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导游阿杜:为了向中国游客讲解苏联红色景点,我做了很多准备
从工程师转行导游,俄罗斯人阿杜扎根中国十几载,用流利的中文架起了一座中俄文化传播的桥梁。
近日,这位以讲解苏联红色景点在中文互联网名声大噪的“网红导游”,向东方军事分享了他对中俄旅游、历史与经济的深刻观察。在他看来,尽管两国高层互信达到历史高点,民间仍需深化务实合作。面对未来,他坦言中俄贸易“前景光明但细节诸多”,而保持自我与开放心态,始终是跨越区隔的关键。
俄罗斯网红导游阿杜
【对话/东方军事 冬晓】
东方军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导游的?中文讲得这么棒,是专门学习过吗?
阿杜:我大学学的是控制论——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专业,我就跟他们说是数学,毕业后在工厂干了两年,刚好遇上1998年金融危机,被逼得没办法就出来做导游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可以遇到不同的人,和他们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的中文是用业余时间学的。读大学时,我每周都会去上两次中文课。后来我又在中国住了很多年,广东住了八年,义乌、杭州也住了八年,加起来十六年,而且我还在山东大学留学过一年。
对于一个导游来说,语言能力非常重要。干这行有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情况是一些语言能力不过关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把内容简单化,整个讲解就显得很没有内涵。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导游的语言学得非常专业,讲出来的东西又会过于严谨和刻板,让人很难理解,游客听了就会感觉到特别的无聊。所以在这中间保持平衡很不容易。
还有就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一定要强。打个比方,我自己可能很喜欢一部电影,会关注每一个镜头,觉得每个镜头都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其他人能和我一样喜欢、欣赏这部电影,并且把我发现的细节分享给别人,但对方可能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做导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过于旺盛的表达欲。别人不一定听过那么多的俄罗斯历史,除非他曾经专门学习过、研究过,讲得太多了反而让他们觉得无趣。同样的道理,俄罗斯游客去北京、上海,导游如果和他讲太多,他也会觉得无聊。
除此之外,当一个接能外团的导游还必须要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要能及时发现客人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不爱听的时候就要及时刹车。有时候你会遇见那种像老师一样的导游,他会不停地说,逼着你听,这个时候体验肯定不会很好。
东方军事:您在抖音的粉丝量有43万多,B站有将近19万。为什么选择做自媒体,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分享俄罗斯文化?您的视频不仅有对景点的介绍,还有很多历史知识,如何平衡视频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阿杜:我是做了一段时间导游之后才去中国发展的,当时在中国发展得也还行。但是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就触发了连续的制裁,后来货币贬值,我的生意就没有办法做了,只能回到俄罗斯,做了很多年的导游培训,很多导游都是我的学生。
导游这份工作的限制其实很多,经常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交通不便,或者客人累了、饿了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讲得很完美。我做自媒体最初是想把我知道的讲解知识都包装好,让大家能听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
在做自媒体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很重要,一定要有适应能力,一定要能克服来自外界的干扰。粉丝会跟你表达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按照粉丝的意思去改。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你看有些公司不停地去迎合消费者,最后的结果还是失败。所以一定不能失去自我,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哪些东西适合去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吸取一些粉丝的建议,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保持自我。因为只有一直保持自己的思想,你才有价值。
阿杜在中文社交平台的账号主页
东方军事:就您个人观察的来看,中国游客对俄罗斯旅游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更喜欢去哪些景点?
