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娴:“特朗普心善,见不得穷人”
【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一娴】
几小时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街区,还是密密麻麻的帐篷和睡袋,无家者在便携炉上煮着廉价速食。如今,帐篷被折叠、装车,国民警卫队的军靴踩过湿滑的地面,黄色警戒线封住了通往街区的小路。
宣布清理行动当天,特朗普高调在社交平台写下:“今天是华盛顿的解放日(This is Liberation Day in D.C.),美国的首都,将恢复它应有的面貌。”
在他的叙事中,驱散无家者不仅是一次市容整治,而且是恢复秩序、展现执政魄力的政治动作——它既能制造即时的视觉冲击,又能在大选年的舆论场中塑造“铁腕执政”的形象。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清城令”,不仅改变了街头的景象,还触发了一场联邦与地方权力、治安与人权之间的激烈碰撞。
酒精、烟草、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发布的执法照片。社交媒体
特朗普为什么能这么做?
华盛顿特区的特殊政治地位,使这场行动有了不同寻常的制度条件。作为美国唯一的联邦直辖区,D.C.既不属于任何州,也没有州长;1790年《首都法案》确立了这一安排,并由乔治·华盛顿亲自选址。《美国宪法》赋予国会对首都的“专属立法权”,以确保联邦政府不受制于任何州。
1973年《特区自治法》虽然赋予华盛顿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保留了国会与总统在关键事务上的直接干预权。该法第740条规定,总统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可命令市长将都会警察局的力量用于联邦目的,初始期限不超过48小时;如需延长至30天,必须通知国会;再往后则须经国会联合决议批准。这一设计原本旨在确保首都在突发安全事件中能快速响应,但也为联邦行政权力介入地方执法留下了制度通道。
华盛顿特区没有州长,总统就天然是国民警卫队的最高统帅。不同于各州国民警卫队受《禁止军队介入内政法》(Posse Comitatus Act)的限制,D.C.国民警卫队可以直接执行治安任务,不必绕过法律障碍。
这种“合法例外”在理论上是保障首都安全的防线,但在实践中,也可能成为政治化操作的工具。当总统能够以合法名义接管地方警力并长期部署准军事力量,地方自治就容易沦为空谈。特朗普此次的行动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法律条文,却在实质上利用法律缝隙,触碰了联邦与地方权力平衡的敏感边界。
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空隙,在高曝光的竞选背景下,特朗普用一道行政命令和一纸部署令,把清理无家者营地升级为一场全国关注的政治事件。
数据告诉我们另一面
尽管特朗普宣称,为无家者提供了“收容或治疗”的选择——进入庇护所,或接受心理健康、药物康复服务,否则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拘留。
然而,现实中的图景远比官方叙事复杂。华盛顿特区警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暴力犯罪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6%(从2142起降至1588起),全年犯罪总数下降15%(从34369起降至29348起)。与此同时,无家者的总体数量在2025年1月的统计中比上一年减少了9%,家庭组下降18.1%,个体下降4.5%,比2020年更是减少近19%。
这些数字与特朗普将首都形容为“安全危机中心”的论调形成鲜明反差。更重要的是,尽管都会区住房与安置床位已增至49649张,其中81%为永久住房,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少人因床位不足或条件不符而无处可去。驱散行动在媒体的镜头前清空了街道,却并未触动造成无家可归的深层原因。
数字背后还有更复杂的现实:即使有空出来的床位和临时安置计划,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能够接受——这直接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不愿进收容所?
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帐篷。视觉中国
为什么他们不愿进收容所
不少无家者拒绝进入收容所,并不是因为没有空位,而是因为收容机构往往有严格的管理规定:禁止饮酒、吸烟或使用药物,规定固定的进出起居时间,甚至要求参加宗教仪式或康复课程。对一些有成瘾问题、精神健康困扰,或习惯自由作息的人来说,这些规则意味着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感。加上收容所环境拥挤、隐私差、安全感低(偷窃、冲突等问题时有发生),很多人宁愿露宿在熟悉的街区,也不愿被迫接受收容所的约束。
当然,更多人是被迫无家。
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的数据表明,大多数无家者并非主动选择留在街头,而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失业、居住成本压力、健康危机或家庭变故,让他们在短短几周内从有房可住到露宿街头。
美国的社会保障网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公共住房和租金补贴,使得许多人在遇到危机时没有缓冲空间。对这些人来说,不是他们不想进屋,而是根本没有负担得起的“屋”可回。
被清理的人们去哪儿了?
在特朗普的叙事中,驱散无家者是“恢复秩序”的必要举措,但在人道层面,这种行动带来的后果更为复杂。长期居住在营地的人,往往依赖熟悉的地理位置和邻里网络来获取食物、医疗援助和心理支持。一旦这些营地被强制拆除,他们不仅失去了暂时的住所,也失去了与志愿者、非营利机构、社区组织的日常联系。
很多人因此被迫迁往更偏远、资源更匮乏的区域,甚至选择躲进治安和生活条件更差的隐蔽角落,增加了未来救助和干预的难度。“无家者权益”倡导者批评,这是一种“视觉净化”,它解决的是镜头里的形象问题,而非贫困、精神健康、住房成本等深层结构性问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管理者在应对无家可归问题时,更倾向于投入资源增加可负担住房、心理健康服务和就业支持,而不是依赖强制驱散。巴黎、温哥华、东京等地,都曾在大型清理行动后面临舆论质疑,最终不得不回到长期政策建设上来。
华盛顿的街道可以在一夜之间变得整洁,但被驱逐的人去了哪里?如果“安全”成为最高指令,联邦权力是否会越过地方与法律的边界?如果首都可以这样“清场”,其他城市会否步其后尘?安全与秩序固然重要,但它们是否应以牺牲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权为代价。城市的整洁,可以用铁马和警戒线换来;制度的健康,却需要在权力扩张的诱惑面前保持克制与自省。
华盛顿“解放”了,街道干净了,可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