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销售量,随着离开最高地价区位距离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城市大型零售商业建筑生态位结构特征,1)动态开放。城市商业空间生态位超体积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给城市建筑与环境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它的动态性,系统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它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并以循环流动为手段。

生态位对事物性质、规律的研究不是封闭和静态的,生态位的动态性还有一个更有意义的内涵,即生态位系统表达了主体与环境是共同进化发展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保持现有的性质,而是与环境一同向更高一级层次发展,表明了建筑生态化发展是一种建筑与环境共同进化发展的行为。
生态位的结构开放性特征是在其个体和群体的生成与进化过程中,强调构成因子的输入输出。即根据系统的需要可以有意识地把本来不受控制的因子置于决策监控系统的控制之下,通过其完整的构成因子间作用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构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网络系统。
2)整体性。系统整体如果失去关键性要素,也难以成为完整的形态而发挥作用。生态位结构系统同样具备这样的整体性,并且在“资源一环境一能力一时间一空间”五个维度上体现出来。
将人工的建筑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以生态学方法进行考察,城市商业建筑及其运行过程是按照一定客观规律进行组织、管理的,这种规律的核心是能量与物质的流动。因而有必要将商业建筑理解为商业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管理的形式化和物质能量流动的一种整体的组织方式。

如同生物体一样,维持建筑系统运作需要一定量的输入,同时会产生相应的输出,而输入和输出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在整体的生态系统范围内,既在地球生物圈中,建筑是能量和物质材料流动的一个环节,商业建筑生态位结构系统反映了这样一个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总之,以系统思维范式建立的商业建筑生态位结构系统为我们认识商业建筑建筑的生态本质内涵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城市零售商业建筑生态位扩展概念。城市零售商业建筑的空间群落、空间种群、空间个体等生态元,由于其内在功能不同导致在城市商业空间所处的地位不同,形成了城市商业空间网络与级配,进而产生位势差异,体现了等级对商业资源分布的作用力。
由于中心地及相关理论在网络和等级差别上的特性,在商业地理中成功地揭示了生态位位势论规律。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建立在中心性与集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性指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某一焦点,在该范围内各点到达焦点的时间和距离最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点便成为了抽象的中心地,进而形成了中心地系统,反映出社会试图以最经济节能的方式获得最大空间的愿望,也表现出试图把分割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距离减少到最小的愿望。
中心地理论城市商业空间网络结构与生态位势差,1)古典中心地理论城市商业空间网络结构。古典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在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研究》中提出的。
克氏的理论基本观点假设是“交通平原”与“经济人”,并建立在人类聚落的最小空间单位上。
即他假设区域范围面积足够大,人口密度均匀,资源、交通、技术条件相同,并存在一个需求门槛值,体现为人口规模或市场区域,其值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服务类型,在这些抽象的条件设定下,其理论要点有2点:

(1)一个地区通过长时期的区域演化,可以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控制范围,形状为正多边形,这样使得消费者到中心的平均距离最短。
(2)中心地和它的影响范围是由一级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形成的,一个中心点能产生各种业态类型的影响作用,各类影响的需求频率不同,所需的最低门槛也不同。商业地理学中存在着两类等级体系,一是聚落等级,从小村、村、镇到城市和城市区域;
另一个是城市内部独立的商业集合体系,即邻里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地理论为这两种体系在规模、数目、分布上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空间模式。
另一位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大师廖什,它以1940年的《经济的空间分布》著称。它采用了由上及下、从微观着手的逻辑方式,勾画出了与W.克里斯泰勒单一非连续中心性的中心地结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并具有功能专业化、中心连续性特征的经济景观,通称廖什景观。

