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思战败原因,说中国导弹虚标射程!
原创: 一棵青木
来源公众号:远方青木
已获转载授权
5月7日,印巴空战爆发,印度花费重金购买的6架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
8月3日,路透社的记者彻底搞清楚了前因后果,把整件事情给报道了出来,让我们得知印度输这么惨的真正原因。
印度空军虽差,但也没那么差,指挥层部署的战术其实并没有问题,以至于在如此惨烈的失败后,指挥官居然是没有责任的。
根据印度情报部门提供的资料,巴基斯坦空军最先进的飞机是中国制歼10战机,是非隐形飞机。
根据印度情报部门提供的资料,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最先进空空导弹是中国制PL-15,最大射程为145公里。
印度空军指挥层一点都没有低估中国的军事装备,于是采取了最保守的战法,要求所有印度飞机不得靠近巴基斯坦战机150公里之内,只负责轰炸地面目标,不追求和巴方战机空战,一旦巴方战机接近到150公里范围之内就立刻撤退。
巴基斯坦装备的空战导弹射程为145公里,印度军方要求和巴方飞机保持150公里以上的距离,然后巴方飞机是非隐形的,在雷达上一清二楚,位置时刻通报印方战机。
这能有什么问题?
结果印度的飞机在170公里以外就被击落了,最远的一个超过了200公里,直接创造了人类空战史上的最远击杀记录。
因为飞机被击落时距离巴基斯坦的歼10距离范围是170~200公里之间,和战前制定的计划一致,而且理论上绝对安全,所以印度空军指挥层是没责任的,执行层也没责任。
看起来这个惨败的责任要印度情报部门来担了。
你们说巴基斯坦装备的PL-15射程是145公里,我们按这个做的军事计划,结果被人在170~200公里的范围击落了,这很明显是情报错误啊,然后导致了惨烈后果,情报部门必须以死谢罪。
但印度情报部门在这件事上居然也没责任,因为印度情报部门认为自己提供的情报没有问题。
关于中国制PL-15最大射程为145公里这个事情,这事是中国自己说的啊。
在中国拼命对外推销武器装备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自己宣传的PL-15最大射程就是145公里啊。

这广告牌上写的清清楚楚是最大射程,这还能有错?
这可是要对外卖东西,是对外贸易给客户看的,武器参数只有往高了说的,哪有往低了说的。
说最大射程145公里,那就是最理想状态下才能勉强打145公里,绝对打不了146公里。
全世界所有厂家卖东西的时候不都这样,什么手机充电宝汽车的续航里程不都是这么定的吗,哪有例外。
而且在空空导弹这方面,虚标参数那更是行规,全球都虚标。
因为空战导弹这玩意的射程是一个在三维环境下产生的数据,设定条件不同最终打出来的射程差距极大。
很多人以为空战导弹是平射,但其实导弹想打的远要斜着发射,需要战机驾驶员调整飞机到特定姿态,因为导弹时刻受到重力影响,其前进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体现在空军的战斗中,导弹的发射姿态就是下面这样的。

