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瓦底大逃亡,竟跟稀土扯上了关系!
作者:风雨如歌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
2025年10月16日,缅甸国防军对缅泰边境克伦邦妙瓦底地区臭名昭著的“KK园区”发起突袭行动,现场查获30余套“星链”接收器及配件等大批作案工具。
据缅甸官方喉舌《缅甸日报》报道,此次行动,共搜查了园区内100余栋建筑,拘留涉电诈人员2198人。
眼见军方攻势猛烈,园区守卫民兵打开大门,放任部分人员离开,上千人趁机涌向莫伊河(缅甸和泰国的界河),逃入泰国境内。
泰国政府统计,截至10月27日,已有超1200名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入境。
突袭行动后,缅甸军方又在10月24日至25日,对KK园区发起爆破行动,动用炸药与无人机摧毁了部分建筑,爆炸声在泰国境内都清晰可闻。
问题来了,向来对电诈打击不上心的缅甸军政府,怎么突然展现强硬姿态?

一
在《从演员被骗妙瓦底,谈缅甸如何治国失败》一文中,我们曾提及,KK园区所在的妙瓦底地区,长期由克伦族军阀苏奇督、苏丁温和苏茂三人掌控。
三人划分了明确的势力范围:苏奇督掌控妙瓦底北部,苏茂占据中部,苏丁温则管辖南部,此次突袭的KK园区,正位于南部区域。
三人结成了联盟,苏奇督为联盟“共主”,麾下合计拥兵6000余人,缅甸政府军在当地存在感不强,常年仅派驻200人左右的驻军,作为象征性存在。
早年间,缅甸军方曾试图削弱三人。
2010年,在军方施压下,三人名义上接受政府招安,其私兵被改编为“克伦边防军”。
2021年1月,军方进一步施压,迫使三人带领90名骨干辞去“克伦边防军”的所有职务。军方,看到了掌控妙瓦底的可能性。
但局势很快生变,一个月后的2021年2月,缅甸内战正式爆发,军政府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妙瓦底,只能默许三人重新执掌“克伦边防军”。
三人招兵买马,丰满羽翼,巩固对妙瓦底的掌控。
到2024年1月,三人更是宣布,脱离政府军序列,不再使用“克伦边防军”这一番号,改称“克伦国民军”,等于自立门户。
缅甸军政府被激怒了,谴责三人的行为“破坏地区稳定,可能导致局势升级”。
妙瓦底有丰厚的油水,即便抛开电诈这种非法收益,光每年与泰国的边贸量,就有十多亿美元,这对财政状况不佳的军政府而言,无疑极具诱惑力。
持续数年的缅甸内战,导致军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缅甸财政部预计,2025年,该国财政赤字可能达到35亿美元,赤字率达GDP的4.7%。这样的背景下,妙瓦底这块蛋糕,军政府不会轻易放弃。
只不过,谴责归谴责,军政府没有能力收拾妙瓦底。
从2023年末到2024年末,政府军不断丧师失地,甚至丢失了城区人口达20万的腊戌(地区总人口80万)。
数十年来,政府军从未丢失过20万级别人口的城市,这是头一回。
政府军的实际控制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0%。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3月28日,曼德勒市周边发生了7.9级大地震,仅曼德勒市,便有上万名死伤者,大约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损失极为惨重。
曼德勒是缅军在北部的最大支点,大量运往北部的物资会在此存放或中转。
地震后,许多道路中断、不少桥梁倒塌,缅军想往北部运送物资,将严重受阻。时间一长,驻守北部的缅军,后勤很可能出问题。
前方败退,后方地震,风雨飘摇的缅甸军政府,连自保都成问题,自然更管不了妙瓦底。
按照这种趋势,用不了多久,妙瓦底就会成为苏奇督等三人的“独立王国”。只是万万没想到,不到半年时间,缅甸军政府神奇地缓了过来。
二
2025年5月后,缅甸政府军开始反击,收复了不少失地,实控面积恢复到全国国土的一半左右。
最具战略价值的成果,当属收回了腊戌、德贝金、瑙丘、皎梅、迪波五座规模较大的城市。
除了腊戌是以和平归还的方式收回,剩下的德贝金、瑙丘、皎梅、迪波四城,都是缅军真刀真枪夺回来的。
这一局面,导致反军政府阵营的部分人员,出现了抑郁。
为此,曼德勒省的PDF(人民保卫军,缅甸反政府阵营的部队)特意举办了心理健康培训班,给大家疏导心态。

缅军收复的五座城市
局势会在短短数月内大反转,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态度的转变。
缅甸内战有两方,一方是军政府,另一方是民族团结政府(简称:NUG)。
民族团结政府的主体,包括民盟(昂山素季所在的政党)、克钦族、若开族等,NUG组建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人民防卫军(PDF)。
支持缅甸民族团结政府,是民主党的政策,而特朗普不感兴趣,特朗普上台后,先是取消了对PDF每年1.5亿美元的直接援助。
不久后,“国际开发署”被裁撤,导致许多对缅甸反对派的援助项目,也没了下文。
这对缅甸反对派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缅甸军政府掌控着各大城市,财源相对充足;而NUG的控制区,不仅缺乏大城市支撑,自身财源薄弱,内部还是“大杂烩”状态。
许多地方武装虽然和NUG立场一致,但也不会将收入上缴NUG中央,导致NUG中央财政收入匮乏,所以来自美国的援助,是其重要支撑。
特朗普切断援助后,PDF军人的薪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政府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在此期间持续升温。
2025年7月初,特朗普就对缅甸加征40%关税一事,致信敏昂莱。这一行为,让敏昂莱格外兴奋。
都被加关税了,为啥还兴奋?