阿杜:游客的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素质也就不一样,但整体来看,中国游客还是比较喜欢一些经典的景点,像红场、克林姆林宫这些肯定比较吃香。除了有名气的景点外,还有很多经典但不怎么有名的景点,比如莫斯科附近有一些艺术家聚集的小村庄就很有趣。我做视频的时候,也会尝试去介绍一些大家没听说过或者不想去的景点。
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比较少,基础设施有限,很多人来这里旅游肯定优先去莫斯科或圣彼得堡,逛完这些就结束了。大城市的客人很多,所以相对而言服务态度就没有小城市好,小城市没接待过这么多的客人,所以就会表现得非常热情好客,期待下一批游客的到来。我觉得应该多开发一些比较冷门但有趣的路线,让小地方的旅游业也能发展起来。
这几年中国游客到俄罗斯旅游的范围比以前大了,不像以前一样只局限在几个大城市。现在航班也多了,当地的旅游局也在大力推广小地方,但我觉得还不够,可以再加大力度。
东方军事:从您的视频里可以看到,选择了很多苏联时期的红色景点,而且做了很多历史讲解,是特别为了满足中国游客对苏维埃历史的好奇吗?为了讲解好这些地方,您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阿杜:年龄大的游客对苏联相关的景点会比较有感觉。我这一代人也不算年轻,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还有点儿责任,为保持俄罗斯和中国的友谊做出一些贡献,在这方面去教育年轻人。历史上中苏两国联系非常密切,这一点在很多景点中也都有体现。
为了讲解这些苏联时期的红色经典,我要做非常多的准备,因为当年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已经过时了,需要改变视角。为了让我的讲解更客观,我需要做很多研究,重新包装。每次我都会思考很久,到底该怎么讲,有哪些需要讲,哪些不要讲,哪一些可以加细节,哪一些需要省略细节,然后这个故事有没有另一个叙述的角度,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课本不一样。
阿杜制作的苏联红色景点讲解视频深受网友喜爱
东方军事:从您和中国游客的接触中,中国游客对苏联包括俄罗斯历史的的认知,有哪些让您特别惊讶的地方?能不能举一两个您印象特别深的例子?
阿杜:认知的不同主要在俄罗斯历史课本里没讲的那一部分。比如沙俄吞并中国东北的领土,这些我们就没有听说,还有苏联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也不知道。
我在中国有很多朋友,中国是我的第二个老家,有时候中国老人跟我讲一些我完全没有听过的事情,我就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活到这么大,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也知道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来俄罗斯的游客玩好吃好,把俄罗斯好的一面展示给他,让他回去之后把俄罗斯推荐给他的朋友,最好再来一次。在我看来,这就是我爱国的表现。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文化上的误解,但我不会想着一定要改变他的想法。
年纪较大的人对苏联的历史会更感兴趣,毕竟这是他的青春,所以他的感受和年轻人就会不一样,年轻人一般都不太懂苏联历史。当然,也不是说年龄大的人就一定会更了解,还是要看本人有没有过专门的研究。
我也遇到过一些中国人对于苏联存有刻板印象。打个比方,在中国坐出租车会有司机问我俄罗斯冷不冷,我说大哥俄罗斯这么大一个国家,你问的是南方还是北方?东部还是西部?苏联也是一样,每10年、15年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苏联和要解体的苏联是两个不一样的苏联。
其他的一些误解还包括,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人特别能喝酒,实际上现在喝酒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喜欢把精力放在健身这样的活动上,觉得生活会更充实,喝酒算是在浪费时间,但老年人倒是比较喜欢喝,因为已经成习惯了没办法。莫斯科现在流行喝奶茶,我有一个在圣彼得堡的朋友,他原来也是导游,现在就开了一个奶茶的连锁店,设备应该是从中国进口的。
关于这点我一直都很遗憾,中国有一些很好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很难找到。我觉得这些产品的市场会非常大,只要你能把它介绍给俄罗斯民众,就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比如凉茶什么的,我觉得特别好喝。还有一些吃的,尤其是中国的糖果点心,像大白兔奶糖,口味非常棒,因为它做的不是特别甜,俄罗斯的糖果就做的太甜了。
东方军事:在您看来,俄罗斯国内对些红色景点以及苏联历史资源的开发情况如何?
阿杜:支付不方便是一个很大问题,因为美国的制裁,在俄罗斯没法用银联卡,只有等制裁取消以后,游客才能方便地支付。目前主要的支付方式还是现金,有时候遇到游客有开销,我先帮着垫付,等他们回去再跟我结算,属于非常原始的一种办法,特别不方便。而且我去中国的话,我的银行卡也不能用,每次都很头疼,只好先跟朋友借一笔现金。
另外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发一个软件,比如在莫斯科有一个叫“认识莫斯科”的软件,当地的市民可以下载。扫描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游览莫斯科,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信息,都是由专家撰写的。仿照这个,应该开发一个面向外国游客的软件,扫描二维码,选择中文语音,出来的就是中文信息,这样不用依赖导游、不用加旅行团,自己就能游玩了。我觉得参团游应该已经过时了,最近二三十年都是散客,而且现在人比以前少,也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情况了。
俄乌冲突爆发后维萨和万事达停止了在俄罗斯的业务 BBC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东方军事:现在中俄高层交流非常密切,两国互信达到历史最高点。从您的角度来看,民间层面的交流进行得如何?
