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阅兵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万一战争爆发,美国能否顶得住?(海空决战篇)
来源:观雨大神经
5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如果我们不得不面临一场美国发动的大规模战争,结果会如何。
延伸阅读:中国的底牌:万一战争爆发,我们能否顶住?
在当时看来,即便美国举全国之力来犯,我们的装备努努力还是能顶住的。
然而在今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美国可能要开始考虑自保了。
大家不要误会,我没有任何针对美国的意思,我的意思是:
胜利日阅兵上展出的装备极大冲击了现有的战争模式,以至于旧的战争经验可能会全部失效。
所以未来如果真的在两个大国之间爆发战争,即使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也无法预测最终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考虑自保。
那么这场全新的战争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别着急,我们一个战场一个战场的来看。
第一节·空中争霸
大国战争的第一战肯定是空战。
因为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那么我们的现役战斗机已经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呢?
在此次阅兵中,我国一口气展示了5款五代机:
歼-20、歼-20A、歼-20S、歼-35A(空军版)、歼-35(海军版)。

其中歼20A和歼20S已经达到了“五代半”的水平,是全球最早量产并服役的“五代半”战斗机。
如果说之前“歼-20与F-22谁是现役天下第一”的问题还可以争论一下,那么现在这俩“五代半”一出,蓝星空中霸主之争已经没有悬念。
歼20A在外形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座舱后方机背隆起。
因此它也被戏称为“粗脖子”。

这个变化是我国大规模风洞实验的结果,它有效降低了空气阻力,优化了歼-20A的跨音速气动性能。
除了外形升级外,歼20A还换装了最新的涡扇-15发动机,动力和机动性显著提升。
另外它还升级了最新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进一步强化了对敌方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能力。
同时隐身性能和航电系统也进行了大幅优化。
可以说歼-20A是目前世界上单挑能力最强的战斗机。
至于歼-20S,它压根就不打算跟对手单挑。
这款战机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款双座机。

那么坐在后座的飞行员主要干什么呢?
控制无人机进行空战。
歼-20S的亮相,标志着我国已将“忠诚僚机”的概念付诸实践。
所以在未来空战中,敌方战机如果想威胁我方战机,首先得过了无人机“小弟”这一关。

不过无人机向来给人“低端货”的印象,它们真的有能力对抗当今世界的主流战斗机吗?
当然可以,因为无人机里也有高端货。
在此次阅兵展示的大量无人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六款大型无人机,其中有五款都是高隐身设计,堪称“机中龙凤”。
排在无人机队伍最前面的是外形科幻的“三角大飞翼”--攻击-21无人机。

我们在上一次阅兵中曾看到过攻击-11,攻击-21就是它的放大升级版。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21增加了机翼折叠功能,很显然是要搬上航母和076两栖攻击舰的。
其实美国以前也搞过舰载用的隐身三角飞翼攻击机:A12。
不过A12是传统的有人战斗机,而且该项目现在已经下马。

作为常规操作,他们的PPT如今又被我们实现了,而且还是更先进的无人机版本。
第二个出场的是察打一体大型无人机。

虽说这货放在国外是妥妥的顶级产品,但放在我们这里多少有些“牛夫人”的感觉,因为它并非隐身设计。
不过该机的功能还是非常强大的,它的机翼可挂载大量各型导弹,非常适合进行对海对地攻击。
紧接着出场的是两款全新亮相的高隐身无人机。

它们就是歼-20S的忠诚僚机。
图片下方那架的外形非常尖锐,是明显的超音速高速性能取向。

在实战中它可以充当我方机群的“急先锋”,扛着导弹冲在前面开路。
而歼-20S则可以在后方淡定的进行雷达锁定和火控引导,指挥“小弟”发动攻击。
另一架的机翼展弦比较大,速度稍慢,在性能上更偏向省油和长航程。

它属于综合型选手,既可以内置导弹进行对地对海打击,也可以在肚子里装满油充当空中加油机。
目前登场的三款高隐身无人机,分别代表了舰载攻击、空战先锋、对地支援等功能。
其先进程度全面超越了美国还在研发中的同类产品(美国的忠诚僚机只有2吨重,且飞不了超音速)。
当然,先进归先进,这三款高隐身无人机的功能和用途还在是人们的常规认知范围内的。
接下来登场的两款大型无人机就直接超出人们对传统无人机的理解了。

这两个大家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想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的,就得先看看它们身上有什么:
接近歼-10C的机身尺寸、尖锐的高速气动外形、无垂尾设计、跟歼-20/35几乎相同尺寸的大型弹仓、典型的DSI进气道和加莱特进气道、雷达、EOTS(多功能光电系统)、歼-20同款WS-10发动机、六代机身上才有的全动翼尖.......