因为在拜登执政时期,美国对缅甸军政府的政策核心是“不接触”,也就是不对话、不通信,拒绝任何沟通,以表示对军政府合法性的不予承认。
而特朗普主动致信,打破了拜登时期的隔绝状态,信中还使用了“阁下”这个词,在外交领域中,这一词汇,通常用于称呼他国领导人。
所以,特朗普的信件,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对敏昂莱政权合法性的事实认可”。敏昂莱不兴奋才怪。
他随即回信,信中除了对特朗普大加称赞、请求降低关税外,还特意表态,认同拜登在2020年大选中作弊。
这话,特朗普大概率爱听。
7月24日,美国财政部宣布,解除对缅甸军政府4名核心成员和3家关联企业的制裁。
8月初,缅甸军政府更被曝出,和DCI集团签订了一份每年300万美元的合同。这个DCI集团不是一般的企业,是共和党的御用游说企业。
早在2002年,DCI集团就和缅甸军政府,签订过一份合同,试图改善两国关系。但小布什政府无意改善两国关系,反而在不久后,加强了对缅甸的制裁。
DCI集团知道,风向对自己不利,于是终止了合同。
现在,双方再次签约,而敢签约本身就说明DCI集团嗅到了华盛顿政治风向的变更,如果总统没有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DCI集团是不会乱来的。
历届美国政府,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对缅甸军政府都没有好脸色。
而特朗普,是第一个违背这项传统的总统。
如此大的转变背后,是稀土。
缅甸是世界第三大稀土生产国,长期大量出口稀土,以中国为例,2024年,中国从缅甸进口了约4.4万吨稀土。缅甸的稀土能出口到中国,自然也能出口到美国。
7月28日,《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内部,有人向特朗普提议,大幅改变美国长期以来对缅甸的政策,以换取缅甸的稀土资源。
报道还提到,万斯的办公室,就这项提议召开了一次会议进行讨论。虽然特朗普和万斯没有公开表态,但从后面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他们的态度的确发生了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在缅甸战场上,就是政府军稳住阵脚,收复多座城市。而NUG接连败退,压力山大。这样一来,军政府便可腾出手来,对妙瓦底采取行动。
只不过,这场突袭,看似让KK园区元气大伤,却未必能终结妙瓦底的电诈产业。
电诈背后的暴利,本就是一块大蛋糕,对财政赤字高企的缅甸军政府、对靠灰色产业谋生的地方势力,都具有十足的诱惑力。
而且,军政府即便收复部分失地,也只算稳定了局势,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这时候再起冲突,把握不大。苏奇督三人实力并不弱,且盘踞妙瓦底多年,根基深厚。
何况,军政府是否愿意和苏奇督拼命,还不一定。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迹象,突袭行动发起已半个月,却没有传出政府军和苏奇督下属部队交战的消息。
显然,双方依然存在“默契”,不打算撕破脸。
从人员规模,就可以看出来。
突袭行动后半个月,千人逃入泰国,拘留2198人,而今年以来,离开园区的总人数不过一万出头。谁都知道,当地电诈园区的实际容纳人数,远不止这么点。
只要电诈的利益链条没断,地方军阀未被削弱,即便KK园区部分建筑被毁,相关产业也可能换个马甲,在妙瓦底其他区域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