环境的破坏也就越大,因为即便在核电技术已大规模运用的今天,大部分国家发电类别仍然以火电为主。中国的难度就更高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要跨越秦岭、青藏高原、神龙架这些地势复杂天气恶劣的地方,因此对电网的稳定性和损耗难以估量。而由我国掌握全部核心专利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成功解决了领土大国长距离大规模供电的安全性和高能耗问题。如果没有这项技术,我们的电力企业在国外根本拥有不了这么庞大的市场!在工程技术大规模运用的今天,中国建筑企业能集体出海的原因:二是在于大量先进工程装备的使用,像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造楼机、用于地下挖掘的盾构机等装备,在世界上也很领先;三是独创的高效率施工体系,比如管棚间冻结法、临海软弱地质条件下长距离空间曲线顶管管幕建造技术。除了第一个人为因素之外,剩下哪一个不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
至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工工业公司、中国电子科技、中国中车、中船重工...这些企业就更不需多言了,他们旗下的产品和涉及到的技术,即便是放在欧洲、日本、美国这些国家,那也是非常抢手的。所以说,中国上榜企业没有技术含量纯粹是没脑子的无稽之谈。只能说,我们面向消费端对国民经济有直接作用力的技术性企业较少(上述国企要么是间接作用力,要么是国防工业领域,但地位也很重要,比如要是没有装备制造业,那些先进的产品靠什么生产?),这是一个不足点,的确需要进步和改善。
2020年,世界五百强前10家企业。其中有6家是能源类企业,这说明能源垄断型在世界上是个普遍现象。
2.利润低
如果剔除银行所得利润,中国上榜的114家非银行类企业平均利润只有22亿美元,而美国上榜的113家非银行类企业平均利润高达63亿美元,是中国企业的三倍!
国有企业利润为什么低键盘侠们心里没点数吗?
中国是一个向社会负责的国家,管辖权归政府所有的国企,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GDP凭什么超过美国?不正是一大批国企的存在,拉低了中国居民的基本生活开支吗?如果真要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估计网上基本就没啥键盘侠了。
为啥?
就凭他们干啥啥不行,怼天怼地第一名的能力,能付得起网费?

事实上,不止是2020年,过去十年中国人都在见证历史:
2011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美国;
2014年,中国按PPP(购买力平价)计算法GDP超过美国;
2020年,中国世界五百强公司总数量超过美国!
大国实力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很多“世界第一”将被中国所接力。这个十年,是“量”的超越,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则是“质”的增长!

中国人不能妄自尊大,有差距,我们承认、尊重、改进。
但中国人更无需妄自菲薄,短短二十年来,我们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劳动力密集型的能源企业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公司,就说明这个国家有潜力也有能力比肩发达国家。
差距只是暂时的,但未来是更长远的。
如果没有“量”的赶超作为垫脚石,何来“质”的乘风飞跃?
一个人、一个国家,只有爬到了半山腰上,才有资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很庆幸,中国是那个爬山的人,而不是那些仰视巅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