它们和主流战斗机的唯一区别就是没有座舱。
很显然,它们就是战斗机。
阅兵时的解说词也说得很清楚:无人制空作战机。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展示真正意义上的空战型隐身无人机。
它们的气动外形已达到六代机的水平,起飞重量估计达20吨级别、装备人工智能,可进行自主空战,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款主流战斗机一较高下。
而且因为不怕死,还能毫无顾忌的对敌方机群发起大规模冲锋。
这是属于全球战斗机的绝望时刻。
而这种对整个行业“改朝换代”的武器,我们一次性展示了俩。

这已经不是追没追上美国的问题,而是把美国甩开了几个身位的问题。
延伸阅读:六代机都要烂大街了,制造国还是只有一个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国的五代半战斗机和无人机天团面前,传统的空战法则已经不复存在。

有了强悍的战斗机,用来给战斗机“点亮地图”的预警机自然也不能缺席。
在阅兵中领衔空中梯队的就是空警500预警机。

它是我国目前的主力预警机,现在已经列装了大约50架。
得益于我国强大的雷达工业,空警500无论是数量还是性能都超过了美国的E3预警机和其他国家的E737预警机,是目前世界上现役数量最多的中大型预警机。
当然它还不是我国最先进的预警机,我国(全球)最先进的空警3000并没有在此次阅兵式上露脸。
除此之外,阅兵式上还展出了电子战机、运输机、空中加油机......

在这些超级力量的守护下,我国的领空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
如果是太平洋两端的大国进行交战,空战的地点会在哪里呢?
是他们家领空还是我们家领空?
都不太可能。
最有可能发生空战的地方,是太平洋上空。
所以双方在空中最开始交手的,大概率是由航母携带的舰载机。
第二节·美国海权的终结
无论是在陆地的上空还是在海洋的上空,空战的基本逻辑都差不多,关键在于“先下手为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预警机先帮你找到目标。
但预警机本身比较笨重(要顶个大雷达),所以起飞距离较长,因此绝大多数预警机都只能从陆基机场起飞。
这也意味着它们无法参与远离陆地的战争。
怎么办呢?
一直以来,美国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个独门绝技:舰载预警机。
美国E-2预警机可以从航母上弹射起飞,在远洋的天空中为本方战机点亮方圆数百公里的地图。

而其他国家没有这类装备,到了大洋深处只能蒙着眼跟美国打。
这就没法玩了。
所以美国在海上的制空权一直无可撼动。
而制空权就是制海权的金钟罩。
有了这个金钟罩,美军舰队自然可以肆意驰骋。

因此对于美军来说,海洋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可以随意进行力量投送,敲打全球各地不听话的“刺头”。
就算打不过某个陆地上的对手,也不影响它们经常过去挑衅。
然而就在胜利日阅兵上,我们秀出了个新宝贝:
空警600舰载预警机。

你们的独门绝技,我们也有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参加阅兵的装备都是已经服役的装备。
它既然来了,就说明它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动图展示(如不动可点击图片):
那么这对于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全球海洋的天空不再对他们单向透明。
今后无论是太平洋、印度洋还是大西洋,也都会点上我们的一盏灯。
既然双方都能看见对方,那接下来就是舰载战斗机们的公平决斗了。
大家从阅兵的舰载机方阵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舰载机组合是四代半战斗机歼-15+第五代战斗机歼-35。

无论是隐身性能、飞行性能、雷达性能还是导弹性能,这个组合都远超美国现役的舰载机组合F/A-18+F-35,更别提还有上文提到的舰载无人机。
延伸阅读:人类最强舰载机横空出世,中国已集齐掀翻美国霸权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美国自从2006年F-35首飞以来,已经20年没有首飞过新款战斗机。
甚至连F-22和F-35的雷达也没给升级一下。F-35都上了20年班了还在用老款的砷化镓雷达。