阿杜:中俄两国在政治方面,特别是高层交往非常好,现在已经上升到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我认为在民间交流上,包括企业交流这块做的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强。
我平时除了当导游外,也会做一些翻译工作,经常出席一些比较高级别的商务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俄罗斯企业提出的方案可能经济效益不怎么高,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拐杖”。而跟他们合作的中国企业就是这样的“拐杖”,毕竟中国企业在国内贷款利息不会那么高。这样一来,他们在跟俄罗斯国内企业竞争的时候就有了优势。但是在我看来,这其实算是一个隐形的损失,因为这会导致俄罗斯企业特别依赖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也不傻,人家也得算多长时间才能盈利,自己能拿多少利润,要怎么分红,双方在这上面都会格外小心。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进入俄罗斯市场。现在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俄罗斯的国家经济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解体之后,大企业或者比较大的企业都变成了寡头手里的资产,但现在很多寡头或者有钱人都面临接班问题,要把这些企业传给年轻人,比如三四十岁、有野心、且非常专业的人。这些人非常懂行,我接触到的客户就有这么一个群体,比如有人学医学了10多年,结果现在接手了一个医疗企业,他的经验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过去很多俄罗斯企业转型,说白了就是在中国低价进货,然后拉回俄罗斯卖个高价。海关还有贪污可能逼得企业没办法,必须把利润搞得很大,不然就得亏。但你30块钱进的东西卖300块钱也太离谱了,直接翻了10倍,所以中国很多好东西就是进不来。可是中国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我觉得如果是中国企业来俄罗斯卖,可能不需要那么高的利润也可以占领一部分市场。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做美国生意的,卖T恤衫、衬衫到美国。那是15年前,我跟他一起去过工厂,那些工厂为美国生产的服装质量非常棒。这是我第一次摸到这么高质量的衬衫,之前从来没有碰过,偶尔去购物中心,看到那些300美元、600美元的衬衫,我碰都不敢碰。那时候我意识到这些衬衫也是在中国制造的,只不过是美国公司去卖,但是美国公司的利润没(俄罗斯公司)那么高。它在中国买一件衬衫的成本可能是30美元,到美国可以卖到100美元,但俄罗斯企业是在中国花10美元的成本去买,再转手卖100美元,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不是在责怪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好好问一问俄罗斯这边做生意的人,他们有没有一个标准。
2018年特朗普在芬兰赫尔辛基和普京举行会面 法新社
东方军事:之前俄罗斯和美国就乌克兰问题进行谈判时,中国国内有一种声音担忧美俄关系缓和后会冲击中俄关系,您了解到的俄罗斯民众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存在这种可能性吗?
阿杜: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俄罗斯人现在已经对美国没有幻想了。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苏联刚解体的时候,我们大学出现了很多美国专家,他们用不同的理由、借口到大学去给年轻人洗脑,还有一些天主教或者其他宗教的人,反正干的事儿都一样,就是洗脑。到最后俄罗斯人才发现,原来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
但刚开始还是有一拨人相信了,循环往复多次之后,直到让人彻底失望。普京刚上台时其实也想跟美国和西方搞好关系,所以当时的态度非常开放,直到最后才发现跟这些人没法谈,因为他们就是专业骗子。你跟一个骗子打扑克,你永远打不赢。
乌克兰危机把西方国家的面具扯了下来,原来它们还装成个人样,现在就看得很清楚了。我们搞社会主义也好,搞资本主义也好,结果都一样,他们(西方)不是不喜欢共产党,而是不喜欢俄罗斯人。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了,所以它们一直觉得我们是个危险。只有把俄罗斯缩小到莫斯科公国那样的规模,它们才会放心。
这是西方对潜在的未知的恐惧,美国还稍微好一点,因为我们中间还隔了一个太平洋,但西方(这里指欧洲)就不一样了,它们的恐惧已经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东方军事:俄罗斯旅游业的现状如何?俄乌冲突对俄罗斯旅游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阿杜:首先就是人不敢来了。应该是去年,疫情之后第一个到俄罗斯的中国旅游团是我接待的,当时莫斯科旅游局叫我去接他们。结果这些游客下了飞机刚上车就跟我说要带他们去买头盔。我说买头盔干嘛?他说害怕啊,什么政府大楼、跟国防部有关的那些建筑都不要靠近,但其实莫斯科还是很安全的。
