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动了美国走向衰落?
作者:猫哥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多年以后,当中国屹立世界之巅,回望历史的长河,美国的历史学家们一定会在泛黄的故纸堆里苦苦寻觅一个答案:
究竟是谁,将手握一把好牌的超级大国,一步步推向了衰落的轨道?
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下的中国网友,恐怕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将票投给那个“不搞事情不舒服斯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但是呢?实事求是地说,这还真冤枉人家特朗普了。
特朗普虽然言行乖张,但要论导致美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还真轮不上他。
那排在第一的到底是谁呢?
恐怕很多人都有点意外:是那个看起来彬彬有礼而且充满魅力的男人——
奥巴马。
1掘坟
2008年11月,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
当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美国不是歧视黑人吗?怎么会选出一个黑人总统呢?
其实吧,这和当时美国的处境有很大关系。
那时候,小布什已经执政8年,但反恐战争,已经打了5年。
战争花了上万亿美元,美国伤亡数千人,国内民生艰难。
偏偏这个时候,金融危机又爆发了,中产大量破产,怨声载道。
所以无论是民众还是政界,都渴望着一场大变革。
奥巴马,就是喊出变革的那个人。
这个口号,恰恰切中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奥巴马最终以365票对173票的巨大优势,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
胜选当晚,奥巴马在芝加哥激情澎湃地高呼:今夜,美国终于迎来了变革时代!

然后,奥巴马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一,教育改革。
说起来,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美国教育还是挺卷的。
在2002年,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简称NCLB)。
出台这个法案是有背景的。
当时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等核心科目上的表现不佳,并且国内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间的教育鸿沟日益明显。
所以小布什出台这个法案,就是为了确保所有学生,不论种族、经济背景或地理位置,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NCLB法案要求设立统一的学术标准,并强化问责机制,以提升学生学业表现为核心。
这样一来,教师们就麻了。
他们不仅要上课,还要面临年度业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结果的数据统计制度以及学校的公开报告制度。
如果自己的学生不合格的太多,就要挨训、扣钱,甚至裁员。
你要是教师,能对这个法案有好印象吗?肯定是没有的。
所以教师群体就开始疯狂支持民主党,想让民主党上台废掉这个法案。
当然,教师们的理由不能明摆着说自己想偷懒,而是找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教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啊,比如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啊,比如只强调数学、英语和科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其他学科啊,等等。
反正就是NCLB一无是处,就是毒瘤。
当教师们用选票把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选上台之后,奥巴马马上就投桃报李地出台了《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简称ESSA)。
教师们开心了:总算可以不那么累了!
这个ESSA最大变化有两点:
第一,赋予了州和地方更多自主权,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使得各州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教育政策。
第二,改革了考试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并引入了多元化评估标准。
这个法案看起来挺合理,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善政”,也赢得了无数教师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掌声。
但其实,这就是美国教育崩塌的开始。
为啥?因为自己制定教育政策的话,就可以轻松夹带私货,全面导向“快乐教育”、“宽松教育”的政策体系。
考试制度改革后,教师彻底放飞自我,孩子考不及格又怎么样?
我可以说他创造力和想象力满分嘛!你不能只用成绩来判断孩子嘛!
更严重的是,这个法案彻底毁掉了美国学校的生态。
为啥?因为不是所有教师都赞同这个新法案的,也有不少教师是想好好教学生的。
但是呢?但他们看到那些不好好教课的教师再怎么躺平也拿工资,而自己辛辛苦苦上课拿的和他们一样,那还有啥工作动力?
最后,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想教好学生的老师全部都走了,只剩一帮天天给学生放电影看、带学生吸毒,性侵学生的垃圾教师,美国学校生态彻底崩坏。
其二,政治正确改革。
如果说“快乐教育”是掘了美国教育的根,那么奥巴马时代登峰造极的“政治正确”,就是分裂美国社会的“特洛伊木马”。
咱们都知道,西方国家有一种平等博爱的“白左思潮”,这种思潮其实很早就有了,马丁路德金就是靠着这种思潮才最终帮黑人争取到了很多权利。
但是呢?这种思潮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地去争取,而从来没有“自上而下”地推动过。
到了奥巴马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奥巴马把自己的上台,包装成了美国“多元化”、“平等”、“包容”的结果。
他给白左圣母群体戴了很高的一顶高帽,然后就开始偷梁换柱地把美国传统主流价值观中的“机会平等”,替换为了“结果平等”。
这俩价值观有啥不一样呢?
简单来说,“机会平等”追求的是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在同一套规则下公平竞争。
“结果平等”则要求在任何领域——从大学录取、公司招聘到奥斯卡奖项分布——不同族群、性别必须获得与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份额。
如果结果不匹配,那唯一的解释就是“系统性歧视”的存在。
这套逻辑一旦固化成社会规则,就打开了一个无法关闭的潘多拉魔盒。
比如,一些群体开始仗着自己特殊身份,寻求基于身份新特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学录取中的“种族配额”制度。
在过去,谁的成绩好,谁上大学。
但搞了身份政治之后呢?