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能保持20年不落后,美军现在所谓的技术优势,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而已。
事实上空警600就是我国夺取远洋制空权的最后一块拼图,它的出场宣告了一个现实:
这个星球的海上制空权,以后改姓“中”了。
当然,美国航母目前还有数量优势,虽然能动的越来越少,但在关键时候凑出三四艘来参加决战还是可以的。
所以美国海军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失去了海上制空权的优势,单靠飞机数量进行突防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那么当我方舰队面临来袭的战斗机和导弹时,会如何应对呢?
第三节·铜墙铁壁
在阅兵式的海军防空武器方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颇为细长的导弹,它叫海红旗-9C(红旗-9C海军版)。

红旗-9系列一直是我国的主力防空导弹,也是全球最顶尖的防空导弹。
鉴于我们的相控阵雷达是白菜价,所以我们给每一发海红旗-9C都配备了相控阵主动制导雷达,大幅增强了远距离锁定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这一点在5·7印巴空战中的霹雳15身上已经得到验证,更大的海红旗-9C所装备主动雷达导引头只会更强。
同时海红旗-9C还增加了助推器,进一步提升了拦截距离。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该导弹的弹头部分新增了矢量侧推器,可以在末端碰撞的瞬间进行横向侧推调整,有效增加了拦截高超音速弹的能力。

它的外形相比之前的海红旗-9明显纤细了很多,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塞到军舰的垂直发射井里。
老款海红旗-9:
现在055驱逐舰的一个垂发单元能放2发海红旗-9C,防空火力直接翻倍。
就算敌人数量太多,有漏网之鱼躲过了远程防空导弹,我们还有中程防空导弹红旗-16C和近程防空导弹红旗-10。

如果连近程防空导弹都被突破了,别着急,我们还有一套全新的近防大杀器:
LY-1大型激光炮。

该激光炮功率估计达200~300千瓦级,天气良好的时候射程可达20公里,是目前全球口径最大的激光炮。
LY-1可以和传统的近防炮协同作战,为军舰搭起最后一道铜墙铁壁。
总结下来,我们为航母编队打造的防空网总共达到了六层。
从外到内分别是:
歼-15和歼-35舰载战斗机;
红旗-9系列远程防空导弹;
红旗-16系列中程防空导弹;
红旗-10系列近程防空导弹;
激光炮;
万发近防炮。
在这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防空火力网下,美军现役的反舰武器根本近不了我方舰队的身。

更搞笑的是,美军现在因为远程反舰导弹数量不足,还在训练由战斗机抵近军舰丢铁炸弹的复古战法...

只能说是行为艺术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反舰武器则可以让美军好好喝一壶。
第四节·不可防御
此次阅兵史无前例的展示了多款反舰导弹,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鹰击-15、鹰击-17、鹰击-19和鹰击-20。

这些反舰导弹有什么区别呢?
鹰击-15是较为传统的超音速反舰导弹。速度在3马赫(即3倍音速)左右,射程三到五百公里。
和我国上一代主力反舰导弹鹰击-12相比,鹰击-15在维持性能的前提下缩小了体型,更适合挂载到舰载机歼-15的身上。

歼-15T(弹射型)身强力壮,在电磁弹射的助力下,可携带3~5发鹰击-15起飞。

所以如果我国航母要在远洋战场上进行反舰攻击,最常规的模式就是起飞大量的歼-15战斗机,然后一口气齐射上百发鹰击-15。
饱和式攻击一波带走。

不过鹰击-15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顶尖的反舰导弹,但在我们这里只能算入门选手。
接下来的一个比一个厉害。
第二个出场的是鹰击-19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所谓高超音速导弹,就是速度5~6马赫以上的导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现实中有很多弹道导弹也能达到这个速度,不过普通弹道导弹的弹道固定,无法在大气层内进行大范围机动。
所以它们只能打固定靶,抓不住运动中的军舰。

现在我们常说的高超音速导弹,一般特指能在大气层内进行大范围机动、可以追踪和打击移动目标的导弹。
鹰击-19就是这样的导弹。
它采用了全新的推进剂和气动布局,速度能达到6马赫。
那美军舰队能防得住吗?