我现在其实也不能非常客观的去评价旅游业、包括中国游客,因为我现在接的都是比较特殊的旅游团,比如学者团、政府团或者豪华VIP团,但有一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俄罗斯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俄乌战争之后,不只旅游业,很多东西都完全变了。原来没有人考虑过本地化,现在很多东西都本地化了,而且是彻底本地化了。比如现在莫斯科地铁里一些最新的车厢,百分之百都是国产,连螺丝都是在俄罗斯制造的。
以前很多东西都会进口,但现在不论是对俄罗斯企业还是对俄罗斯经济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举个纸浆的例子,平时我们管那种卖得比较贵的、印刷杂志用的纸或者花色非常漂亮的纸叫芬兰纸。从苏联时期开始,俄罗斯的木头会被出口到芬兰,芬兰帮我们进行加工,然后再把这种纸运回来。
其实很多人都想做生意,在俄罗斯把工厂开起来,但问题是造纸的设备非常贵,而且万一客源不稳定,这些投资就会亏本收不回来。但是俄乌战争之后,不再进口芬兰纸了,于是机会就来了,大家开始投资买机器,客户也有了。现在芬兰再想回俄罗斯市场还能回来吗?肯定是回不来了。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我们施行了很多禁售,比如奶酪这类食品。俄罗斯人也不傻,以前都是进口,现在就学会自己做了,现在你去超市看奶酪基本上都是俄罗斯自产的。
目前国外品牌再想进入俄罗斯市场也不是不可以,但成本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而且人民也不接受,有些国外品牌把事情做得太绝了。比如有人花很大一笔钱买了宝马或奔驰,而且是在俄乌冲突前买的,结果这些企业不是惩罚俄罗斯政府,而是惩罚俄罗斯老百姓,买的宝马现在很多功能没法用,凭什么?我该付的钱都付完了,你现在不让我用我购买过的产品服务,这很不合理。这就跟特朗普“合法土匪”的鲁莽做法是一样的,就是不讲理。
还有我给小孩子买了游戏机,结果现在很多功能都关了,小孩子没办法下载游戏;我付费买的正版软件已经十多年,现在也不让我用了。这种后遗症会持续很久,俄罗斯人会记得的。
这些企业离开很容易,但回来会很难,一方面是市场已经被别的企业占了,另一方面是俄罗斯人民也有自己的情绪。我觉得俄罗斯的政府应该这么做,让企业在包装上贴一个标签,说明白企业背后的受益者是谁。因为有的公司可能表面上是俄罗斯的企业,实际上背后有美国企业参股。要给俄罗斯老百姓选择权,人家一看我买了你的东西利润都归美国,那我可以不买。买中国的也行、越南的也行、巴西的也行,买谁的都行,就是不买你西方的。
东方军事:您认为未来3-5年中俄贸易的发展前景会如何?
阿杜:我感觉会非常矛盾。两国的经济往来肯定会加强,但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新问题。
首先,俄罗斯政府现在非常希望所有的产品都能本地化,所以会鼓励或者是要求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国内开设工厂。不然,同样的一个商品从中国进口而不是在俄罗斯国内开厂生产的话,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因为在国内开厂会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比如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等。但中国公司愿不愿意本地化,取决于当地税务局的政策,或者俄罗斯地方政府有没有遵守、兑现承诺。
回到我们最开始聊的那个问题,做导游或者做翻译,我可以不停地同他人交流。正所谓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但听到中国游客或者中国商人的看法后就会发现这些现象。
我觉得中国政府在招商引资上就做得很好,它们确实是为了把事情办好,但俄罗斯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就是做给上司看的,让上司知道我多厉害,我把这个公司也骗来了,把那个公司也骗来了,我让GDP涨了多少。但是等他自己升职之后,之前做的事就没有着落了,政策没有连续性。
聪明的中国企业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你现在给的是这样一个政策,但是后面会不会变调?等你自己变成部长,你说的话还算不算数?所以我觉得问题其实挺多的。
总体上看,前景是光明的,有很多发展机会,但相对来说,需要注意的细节太多了。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从工程师转行导游,俄罗斯人阿杜扎根中国十几载,用流利的中文架起了一座中俄文化传播的桥梁。
近日,这位以讲解苏联红色景点在中文互联网名声大噪的“网红导游”,向东方军事分享了他对中俄旅游、历史与经济的深刻观察。在他看来,尽管两国高层互信达到历史高点,民间仍需深化务实合作。面对未来,他坦言中俄贸易“前景光明但细节诸多”,而保持自我与开放心态,始终是跨越区隔的关键。
俄罗斯网红导游阿杜
【对话/东方军事 冬晓】
东方军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导游的?中文讲得这么棒,是专门学习过吗?