黑人学生就可以说,你们不录取我录取白人,你们就是种族歧视!这是可耻的!
然后就会有一帮平权分子跑来闹,把校长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被网暴,被指责。
就连上级也找你谈话说你怎么回事?你的事情闹这么大,我可没法给你拨款了!
这样搞了之后,还有哪个学校敢不招黑人?
但问题在于,学校的名额是有限的啊,不符合条件的黑人多进去了一个,那符合条件的白人不就少进去一个么?
这种逆向歧视,在“结果平等”和“多元化”的大旗下,被合理化、制度化了。
它非但没有促进和谐,反而在所有族群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弱势群体认为补偿永远不够,主流群体则感到自己成了被惩罚的“新受害者”。
在奥巴马的纵容和其支持者的推动下,这种风气从大学校园、好莱坞、硅谷科技公司,逐渐蔓延至全社会。
任何拒绝给少数族裔、女性、LGBT、移民特殊优待的人,就会马上被标记为“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恐同者”、“排外分子”。
这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一种旨在从社会层面彻底消灭对方的道德审判。
被审判者面临工作职位丢失、学术生涯中断、社会性死亡的代价。
所以,美国全国的咄咄怪事开始轮番上演。
——大学教授因在课堂上引用了某个可能“冒犯同性恋”的文学作品而被学生联名投诉解雇;
——公司员工因在内部论坛发表了吐槽黑人的言论而被立即开除;
——经典电影因不符合“包容多元”而被下架警告;
——就连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也因为反跨性别者,而被疯狂网暴;
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道德恐怖统治”。
人们不再敢畅所欲言,公共讨论的空间急剧萎缩,全社会被迫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政治审查。
每个人都必须争先恐后地表演自己的“进步”与“正确”,以证明自己不属于那个需要被“取消”的落后阵营。
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美人鱼变成黑人鱼,就是这种“表现进步”的结果。
2利益
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要问了,奥巴马为何要推行这些自毁长城的政策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利益。
首先,就是为了选票。
前文提到了,教师群体是奥巴马的支持者。
那么,他们和奥巴马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
教师工会,具体来说,就是全美教育协会(NEA)和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这两大教师工会。
这俩教师工会拥有数百万会员,能提供庞大的基层动员能力、源源不断的政治献金,以及能左右中间派选民的关键选票。
奥巴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政治机会。
他明白,只要他能“拨乱反正”,废除小布什的教育政策,他就能换来这个强大利益集团的死心塌地。
但问题在于,这俩教师工会的核心诉求,并非提升教育质量,而是最大化其组织利益:
提高教师薪酬与福利、降低工作量、扩大教师编制,以及最关键的——建立坚不可摧的“教师铁饭碗”。
任何试图引入竞争、推行绩效考评、提高学术标准的教育改革,都被工会视为对其核心利益的致命威胁。
奥巴马拿了钱,拿了选票,就按教师工会的要求,在ESSA中加入了很多保障教师权益的条款。
比如,如果学校对教师不满意,要辞退,那教师工会就出面跟学校打官司。
因为有ESSA这些条款在,这些官司一打一个准。
然后教师工会就可以以这个案子来吹嘘自己的优越性,吸引更多教师把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他们当会费。
这样一来,就导致美国学校的教师解雇成本高达20-50万美元。
所以很多学校不到忍无可忍的程度,不会解雇教师。
但问题在于,教师得知自己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被解雇,那还有啥工作动力?咋可能还认真教课嘛!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奥巴马就是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未来,兑换了教师工会手里沉甸甸的选票和政治现金。
这种交易的短视与危害,在于它彻底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支撑科技创新的下一代,而是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以纳税人的钱供养的就业福利项目。
教育的“产出”——学生的真实学力,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本身能够维持多少就业、发放多少薪水、稳定多少选票。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的CEO,为了讨好公司里的工会,主动废弃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允许生产线粗制滥造,只要工人们开心、支持他继续当CEO就行。
至于这家公司的产品未来在市场上是否还有竞争力,他并不关心,因为那时他早已拿着丰厚的期权和名誉主席的头衔功成身退了。
其次,操弄身份政治。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的当选,本身就是身份政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胜利。
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身份标签在选举政治中的爆炸性能量,而他的核心战略顾问、被媒体称为“奥巴马大脑”的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正是玩转此道的高手。
他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与其费力弥合一个庞大而分歧的‘美国整体’,不如精心培育并牢牢控制几个关键的‘身份部落’。”
简单来说就是,淡化美国移民熔炉这个特性,反而极力强调并固化每个人的“独特身份”。
你首先不是一个美国人,而是一个“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LGBTQ+美国人”。
在这种身份政治之下,久为民主党打造了一个铁打的基本盘。



当中国凭借扎实的基础教育、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稳步崛起时,美国却在自己制造的内耗与虚耗中不断空转。
所以,奥巴马那优雅的笑容背后,藏着的是一柄刺向美利坚未来的软刀子。
希望这种软刀子,越多越好。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