以前各国的反舰导弹普遍只有亚音速水平,即使是超音速导弹,速度也不超过3马赫。
所以美军舰队的防空系统也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设计的。
他们最新的主力远程舰载防空导弹“标准6”,其实不过是老款“标准2”的改款。
所谓的“升级”只是加了个主动雷达引导头,并没有重新设计整体结构,气动外形几乎50年不变。

所以它的极限速度仅为4马赫左右,拦截一下3马赫的普通超音速导弹就到头了。
在6马赫的反舰导弹面前,这货跟呆子没什么区别。
造成这个局面有我们进步太快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美国自己的堕落。
他们的军工发展长期躺平,一直沉浸在虐菜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现在一觉醒来,自然只能看着我们绝尘而去了。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一起出场的几款反舰导弹,就会发现鹰击-19的体型明显比跟在后面的鹰击-17和鹰击-20细了一圈。

这是因为鹰击-19的定位是潜对舰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既能通过垂发系统发射,也能通过533毫米鱼雷管发射。
有了鹰击-19,我们的攻击核潜艇就可以在距离对方舰队或者港口几百公里外的水下突然发动高超音速攻击,让对方防不胜防。
当然了,为了缩小尺寸,鹰击-19在性能上多多少少还是做了一些妥协。
而为水面舰艇准备的鹰击-17和鹰击-20就没这种顾虑了。因为水面舰艇有850毫米的大口径垂直发射井。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MK41垂发系统设计年代较早,口径只有635毫米,严重限制了导弹的性能上限,他们未来的新一代军舰也没有扩大垂发的计划。
而在我们的军舰上,可以放开手脚。

鹰击-17是舰对舰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其气动外形采用了乘波体设计,弹头扁平,没有进气道。

它压根就不打算在大气层里折腾。
鹰击-17发射后,会依靠强劲的火箭助推器直接冲出大气层。
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在这里能滑翔很远。
等它再次进入大气层时,就可以凭借乘波体的外形“打水漂”,进一步增加滑翔距离,最终射程可达上千公里。
乘波体飞行器打水漂示意图:

而且“打水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飞行轨迹不规则,几乎无法拦截。
它用到的就是钱学森弹道或者桑格尔弹道的原理。

钱老很早就预言了“水漂弹”的可行性,只是当年没有强大的计算机和超级风洞,无法设计出完美的“水漂弹”外形。

如今在基建狂魔建设的顶级风洞群的支撑下,梦想终于走进现实,全球独此一家。
其实航空工业的特点就是“一代风洞一代神”。
我国拥有全球最先进和完善的风洞体系,所以我们包括飞机、导弹在内的各种飞行器都可以独步全球。
在这种飞行轨迹随机的高超音速导弹面前,美国现役的所有防空系统都形同虚设。
而鹰击-20又是另外一种形态:双锥体高超音速导弹。

它的基本发射过程跟鹰击-17大同小异。也是先用助推器抛射到临近空间,然后靠惯性滑翔很长一段距离。

区别是它没有“水漂弹”飞得那么高、漂得那么远,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大气层内飞行。
但它弹头更饱满,可以装载更多的炸药。
双锥体从太空返回大气层时,会呈现出与乘波体不同的效果和弹道特性。
所以就算你研究适应了乘波体的弹道特性,也未必能防得住双锥体,反正总有一款适合你。
055很早就展示过鹰击-20的发射视频,该导弹也是055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

既然有这么多高级货招呼,美国舰队是不是死透了?
也不一定。
他们虽然注定挡不住我们的反舰导弹,但航空母舰毕竟皮糙肉厚,常规威力的反舰导弹如果没有击中要害,未必能一击毙命。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专门为航母准备了三道硬菜。
第五节·终极杀招
要想对航母一击毙命,就要加大导弹的威力,而这又意味着要增大导弹的尺寸。
所以以秒杀航母为目的的重型反舰导弹,就没办法装到军舰的垂直发射井里了。

它们只能放到别的平台上,比如说轰炸机。
鹰击-21重型双锥体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为轰6轰炸机准备的。
该导弹重量5吨以上,速度6马赫,可一发KO航母,保证药到病除。