根据廖什的研究可以发现,(1)生态流随着距离增加而导致代价增加,使边缘区的需求量降低,从而形成了正六边形为底的需求锥。
(2)每种不同的生态功能单元具有不同的门槛值,也就有大小不同的正六边形力场区,当许多这种力场网络限制在原始聚落所形成的基本网络上时,他们的大小就不再是任意的了,这可以用K值来表示他们所能服务的聚落数。
(3)通过对某一中心地的六角形群进行转动,可以产生6个“多城扇区”,和6个“少城扇区”。(4)在区域空间之中,较高等级的中心地聚落未必包含所有低等级中的全部活动,不同等积极的中心地聚落个数之间也不是个常数关系,所以聚落的规模分布可能是连续而且明显呈阶梯状的等级体系。
2)现代中心地理论城市商业空间网络结构。Christaller和Losch的理论模型都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他们都只考虑自由准入、人口分布均匀的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体系,没有考虑调节和演变过程;其次极少涉及到空间模型的现存基本条件发生较大改变后,体系如何转化。

后来的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发展和丰富了Christaller理论体系:Beckmann在Christaller体系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解决中心地规模问题,以空间关系为基础,从中心人口占所服务总人口的比例入手确定了人口总数,并和Parr修改完善了Beckmann模型;
Dacey提出一个更经济性的模型,他从中心地中各个职能的关系以及中心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分开的角度确定人口规模;Wolderberg改进了Christaller系统,其模型考虑了中心地聚落等级内部K值混合的情况即“混合等级”,但是空间表达非常困难;
Parr保存了Christaller系统内连续的层属构造,提出GH体系,其体系中K值不再是常数,而是一个数列,表示了上一级中心包含下一级中心的数量和频数,这个体系便于计算市场分布概率和中心地间的距离,因此比Christaller系统具有更广阔的适应范围;
Tinbergen建立了另一个中心地系统模型,在物质流供给方式的结构方面区别于以前的模型;Berry认为Christaller关于人口分布均匀和自由准入的假设以及Losch的空间需求锥的假设是多余的。

并认为Baumol和Ide构建的模型更接近于实际,解决了在具有不同需求水平下,多职能环境中单一职能腹地划分的问题;1970年代,Rushton分析了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影响后改进了中心地人口和规模分布的预测方法。
可以看出在Christaller中心地体系建构过程中各种空间结构形成了复杂的结构网络,在结构网络中的节点归属于不同的中心地等级,每个中心地节点包含了多个职能(业态或空间种群),由于等级差造成了生态位势差,引起了人口、商品、能量的流动和建筑空间的置换。
克氏的理论体系主要从区域、市域宏观角度逐层进行分析,并确定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人口规模、市场范围、中心地距离、总需求量等参数。
其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1)土地价值理论。由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衍生而来,也称投标租金曲线。他认为不同的活动的区位将取决于对特定位置的竞争性投标,常运用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

对于城市零售地理,则各种零售商店按其支付最大租金的能力,排列组合成系统的零售模式。P.Scott用图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B.F.Garner把高门槛职能与支付租金的能力等同起来,通过区分地区、社区和街区商业类型,在一系列投标地租曲线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模型;
Getis就指出,不同的零售企业在空间上的表现为,零售业的销售量随着离开最高地价区位距离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Nourse作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他描述了沿购物中心某个方向地价的变化与零售业类型之间的关系。
具有各种商业活动的空间,在业种类型和承租上,产生了距离衰减。由于特殊的潜能,街道拐角表现类似于中心区的地价模式,从而体现出地价空间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
2)区位模型。城市环境的各种因素不是均匀分布的,因而城市空间也不是平衡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核心部分往往是商业机构的等级体系的排列、构成和服务空间。代表性的结构模型是E.Burrgess提出的同心圆结构,认为商业集中在市中心,形成CBD;H.Hoyt的扇形结构认为城市是从中心商务区沿交通线向四周放射的;

C.D.Harris和E.L.Ullman的多核心模型认为CBD不一定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可以偏于一方。Proudfoot提出城镇内部零售商业结构类型,它区分为5种:中央商务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通道、社区商业街、独立的商业群。Berry正式划分出中心、地带和专业区3大类型和各种亚类型。
结语
R.L.Davies继承了Berry的思想,将围绕核心部,中心商业地区的各项商业职能呈同心圈层分布,同时可以叠加沿交通线分布的商业带和专业功能区两种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类比分析,体现了基于地租理论的空间职能等级关系在城市问题研究中的分形逻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