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储蓄,是指居民选择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来预防不确定性因素
收入决定理论。收入决定理论由凯恩斯提出,其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社会总需求保持在均衡状态即为有效需求。有关消费的问题,他认为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较多,其中收入水平起着决定性因素。

当居民收入增加,其消费也随之增加,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消费的增加。当居民的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大部分支出用于维持基本生活,而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只占收入的一部分。
收入水平会对消费动机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差异,低收入群体有着更强的降低消费支出和预防性储蓄动机,高收入群体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随着收入的增加将会有所降低。此外,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比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更高。
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储蓄是一种增加储蓄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在未来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条件下,居民选择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来预防不确定性因素。

有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未来收入、就业、住房支出、子女教育支出等方面,当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时,其消费动机或行为会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越大,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也越强。
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衡量,有储蓄的缓冲存货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进行储蓄的根本目的在于避免未预期的收入不确定性对其消费的影响,故进行储蓄用以缓冲收入不确定性对未来消费水平的冲击。
随着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的深入,又有将习惯置于预防性储蓄研究的框架中,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存在,他们可能会为提高未来的效用水平而减少当期消费。此外,影响居民储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流动性约束,它对预防性储蓄动机有着增强作用。

不同收入阶层的预防性动机强度不同。一般认为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有着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相对更高,当居民收入逐渐提高,流动性约束可能有所降低,并且他们储蓄的动机是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这两个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动机相对更低。
储蓄行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处于波动时,储蓄水平有所提高,而家庭消费倾向于降低;收入水平较低时也更加倾向于进行储蓄而降低消费。因此居民家庭的财富水平能够对消费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金融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机制分析
金融包容缓解信贷约束促进消费。金融包容在狭义上指的是为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在支付得起的条件下,及时、充分地接触和获得金融服务,广义上则指的是在合理的成本下金融服务的可接触性,其对象不再只是弱势群体,而是扩展至每一个人。金融包容能够缓解和减少贫困地区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现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

金融包容相比传统的金融模式具有更广泛的服务范围,能够使更广泛的群体获得金融服务。在实践当中,普惠金融传达着金融包容的内涵,它的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更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
在服务方式方面,它能够提供包括贷款、储蓄、抵押、转账、汇款在内的多项金融服务;在服务范围方面,它能够为不同地区,尤其是较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在服务对象方面,它能够为不同层面的对象提供金融服务,例如贫困地区居民、低收入居民、中小微企业等;
其参与主体包括了正规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的金融组织等,居民可以选择不同的组织以获得金融服务。通过贷款等途径,居民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金融服务,以缓解其面临的信贷约束,进而增加提升家庭消费的可能性。因此普惠金融也是我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一种模式。

此外,数字金融也是体现金融包容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下的金融服务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等金融服务。
一方面数字金融对实体金融网点的依赖有所降低,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科技平台,例如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能够为更广泛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对于这些平台而言可以利用长尾效应获得更广泛的客户和利益,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可以拥有更低的金融服务门槛。
通过数字金融,居民可以获得更加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而促进其家庭消费。
金融包容降低收入差距促进消费。金融包容也可以通过降低收入差距来促进消费。金融包容对收入差距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服务的成本起作用,而金融服务成本又受金融机构的评估条件与价格影响。

位于贫困地区的居民收入不稳定,也缺乏能够作为抵押的财产,因此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下,这类居民也只能被阻拦在金融机构的高门槛之外,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用以消费,同样的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下,实力不足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成本也较高,因此也难以获得贷款用以支持其发展,同时考虑到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更加明显。
金融包容能够通过降低收入差距以促进消费。一方面金融包容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低的金融服务成本,使其具有获得信贷的机会,从而具有增加消费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金融包容性的提高,也能够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使其获得更多融资机会以取得企业发展资金,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进而间接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降低居民收入差距,为消费的增加提供基础。因此金融包容可以通过经济增长作为间接途径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在金融包容降低收入差距方面的策略,考虑到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和金融发展差距,差异化发展战略是金融包容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问题,可以在农村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金融能够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因此可以从数字化的金融包容性着手,加快建立征信体系,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贫困地区居民获得数字金融服务提供基础。
金融包容提升居民社会保障促进消费。当今时代,金融包容以其金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异军突起,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过金融包容与社会保障相关环节和领域的交互和融合,为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赋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更加重视民生领域,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在全民享有基本保障基础上,提高保障水平,降低居民预期支出压力,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提升居民当期消费动力,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对于金融包容与家庭消费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金融约束会显著抑制家庭的消费,因为普遍认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分配资源,让那些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利用金融市场实现消费的跨期平滑,进而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而金融发展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提高居民消费率,且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对家庭消费率提升的效果越明显。
黄倩和尹志超采用微观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探究,最终发现正规信贷约束会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金融包容的一个体现就是能够缓解居民从正规金融结构的信贷约束。故理论上认为借贷约束的缓解也会释放居民部分的消费需求。

樊纲和王小鲁的研究表明以银行卡普及率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李涛等认为扩大金融体系的覆盖范围,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居民和企业合理地享有其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金融排斥。
DupasandRobinson以及KarlanandZinman的研究也表明,当低收入者在金融机构设立账户,并且使用频率较高时,通常会伴随较高的消费和收入。
结语
还有学者基于支付便利性,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于家庭消费的影响,易行健和周利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数据,最终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便捷支付等来促进居民消费,且对农村地区、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