一架轰6能挂2发。

轰6虽然是一个没有隐身能力的老同志,但鹰击21的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所以它可以大摇大摆的在对方舰队的防空圈外发射。
再加上轰6自身3000多公里的作战半径,打击距离我方空军基地4000公里外的航母毫无压力。
这时候轰6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国有两百多架轰6,掐指一算......
美国航母全来了也不够分。

第二道硬菜就是乘波体导弹的重型版本:东风-17。
该导弹由地面导弹车发射,射程可达两三千公里。

这还不算完,双锥体导弹也有一个地面版本:超重型的东风-26D。

它的射程可达四五千公里,坐在家里就把对方航母给秒了。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为对手准备的高超音速导弹已经快凑出一桌满汉全席了。
不管是乘波体还是双锥体、空中平台还是海上平台、亦或是水下平台和陆地平台,反正各种类型都有。
五花八门,任君选择。
物理超度,我们是认真的。

另一方面,美军现在手上连一款服役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都没有,他们甚至没有普通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弹药库里全是亚音速的玩意。
而且正如上文所说,这些亚音速反舰导弹的数量也不是很足。
只能说长期虐菜的生活让他们过得太安逸了。
这种水平在战场上碰到我们就是纯挨打,想同归于尽都没资格。
在扫平海上障碍后,我们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对敌方陆地目标发射巡航导弹。
在巡航导弹方面,我们既有量大管饱的类似美国战斧的传统巡航导弹CJ-20A,也有可以隐身的鹰击18C。


多管齐下,保证敌人在家里睡不着觉。
而巡航导弹家族的天花板,是接下来登场的长剑1000。

长剑系列是由陆地发射车发射的巡航导弹,上一次阅兵展示过“长剑100”,射程是3000~4000公里,速度4马赫。
现在短短几年过去,再见的时候已经加了个0,变“长剑1000”了。
如今射程已达5000公里以上,速度更是达到高超音速标准。
整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军基地,甚至连夏威夷的珍珠港都在长剑1000的剑锋之下。
在战争状态下,这些基地里的美军舰艇和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发动引擎。
如今所谓的“岛链”已成“靶链”,美国人撤出亚太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在水面毫无机会的敌人会不会从水下对我们的舰队发动偷袭呢?
美国可是拥有50艘左右的攻击核潜艇的。
当然有可能,不过问题不大,我们给这些水下老6们也准备了新礼物:鱼-15助飞鱼雷(也叫反潜导弹)。

普通的鱼雷都是靠螺旋桨推进在水底下爬,不仅速度慢而且射程近。
这个助飞鱼雷可以从军舰的垂直发射井里发射,快速飞到目标附近,然后再冲到水下,通过自带的声呐寻找和攻击目标。
我国第一代助飞鱼雷“鱼-8”是火箭助飞,射程三五十公里;第二代“鱼-11”换成了涡轮动力助飞,射程上百公里。
这次阅兵展示的是第三代助飞鱼雷“鱼-15”,射程只会更远。
而西方的同类产品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水平(阿斯洛克助飞鱼雷),射程仅为30公里。

不过助飞鱼雷虽然可以自己找目标,但首先也得知道潜艇的大概位置。
这要怎么确定呢?
这时候我们的反潜机就出场了:空潜200。

这架飞机的屁股后面有一个“长尾巴”,它是磁感应探头。这个探头可以探测飞机周边1公里内的水下潜艇活动。
1公里的范围虽然不大,但飞机的速度很快,所以可以快速的完成对一个地区的扫描。实战中也可以派多架飞机同时扫描,提升效率。
一旦发现目标,远处的助飞鱼雷就可以马上发射,甚至反潜机自身也可以携带空投鱼雷。
发现即摧毁,一气呵成。

不过惊喜还不止于此,我们不仅会拿下这个星球的制海权,还将重新定义整个海战。
第六节·全新的海战
在技术不存在巨大代差的情况下,战场上的量变肯定会引发质变。
一架反潜机反潜和一百架反潜机反潜、一艘舰船冲锋和一百艘舰船冲锋、一艘潜艇偷袭和一百艘潜艇偷袭...
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这个数量对比是不是夸张了点?
不夸张,我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

