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的厨师》餐桌秘辛:燕山君为什么「不务正业」吃牛肉?
一碗奶油辣椒酱拌饭,为什么能让燕山君瞪大双眼、惊为天人?这道问题,或许就像是打开了通往500 年前朝鲜王朝的任意门。 Netflix 热门韩剧《暴君的厨师》在短短两周内便跃上台湾Top 10,除了润娥与李彩玟的精彩演技,更引人入胜的,是那些藏在剧情里,等待被解密的饮食文化密码。当现代米其林主厨的厨艺遇见古老的朝鲜,碰撞出的不只是味觉奇迹,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从「无辣不欢」到「餐餐吃辣」
剧中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燕山君品尝奶油辣椒酱拌饭后的震撼反应。这道看似平凡的韩式拌饭,在16世纪的朝鲜却是前所未见的「异域美味」。原因很简单:辣椒直到16世纪末才传入朝鲜半岛,而我们熟悉的韩式辣椒酱(고추장)更是后来的产物。
在辣椒传入之前,朝鲜料理主要依赖发酵酱料调味,如酱油、大酱等。当剧中燕山君疑惑地想着「不用酱油,那用了什么?」时,这正反映当时朝鲜饮食的真实样貌。辣椒的到来,不只颠覆了朝鲜人的味蕾,更像是一场味觉革命,深刻地重塑了整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基因。
餐桌上的「权力秀」,牛肉不是你想吃就能吃
剧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是燕山君对牛肉料理的创新尝试。在以农业立国的朝鲜,牛只是比黄金更珍贵的「国宝级」劳动力,食用牛肉长期被视为禁忌。然而,据史书记载,这位出了名的暴君却曾破天荒地下令,非农时期御膳可使用牛肉,甚至发展出「牛心炙」等精致的烹调方式。这道命令,简直是把餐桌上的规矩给彻底翻转了。
这种饮食规则的突破,彰显的不仅是君王的任性,更是阶级制度在餐桌上的具体呈现。当庶民还在享用「烤五花肉」这种平民美食时,宫廷早已将肉类料理提升到艺术品等级。食物,在朝鲜王朝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地位的「通行证」。燕山君甚至不惜引进胡椒等异国食材,透过占有这些稀缺资源,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的权力。
古代人也懂「舒肥」?
剧中第二集展现的「舒肥料理」技法,让许多观众以为是现代厨艺的「穿越植入」。但令人惊讶的是,考据史料后发现,朝鲜王朝确实存在类似的烹饪智慧。在古籍《进馔仪轨》中记载的「全雉炙」,就是将整只雉肉用韩纸包裹、润湿后以慢火长时间烘烤,这种「低温慢烤」的概念,与现代舒肥技术简直是异曲同工。
这道为王大妃寿宴而制的奢华料理,工艺精细到必须保持雉肉的完整姿态,简直像是一件艺术品。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朝鲜宫廷料理对「视觉美学」的重视,完全不亚于对味觉的追求。此外,剧中徐长今的角色,也提醒我们朝鲜王朝「医食同源」的深层文化逻辑。那时候的医生和厨师,往往在同一个系统下接受训练,因为食物被视为最重要的「治疗工具」。这种理念,体现在每一道宫廷料理中:它们不只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符合养生原则。
从御膳到庶民,这场文化传承从没停止过
尽管宫廷与庶民的饮食水准有如天壤之别,朝鲜王朝的饮食文化却在各个阶层,都有着对「精致化」的共同追求。即便是庶民最爱的烤五花肉,也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技巧。这种对「吃」的讲究,不分贵贱,成为了朝鲜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暴君的厨师》的成功,不只在于穿越情节的奇特有趣,更在于它透过食物这个最贴近生活的元素,为我们揭开了朝鲜王朝的文化面纱。当我们跟着剧中角色一起品味那些跨越时空的美食时,我们其实是在品味历史的滋味,感受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