阿杜:我大学学的是控制论——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专业,我就跟他们说是数学,毕业后在工厂干了两年,刚好遇上1998年金融危机,被逼得没办法就出来做导游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可以遇到不同的人,和他们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的中文是用业余时间学的。读大学时,我每周都会去上两次中文课。后来我又在中国住了很多年,广东住了八年,义乌、杭州也住了八年,加起来十六年,而且我还在山东大学留学过一年。
对于一个导游来说,语言能力非常重要。干这行有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情况是一些语言能力不过关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把内容简单化,整个讲解就显得很没有内涵。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导游的语言学得非常专业,讲出来的东西又会过于严谨和刻板,让人很难理解,游客听了就会感觉到特别的无聊。所以在这中间保持平衡很不容易。
还有就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一定要强。打个比方,我自己可能很喜欢一部电影,会关注每一个镜头,觉得每个镜头都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其他人能和我一样喜欢、欣赏这部电影,并且把我发现的细节分享给别人,但对方可能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做导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过于旺盛的表达欲。别人不一定听过那么多的俄罗斯历史,除非他曾经专门学习过、研究过,讲得太多了反而让他们觉得无趣。同样的道理,俄罗斯游客去北京、上海,导游如果和他讲太多,他也会觉得无聊。
除此之外,当一个接能外团的导游还必须要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要能及时发现客人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不爱听的时候就要及时刹车。有时候你会遇见那种像老师一样的导游,他会不停地说,逼着你听,这个时候体验肯定不会很好。
东方军事:您在抖音的粉丝量有43万多,B站有将近19万。为什么选择做自媒体,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分享俄罗斯文化?您的视频不仅有对景点的介绍,还有很多历史知识,如何平衡视频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阿杜:我是做了一段时间导游之后才去中国发展的,当时在中国发展得也还行。但是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就触发了连续的制裁,后来货币贬值,我的生意就没有办法做了,只能回到俄罗斯,做了很多年的导游培训,很多导游都是我的学生。
导游这份工作的限制其实很多,经常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交通不便,或者客人累了、饿了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讲得很完美。我做自媒体最初是想把我知道的讲解知识都包装好,让大家能听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
在做自媒体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很重要,一定要有适应能力,一定要能克服来自外界的干扰。粉丝会跟你表达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按照粉丝的意思去改。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你看有些公司不停地去迎合消费者,最后的结果还是失败。所以一定不能失去自我,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哪些东西适合去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吸取一些粉丝的建议,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保持自我。因为只有一直保持自己的思想,你才有价值。
阿杜在中文社交平台的账号主页
东方军事:就您个人观察的来看,中国游客对俄罗斯旅游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更喜欢去哪些景点?