同时我们还是技术领先的一方。
所以,理论上我们完全可以简单的靠数量碾压对手。
不过在现实中,有一个因素会制约这个战法:人员。
专业人员的培养周期很长,不像工业产品那样产能说爆就爆。而且战士们的生命很宝贵,不能随便拿去冒险。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我们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应用无人装备。
就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反潜作战。
搜索潜艇其实是一个拼数量拼概率的辛苦活。参与搜索的单位越多,发现敌方潜艇的可能性就越大。
于是我们就在阅兵式上看见了可以收放拖曳声呐和扫雷具的无人艇。

无人艇不仅数量多,还能无限加班,堪称赛博牛马。
未来还会有大量无人船、舰载无人直升机、舰载无人固定翼反潜机来组成密集的反潜网。

到时候敌方潜艇就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另外这些无人艇还能化身扫雷艇承担高风险的扫雷工作,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开到舰队前方硬冲雷区,或者围在航母身边阻挡鱼雷。
反正生产线一开,量大管饱不心疼。
不过盾和矛肯定两手都要抓,就在我们搞出了无人扫雷艇的同时,也搞出了无人布雷器。

当然,还有不怕死的无人潜艇。

潜艇一旦不怕死,玩法就很多了。
传统的常规潜艇之所以一直没法在战场上打主力,主要就是因为“怕死”。
为了确保安全避免暴露,它们不敢长时间露出通气管来吸氧烧油,导致在水下航行只能靠电池。
但又不敢用容易起火爆炸的高性能锂电池,只能用低性能的铅蓄电池。
结果水下续航能力差,不敢加大马力开太快,因此无法跟上大部队。

无人潜艇就没这么多顾虑了,它们可以大胆的长期把通气管和通讯天线伸出海面,烧油加速前进。
在水下用电池航行时也可以选择能量密度高的锂电池提升水下续航力。
如果担心体型太小载油不够,平时也可以让水面舰艇或核潜艇拖着走,有危险任务的时候再“放虎出笼”。
在战争状态下,无人潜艇可以冲在舰队前面组网侦察,一旦发现对方潜艇就报告坐标,让本方舰队发射助飞鱼雷远程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就算暴露了自己也无所谓。

要知道美国的潜艇都是核潜艇,我们的无人潜艇十换一都是血赚。
另外它们还可以长期跟踪和骚扰对方的主力舰队。
西方海军装备的成本高,所以舍不得大规模安装反潜设备,这导致他们只有少数主力舰才配有高端反潜设备,反潜漏洞极大。
他们如果想抓到我们的无人潜艇,就不得不派主力舰和反潜机群进行广撒网,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大面积扫描,其他的活就不用干了。
而且就算搜到了也不过是廉价的无人潜艇而已,毫无成就感可言。
但如果不搜嘛,那就天天被骚扰,随时喂鱼雷。
横竖都是头痛。

那对方缩在港口里不出来行不行呢?
你爱缩不缩,反正你的港口我们也是可以去的。
无人潜艇可以直接开到对方港口或咽喉要道去布置水雷。此次阅兵还展示了可以自主识别、自主攻击的智能水雷。

这些水雷平时会坐在海底守株待兔,一旦AI程序识别出水面经过的船舶噪音符合敌方军舰的声纹特征,就会立刻弹起发动攻击。
如有必要,派无人潜艇去对方港口附近蹲点或者直接攻击对方停在港口里的军舰也是可以的。
反正不怕死,各种高风险任务都可以尝试,沉了一艘后面还有十艘,风浪越大鱼越贵。

无人作战模式将彻底改变海战规则,未来不仅军舰和潜艇可以无人化,加油和补给船队也可以无人化。
这些无人舰船根本不怕大风大浪、不用操心人员晕船呕吐、也不需要配备生活舱、不用装载淡水和食品...
它们可以心无旁骛的装满作战资源。

我们的航母编队在自己周边几百公里的范围内都可以布置这类无人舰艇,让对手陷入无人战斗群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时候再回过头看看那个200倍的造船产能差距,就能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碾压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我军已经在海洋战场上建立起了全方位的优势。未来即使在远离本土的大洋上爆发战争,我们也依然有取胜的把握。
而在海战决出胜负后,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就可以朝对岸或大洋彼岸投送地面力量。
接下来,就是陆地决战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