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战争——把美元从吸血鬼,变成中国的挡箭牌!
作者:云石(微信ID:yunshi911)
国庆假期内热议的一件国际大事,就是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钢厂发出通知:暂停接收必和必拓所有美元计价铁矿石,包括已在途的船货。中方明确要求,恢复采购的唯一条件是接受“浮动价格+人民币结算”新模式。

这次出手让大家大呼痛快,同时也把“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拉回大众视野。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确实是非常不错的;被西方封锁制裁的伊朗、俄罗斯就不说了,巴西这类对华农业出口大户也纷纷跟进;海湾石油国那边,本来人民币结算本就在日拱一卒的稳步推进,结果以色列轰炸卡塔尔,往本就显露疲态的石油美元身上又来了一记重拳——这对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又是一个重大利好。
而现在,最顽固的澳洲铁矿石也只剩下必和必拓在负隅顽抗——而且很快就缴械投降,这么一捋,不知不觉的,人民币编织的这张大网,已经将全球资源进口的结算需求包揽过半。考虑到中国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国和资源进口国,如果有朝一日,工业出口+资源进口的人民币交易闭环形成,美元霸权不说轰然倒塌,但也差不多丢掉了半壁江山。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呢?
不是。且不说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形成闭环——甚至连中国大宗商品的交易闭环都远远没有形成。就算有朝一日,中国工业体系完成了占据全球垄断地位的壮举,也实现了所有资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强制人民币交易。人民币也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从一开始,人民币就没想过成为世界货币——或者说,没有想过成为美元那样的世界货币。
美元那样的世界货币,到底有哪些功能?
概括起来差不多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功能,可以用它买到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商品,可以进行市场交易。
第二,投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受认可的投资渠道,可以通过投资的形式实现保值增值。
第三,自由流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自由流动,流入流出——尤其是在发行国的流入流出不受限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元基本上实现了以上三种功能同时兼备。它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美股、美债也是全球公认的优质风险或避险投资标的,而且容量巨大;并且美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用,任何国家——哪怕是美国的敌人,也都将其作为主要外汇储备,并且在美国可以随意进出。
那人民币能做到这些吗?当然不能,不光现在不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能。之所以说不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和影响力确实还没有到位。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美元式的国际化,从一开始就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为什么中国不想要?看看美国现在的状况就知道了。如果我们要将人民币打造成第二个美元,那势必要对我国的经济战略做出根本性调整,具体来说,就是要效法美国,将工业立国转变为金融立国。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如果想要成为翻版美元,那我们也得让人民币具备强大的投资功能,允许其自由流动。
且不说我们现在没有美国当年的实力和影响力,无法提供这么强的信用背书;就算有,让人民币具备超强投资属性,那势必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脱实入虚。
这是避免不了的,虽然我们一直都都努力吸引外资,但这主要是针对产业资本,希望全球资金投资中国实体产业;至于金融,我们一直都是比较谨慎的,虽然也不能说不欢迎——比如现在就在逐渐放开一部分口子让它们进来,但在时机、规模方面都非常注意,讲究一个有条件、有限制。
为啥这样?因为金融是吧双刃剑,用的好当然可以助力实体经济,但用得不好,则会形成泡沫,造成反噬。
对我们来说,虽然我们已经是人类史上最强工业克苏鲁,但体量再大也是有极限的,而且普通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高精尖领域虽然确实需要资金,但这种需要也不是没边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过量资金涌入,我们的实业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锚定物,但人民币一旦成为翻版美元,又决定了它势必吸引全球资金蜂拥而入,最终的结果就是炒高人民币资产价格,制造金融泡沫,引发内部通胀。
这势必会大幅削弱中国工业体系的全球竞争力。一方面经济会因为金融泡沫而脱实入虚,大家的钱更愿意砸到金融而非实体;另一方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会带动社会整体薪酬过度上涨,削弱中国制造的价格竞争力。
此外,既然成为世界货币,那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势必也要整体维持强势,会向美元一样,出现长期性的高估。
而这同样会对中国工业体系造成灾难性影响。人民币高估,意味着商品出口价格会不合理的抬升。这要是短期现象可能还好说,如果是长期,那必将步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产业外流的后尘,最终下场就是跟现在的美国一样,沦为一个空壳的金融帝国。
这是中国想要的吗?当然不是。中国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权力是第一权力,所以它的发展目标就是搞钱,是资本的不断膨胀扩张,所以金融化对它来说是必然,也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么搞甭管经济是否脱实入虚,但资本确实发财了。
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力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国家性质决定了江山稳固,国家富强才是它的根本追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工业立国,构建一套强大的工业体系,并将其牢牢攥在自家手中。
一个要钱,一个要实体产业,中美的这种差异,决定了美国可以、也势必走向金融化,甚至为了金融化而牺牲其他;而中国,工业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金融的定位注定只能是配角,是为实体产业服务的工具。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为啥不追求让人民币成为翻版美元,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何与美国有根本不同了。这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更是国家性质决定的。
那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什么样的思路呢?在之前,站在外界角度可能还有些模糊,但现在已经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至少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仅仅是让它当一个贸易的等价物,也就是前述世界货币三大功能中的第一个,这就足够了。说得再形象点的话,中国定义的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成为翻版美元,而仅仅只是成为世界的消费券、购物卡。
什么是消费券、购物卡?就是你可以拿它购物,但不能储蓄、投资。甚至,这张购物卡,中国也不强求它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当然他们用更好),只要全世界在跟中国做贸易时用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我们既跳出了美元体系,不必再被他吃差价,更不用被它金融制裁卡脖子,也不用承担成为全方位世界货币后不可避免的经济过度金融化、产业外流的负面影响。
而且,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的这种搞法,虽然也是挖美元的墙角,但确实不是直接摧毁美帝金融霸权。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美国很难统一认识跟中国决裂,我们可以继续蹭美帝的全球经济秩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元就是高估的,人民币就是低估的,中国相比美国就永远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工业就会持续增长,美国的再工业化就注定成不了大气候。
这样一来,中国就最大限度的享受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好处,并最大限度的规避了其之坏处。
这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意。这里面的逻辑,其实跟上一节:中国为什么不愿意摧毁美国霸权?中,我们解析的政治上中国针对美国的战略思路一脉相承:既我们拥有随时掀翻美帝霸权的实力,却又不真的动手。满足这个条件后,凭借强大实力的威慑,再加上部分经济利益的捆绑,让美国陷入这种想跟中国翻脸,却又不敢、不能的拧巴状态;然后再将这套残破不堪的美帝霸权体系架到前台,为中华民族崛起复兴遮风挡雨,直到其剩余价值被彻底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