如果不是这种姿态发射,那射程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出现了各种极端环境,那射程还要打折扣。
但如果发射导弹的战机远远比目标要高,那射程就能暴涨。
比如说A战机发射导弹,发射时比B战机高1万米,那这段1万米的高度足以让导弹多前进50公里。
所以全球的空空导弹,最大射程都是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打出来的,实战普遍要缩水一半还多。
实战的时候你要是敢按照宣传的最大射程去打,那昂贵的空空导弹就纯粹是在放烟花,结局必然是一头栽向地面。
比方说美国的AIM-120D空空导弹,官宣的最大射程是170公里,2020年美军在叙利亚作战时,实战发射距离控制在70~90公里左右。
俄罗斯的R-77空空导弹,官宣的最大射程是110公里,在乌克兰战场的实战发射距离控制在50公里以内。
印度空军主要装备的米卡导弹是法国制造,官宣的最大射程是80公里,实战发射距离是30公里。
官宣数据说高点是为了好卖,实战数据则是基于实战出发,确保发射后可以有效威胁敌机,这并不矛盾,全球哪个国家的武器参数不是这样的,都这样啊。
既然大家都这样,那这就是行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存在即合理。
美俄法的导弹足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实战射程都是直接打四折。
中国的PL-15导弹自己卖货时对外吹的最大射程是145公里,按行规直接打四折那就是应该在58公里左右才能实战发射。
印度空军除了买法国造的米卡导弹外,还有从俄罗斯那里买的一些R-77导弹,实战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
这样算下来的话,只要印度战机敢打敢拼,凭借数量优势和同归于尽的勇气,在合理的战术安排下8公里的有效射程差距并非无法抹平,优势可以在我。
所以印度高层启动了战争。
但出于种种原因,印度空军指挥层做出了最保守的战术策略,那就是默认中国的PL-15导弹最大射程不打四折,标多少就是多少,说最大射程145公里那实战就可以击落145公里外的目标。
这个决定在战后救了空军指挥层一命,但就算是这种极度保守的策略,也没能料到印度飞机居然在170公里甚至200公里外被击落了。
最大射程145公里的导弹,怎么可能击落200公里外的目标,而且还是击落高速移动的空中目标。
这不科学啊。
我们印度军方作战是很讲科学的,但这件事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实际上这事很科学,因为中国有着不同的国情,我们有追责系统,所以形成了层层加码的“行规”。
就以土木工程为例,设计院给的图纸上,采用的钢筋肯定是要比国标大一号的,钢筋数量也肯定是要比国标多几根的。
问就是担心地质情况复杂存在不可控因素,担心施工单位存在不可控因素等等。
最终给的设计图那一定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满足国家标准的,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出了问题追责都追不到设计院头上。
这个“在任何情况下追责都不能追到自己头上”就是中国目前的实际国情,并形成了层层加码的“行规”。
就以这个供应给军方的PL-15导弹为例,军方合同上要求的是最大射程需满足145公里,你的货送过去之后军方是要抽检的。
合同规定最大射程需满足145公里,你给过来的货要是能打170公里,200公里甚至更高什么的,那没事。
但如果你给过来的货只能打144公里就掉地上了。。。
呵呵,那你麻烦就大了。
在中国这里,“最大射程需满足145公里”的验收标准其实是“任何情况下射程都不能低于145公里”。
那怎么做才能确保“任何情况下射程都不能低于145公里”?
万一燃料有点小瑕疵,万一发动机效率低了一点点,万一这个万一那个。
算了,得留点余量才保险,不然睡觉都睡不踏实,为了利润出发也不多留,设计的余量就只留个10%吧,这已经很极限了,也就是艺高人胆大的我才敢这么干,换其他人只留10%余量是肯定睡不着觉的。
然后设计标准就被偷偷改为了160公里,这样设计师才能勉强踏实睡觉。
设计图送到了工厂之后,担责的就成了工厂,要是出了事就会拿工厂的成品和设计图进行比较。
工厂要做的,是任何情况下每个部件都要满足设计图所提出的指标。
万一这个,万一那个。
算了,留个10%安全余量吧,不然这晚上睡不着觉啊。
于是160公里就变成了178公里。
要是再来一个环节,或者其中某个环节给自己留的安全余量不止10%,那射程就变成了200公里以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军方验收的时候哪怕运气爆棚挑了最差的那个,然后在最极端的天气下进行测试,也可以确保145公里射程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止是空空导弹,中国其他的军品都是按这种规矩进行研发和生产以及验收的。
你要是再往上追溯,这种传统当年没解放时就有。
三大战役打天津城的时候,指挥层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可以30个小时解决天津,反复计算都是这个结果。
经开会研究,与会人员都觉得还是留点余量比较好,最后一致决定按3天上报中央。

最后实际打下来,29个小时解决问题,之前计算的一点都没错。
所以留余量这事,在军方那是祖传的。
这些其实都不是秘密,军方测试的时候一打就知道实际射程肯定不止145公里,内部肯定有各种发射条件下的实际有效射程参数。
但轮到对外宣传和销售的时候,那这个活就到宣传和销售人员手里了。
军方确实给我说了这个导弹其实是射程在任何情况都不低于145公里,但只是口头说一下,合同上都不敢这么写,采购合同和验收单上都白纸黑字写的是最大射程145公里。
要是让他们出个射程在任何情况都不低于145公里的证明函,找人签个字盖个章,那一个个全部互相推脱,没一个人敢签字。
外交无小事啊,而且这还是军品贸易,万一引起了外交纠纷,万一被外国客户投诉打不了那么远,损害了中国军品的形象,那这个责任可太大了,我可担不起。
工作要留痕,口头说的一律不算数,给了什么证明材料那我就写多大的数据,既然采购合同和验收单上写的都是最大射程145公里,那对外宣传当然是最大射程145公里,这样自己才能不会被追责,才能睡得踏实。
每一层都按最保守估算,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保守+保守+保守+保守之间的互相叠加。。。
在中国这边,这么做是天经地义的,每一个环节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数据报低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尤其是军工领域。
数据报低了,实战打高了,那是没有责任的,说不定还能有点小奖励。
数据报高了,实战打底了,那全单位从上到下都等着吃处分吧。
自己就是领点工资,没必要冒风险去写极限数据,没必要,真没必要。
从设计到生产到验收到宣传,每个环节都留余量来确保自己不担责的结果,就是这个余量最终多到远超印度人的想象极限,达到了一种向上虚标数据的效果,以至于让印度产生了严重误判。
宣传最大射程145公里,实战击落了200公里外的飞机,相差接近40%,这不是虚标是什么。
全球的空空导弹射程实战都是向下打四折,数据减60%。
结果中国的空空导弹实战是向上打四折,数据加40%。
这一正一反,会产生超过3倍的数据差距。
所以印度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想通,外贸卖货时宣传为最大145公里射程的导弹,为什么可以击落200公里外的飞机。
印度军方的料敌从宽,没敌过中国军方的层层加码。
层层加码害死人啊。
这不,害死了印度的6架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