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是什么?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什么?
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中国传统金融组织来说,分散的经济主体增加了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提高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小微企业、农村居民的小额高频金融需求与大中型企业、城市居民的高频大额金融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金融业务表现出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特征。在缺乏正规的银行信用记录、规范的财务数据、合格的抵押资产、政府担保的情况下,依靠传统信贷技术很难对用户的信用水平作出准确判断。
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成本要远远高于向大中型企业及城市居民。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农村居民方面,存在获客难、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高等问题。
数字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机构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有助于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等传统金融弱势群体,改善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是日益复杂甚至是风险极高的金融产品也提高了普通金融消费者学习和掌握金融工具的参与成本。
另外,数字金融也加速了金融脱媒,对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发起了挑战。如何科学分析评价当前数字金融引起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变革,金融中介理论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借鉴。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尽管金融的作用很早就被人们意识到,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中后期才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进入金融研究的视野,但是对金融体系的关注依然不够。二战以后,随着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庸国纷纷走向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发展经济学随之兴起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西方经济学者为促进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落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开辟了以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为特征的金融发展理论。
GurleyandShaw连续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金融中介机构与投资-储蓄过程》两篇重要文献,分析了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开启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其后金融发展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金融功能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

金融结构理论。Goldsmith研究了35个国家长达百年的金融发展历史,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奠定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
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他把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三个方面,并发现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趋势,除了战争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少有国家偏离这条道路。
并指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和演进,金融发展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提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及研究方向。
金融结构理论从研究方法到基本结构对后续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oldsmith认为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其中金融工具包括对其他单位的债权债务凭证及所有权凭证,金融机构则是专门经营金融工具的企业。为了进行定量研究,Goldsmith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经济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值,金融工具中资产和负债的分布结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单位中的金融资产分布特征,经济部门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要性。
其中,最为经典的指标是金融相关率,它是全部金融资产与全部实物资产的比值,能够衡量金融发展程度,其变化反映了金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总量上的变化关系。比较各国金融相关率及经济发展特征可以发现,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率越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相关率会逐步提高并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尺度。
Goldsmith特别强调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金融活动导致了经济活动中的储蓄和投资主体分离,而完善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明显促进了这一过程,进而有助于加速资本形成并提高整体资金的投资收益,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上层建筑为资金转移提供了便利,高效、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会保证资金首先投向风险小、收益高、回收期短的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进而提高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经济运行效率,加速经济增长。Goldsmith确立了研究金融结构与金融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后续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深化理论。GurleyandShaw提出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但是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发达国家。Mckinnon和Shaw将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欠发达国家,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存在着普遍的金融抑制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二元化问题严重,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政府对金融利率及汇率进行严格管制。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使得资金价格扭曲,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造成信贷资源供不应求,从而产生信贷配给。
由于信贷资金的投向往往受到政府偏好的影响,导致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损害,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消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Mckinnon和Shaw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能起到促进作用,也能起到阻碍作用,关键在于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
现实中很多发展国家选择实施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政府强制干预金融活动、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执行信贷配额、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这些原因导致金融体系发育不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长期停滞。

金融深化的核心在于减轻政府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程度,让市场决定资本的价值,即实现利率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如果利率实现自由化,作为资本价格的利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资本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资本在市场机制的调配下能更好地被分配,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麦金农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用以说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与产出资本比及储蓄倾向具有正相关关系,麦金农认为储蓄倾向是经济发展程度及金融深化的函数。
一方面消除金融管制会提高储蓄率,增加实际产出,另一方面,实际产出的增加会提高储蓄率,形成经济增长与储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Mckinnon和Shaw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之后,一些经济学者继续拓展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在吸收现代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丰富Mckinnon和Shaw的理论,并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扩充和实证研究,扩大了理论的分析视野和政策适用范。

Kapur研究了封闭经济体中的金融深化,摒弃了实际货币与实际资本的互补性假说,通过研究金融机构向生产性企业提供流动性资金的过程来说明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Kapur还将封闭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认为大幅的汇率贬值政策将导致过度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入。
Galbis基于技术条件的两部门模型从投资质量的视角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认为在利率上升使得技术落后的部门存在内部融资现象,而技术先进的部门可以则可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
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为两部门间的资金转移提供便利,由于两部门之间的投资收益率存在差异,金融部门通过引导金融资源的跨部门转移促进了实体部门的经济增长。Fry建立动态金融发展模型研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Fry指出低利率引起的信贷资金过度需求将导致金融资源的非价格配给并进而产生经济扭曲,提高利率将会挤出低效率投资者,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Mathieson考察了金融深化对投资数量的影响,认为利率上升将有助于消除信贷配给,适度的资本流入也有利于降低信贷配给,从而扩大投资数量。

HoriokaandKindleberger提出金融阻滞论,论证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HoriokaandKindleberger认为发展中国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较低的货币化程度和低效率的金融机构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因此,金融发展阻碍了经济发展。
Molho提出了消费与投资的三阶段生命周期模型,TakaoFukuchi构建了由私营部门和公营部门组成的二元金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金融深化理论一经提出便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很多急于摆脱贫困陷阱的国家纷纷推行以自由化为导向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
但是在经历改革初期短暂的成功之后,这些推行自由化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多相继发生金融危机,遭遇了通货膨胀和金融不稳定的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针对金融深化理论与现实经济表现之间的矛盾,Mckinnon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著名的金融自由化最佳顺序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认为政府对金融的干预扭曲了资金价格,不利于资源配置,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但是这论断并没有得到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支持。二战后以后东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根据金融抑制理论,这些国家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经济不应该得到快速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那些推进自由化的国家,经济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Hellmann,MurdockandStiglitz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引入金融分析进而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一种新思路,也被称为“金融约束论”。
他们认为,虽然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发展,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而言,在金融自由化初始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进自由化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他们从不完全市场的视角重新审视政府干预与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政府在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合理的金融约束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经阶段。
结语
金融约束的本质是通过政府干预为金融部门和民间部门创造租金,从而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金融约束论为金融深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较好地总结了后进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被称为是金融深化的第三条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