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绿色农业的融资模式,与传统农业的融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农户并非传统小农,绿色农业较之传统农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农户参与绿色农业的融资模式与传统农业中的融资模式也有本质区别,因此,进行农户参与绿色农业融资行为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农户。所研究的农户是“现代农户",所谓现代农户,是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经营方式,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充分分析风险与收益后选择生产经营行为的农业生产者。其基本特征为:
(1)经营规模适度。相对于传统的小农经营而言,现代农户倾向于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及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进行集中,且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在素质上也较高,知晓农业技术的一般原理。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而在实践中,现代农户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则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小规模内涵式集约经营方式。
它是指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的方式,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并投入较多的劳动积累,在这基础上扩大农业整体产业的经营规模。第二种是外延式集约经营方式。事实上,这种类型的农户,可以称为企业式农业大户。
(2)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的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则是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对于我国现代农户专业化生产而言,其产品主要表现为这些特点,即专业生产的优势较为明显、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在经济效益上较高。
农产品的生产,一般与农户所在地区农产品专业生产相同,是所在区域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小农生产经营相比,还存在的不同还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社会化,不再局限于小农封闭的及自我循环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化生产紧密联系,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到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中的各项服务,再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及销售等环节,都与专门的机构组织保持联系。
(3)交易的市场化。对于现代农户经济行为而言,其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为交易的市场化。交易市场化,这是农户的经济活动由原始的自己自足方式,转向市场交易的方式。
一方面,是农产品及生产资料所存在的市场交易需要;另一方面,现代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且以市场需求作为依据,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及时对生产决策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农户行为。农民这个身份获得产生,始于人类早期阶段。
在该阶段,人类群体性劳动开始进行分离,有的专门从事种植业行业,以便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进入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之后,人类经过不断进行实践,且在这过程中发现并非只有依靠狩猎才能维持生计,事实上,通过种植粟米这种方式也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并能使得生活更为安定。
而依托于种植业,使得社会获得一次重大发展,相应的文明化程度也获得推进,使得人类首个文明即农业文明获得出现。人类在学会进行农业生产之后,定居在一个地方的时间较长,不需要经常进行移动,使得人类的社会化进程获得完成。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农业的出现及发展,使得人类实现了社会化,而在该时期的社会中,其在构成成员上以农民为主。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以该组织形式进行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方面的需要,是相互之间进行依赖的一种结果。
在人类群体之中,当进化论这个理论获得充分体现时,则意味着人类在生物界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类型的物种所不能比的,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生物界中扮演主导性地位角色,之后,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体力劳动的替代者。
而在这过程中,部分人不再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因此使得劳动类型逐渐细化,与之相应的产品类型也获得分化,为就为人类进行产品交换提供可能,并产生相应的经济行为。
在出现分工之后,农民进行生产的目的也获得分化,使得生存必然逐渐向生活需要进行转变。从表面上来说,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转变,事实上,这也是经济行为获得产生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则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人,基于外部环境方面的限制原因成为农民。
农民在从事农业劳动时,其所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生存消费需要的这部分之外,其他行为则均具有经济性质的属性特点。
历史在不断发展,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等也在不断更新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农业作为国家根本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基于此,对农民经济行为所进行的解释,实际上也就是对国家发展方面所进行的解释。

在对农民经济行为所具有的特点及逻辑方法进行探究时,我们尝试从农民自身的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该角度也是文化影响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只有立足于这个角度,去探究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农民经济行为及其相关问题,才能更揭示其真实性,对农民的发展才能起到推进的作用。
综合以上所述得知,所谓的农民经济行为,指的是农民在土地上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基于获利欲望的驱使下,如为了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等而进行的一种选择性活动。
农户的融资行为。融资最传统的意义是“筹集资金”,等同于筹资,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前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釆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釆取的货币手段。
国内观点有两种:它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即资金融通和储蓄的投资转化。农户融资是农户借助一定渠道,采取一定方式,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过程。
农业本身就具有风险性大、投资周期长、收益率不稳定等特征,绿色农业上述特征更加突出,需要更多的发展资金与先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绿色农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仅仅依靠绿色农业本身几乎难以发展与循环。

绿色农业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不仅仅要进行原材料、劳务、相关设施的建设与投资,也要积极的寻找与更新生产技术,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健全的物流与销售服务体系,直接导致绿色农业需求大量的资金。
绿色农业投入资金收益时间长,由于时间因素很可能产生以下两个重要的后果:(1)时间拖得越久,对应的市场风险越大,并且风险成本也在逐渐增加;(2)资金流转次数直线下降,时间成本直线上升。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农业都要求较好的回报率,但是由于收益的不稳定性,形成了难以解决的冲突,导致“高投入、高回报”体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特殊情况下实现不了。
并且绿色农产品在物流方面的要求也高于传统农产品,绿色农业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环节的资金投入往往要高于传统农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绿色农业融资需求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为强烈。
从经济学的立场分析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实际上就是借助政策与各种体制,有效的解决市场价格制度下,绿色投资的外部性与污染投资的外部性不能被内生化的难题。

绿色金融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衍生物,属于最新的金融工具,指的是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视为基础政策与价值体系,实施融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与生态效益值。
将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回报、风险等级与成本等视为银行发展的重要依据,将其贯彻到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打造资源节约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友好性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最近几年国界也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且在“十一五”期间正式实施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以及绿色保险等金融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具有良好的效果。比如:绿色信贷。

自从2007年开始,国家环保部门、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制定并且落实《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与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推进绿色信贷制度,规定所有的金融机构要朝着该方向发展。
所有的金融机构也积极主动的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全国范围内绿色信贷规模稳定上升。银监会最新数据表明,在2014年年底时,全国21家银行用于生态保护与服务贷款的余额为4.16亿元,在所有贷款中占比达到6.43%。
结语
由于有这两方面政策因素存在,绿色农业比传统农业更具有融资优势,这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之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