阿杜:游客的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素质也就不一样,但整体来看,中国游客还是比较喜欢一些经典的景点,像红场、克林姆林宫这些肯定比较吃香。除了有名气的景点外,还有很多经典但不怎么有名的景点,比如莫斯科附近有一些艺术家聚集的小村庄就很有趣。我做视频的时候,也会尝试去介绍一些大家没听说过或者不想去的景点。
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比较少,基础设施有限,很多人来这里旅游肯定优先去莫斯科或圣彼得堡,逛完这些就结束了。大城市的客人很多,所以相对而言服务态度就没有小城市好,小城市没接待过这么多的客人,所以就会表现得非常热情好客,期待下一批游客的到来。我觉得应该多开发一些比较冷门但有趣的路线,让小地方的旅游业也能发展起来。
这几年中国游客到俄罗斯旅游的范围比以前大了,不像以前一样只局限在几个大城市。现在航班也多了,当地的旅游局也在大力推广小地方,但我觉得还不够,可以再加大力度。
东方军事:从您的视频里可以看到,选择了很多苏联时期的红色景点,而且做了很多历史讲解,是特别为了满足中国游客对苏维埃历史的好奇吗?为了讲解好这些地方,您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阿杜:年龄大的游客对苏联相关的景点会比较有感觉。我这一代人也不算年轻,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还有点儿责任,为保持俄罗斯和中国的友谊做出一些贡献,在这方面去教育年轻人。历史上中苏两国联系非常密切,这一点在很多景点中也都有体现。
为了讲解这些苏联时期的红色经典,我要做非常多的准备,因为当年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已经过时了,需要改变视角。为了让我的讲解更客观,我需要做很多研究,重新包装。每次我都会思考很久,到底该怎么讲,有哪些需要讲,哪些不要讲,哪一些可以加细节,哪一些需要省略细节,然后这个故事有没有另一个叙述的角度,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课本不一样。
阿杜制作的苏联红色景点讲解视频深受网友喜爱
东方军事:从您和中国游客的接触中,中国游客对苏联包括俄罗斯历史的的认知,有哪些让您特别惊讶的地方?能不能举一两个您印象特别深的例子?
阿杜:认知的不同主要在俄罗斯历史课本里没讲的那一部分。比如沙俄吞并中国东北的领土,这些我们就没有听说,还有苏联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也不知道。
我在中国有很多朋友,中国是我的第二个老家,有时候中国老人跟我讲一些我完全没有听过的事情,我就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活到这么大,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也知道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来俄罗斯的游客玩好吃好,把俄罗斯好的一面展示给他,让他回去之后把俄罗斯推荐给他的朋友,最好再来一次。在我看来,这就是我爱国的表现。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文化上的误解,但我不会想着一定要改变他的想法。
年纪较大的人对苏联的历史会更感兴趣,毕竟这是他的青春,所以他的感受和年轻人就会不一样,年轻人一般都不太懂苏联历史。当然,也不是说年龄大的人就一定会更了解,还是要看本人有没有过专门的研究。
我也遇到过一些中国人对于苏联存有刻板印象。打个比方,在中国坐出租车会有司机问我俄罗斯冷不冷,我说大哥俄罗斯这么大一个国家,你问的是南方还是北方?东部还是西部?苏联也是一样,每10年、15年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苏联和要解体的苏联是两个不一样的苏联。
其他的一些误解还包括,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人特别能喝酒,实际上现在喝酒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喜欢把精力放在健身这样的活动上,觉得生活会更充实,喝酒算是在浪费时间,但老年人倒是比较喜欢喝,因为已经成习惯了没办法。莫斯科现在流行喝奶茶,我有一个在圣彼得堡的朋友,他原来也是导游,现在就开了一个奶茶的连锁店,设备应该是从中国进口的。
关于这点我一直都很遗憾,中国有一些很好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很难找到。我觉得这些产品的市场会非常大,只要你能把它介绍给俄罗斯民众,就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比如凉茶什么的,我觉得特别好喝。还有一些吃的,尤其是中国的糖果点心,像大白兔奶糖,口味非常棒,因为它做的不是特别甜,俄罗斯的糖果就做的太甜了。
东方军事:在您看来,俄罗斯国内对些红色景点以及苏联历史资源的开发情况如何?
阿杜:支付不方便是一个很大问题,因为美国的制裁,在俄罗斯没法用银联卡,只有等制裁取消以后,游客才能方便地支付。目前主要的支付方式还是现金,有时候遇到游客有开销,我先帮着垫付,等他们回去再跟我结算,属于非常原始的一种办法,特别不方便。而且我去中国的话,我的银行卡也不能用,每次都很头疼,只好先跟朋友借一笔现金。
另外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发一个软件,比如在莫斯科有一个叫“认识莫斯科”的软件,当地的市民可以下载。扫描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游览莫斯科,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信息,都是由专家撰写的。仿照这个,应该开发一个面向外国游客的软件,扫描二维码,选择中文语音,出来的就是中文信息,这样不用依赖导游、不用加旅行团,自己就能游玩了。我觉得参团游应该已经过时了,最近二三十年都是散客,而且现在人比以前少,也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情况了。
俄乌冲突爆发后维萨和万事达停止了在俄罗斯的业务 BBC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