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与中间业务利用信用中介的优势有何不同?
同业业务。同业业务是银行为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狭义的同业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与中间业务利用信用中介的优势不同,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利用的是自身资金优势。在现代货币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有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的货币创造功能。由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与回收过程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资金必须经过商业银行才能到达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
因此,在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增多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能够通过同业业务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再由其他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同时,具备资金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同业业务向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再由中小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供资金。
同业业务的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业业务的发展根源于实体经济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和不断丰富的金融体系。通过同业业务,货币资金得以在金融体系内部高速运转,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创造条件。同时,同业业务的发展也使得个体信用风险得以分散,使得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
商业银行业务阻碍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机制。近年来,我国增长动力换挡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使得实体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当实体经济与金融、银行业发展不匹配、不同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表现为分离、失调。

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会不断向产业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市场渗透,从而对实体经济形成资金挤出,导致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的风险苗头,一旦金融过度繁荣的风险隐患爆发,将会严重危害实体经济。
(一)存贷款业务风险。存款业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个人的经营范围和经济活动,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但若吸收而来的存款未能全部用于贷款放出,部分资金用于证券、房地产等投资业务,则高风险可能带来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将引发银行和储蓄机构大批破产,从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危机和实体经济重创。
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稳定,不少国家相继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该制度会变相为一些商业银行的“高枕无忧”,当风险转嫁太多无法化解,存款保险机构也会卷入这场金融风险之中。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尤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小企业资金成本上升、利润下滑问题较为突出,使得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融资方式单一等现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从而严重制约实体经济持续有效发展。
若由于企业自身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完善,会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占压而不能有效周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产品销售不畅。
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银行逆向选择,也会使得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信贷信息而把贷款贷给劣质企业和个人,从而造成贷款风险。由于市场价格调整、供求变化、体制改革等不确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银行贷款会出现逾期贷款、呆滞贷款等现象,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损失。
(二)投资业务风险。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经济周期、政治状况等会带来证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某企业的经营状况、工人状况、消费者偏好等会带来证券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都会由于投入本金和预期收益损失或减少造成不确定风险。

当套利交易盛行时,企业将可能面临巨大的价格波动,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和收益水平,导致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影响;
当在金融市场上出现过度投机时,如果投资到金融体系的资本规模不断增加,实体经济的资本规模会相应减少,金融市场名义的高收益又会带来更多的投机炒作,从而挤占实体经济投资。当外部因素产生变化导致资本价格下降,投资主体将承受巨大损失,从而造成阻碍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经济产出。
(三)中间业务风险。信用卡业务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满足扩大的消费需求。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为社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低成本的存款和手续费收入。
同时,信用卡还可以扩展一系列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如代发工资、代付公用事业费、代扣税金等。但是,信用卡又是商业银行的“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因持卡人无法还款、故意不还款、恶意透支、非法提现等风险,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造成商业银行资金链断裂。

(四)表外业务风险。随着市场流动性压力增加,理财业务、票据业务等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对资金供需矛盾的缓解有积极作用,但也具有潜在的实体经济风险。
对金融企业而言,当理财资金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等领域时发生信用风险,无论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都可能需要承担偿还责任,导致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从而对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形成冲击;
表外的投资项目往往不符合表内业务的政策要求和规定,但为从表外获取信贷资金,企业会付出高于表内的业务费用,使得企业最终的融资成本远高于正常贷款利率。对非金融企业而言,当企业通过开具不真实合同的承兑汇票,进行反复的贴现和承兑操作,造成资金在票据市场上空转,从而加大资金杠杆,放大货币信贷。
另外,信托、理财等新兴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存款量大幅下降,而新增贷款这一传统制表已经无法准确衡量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

同业业务风险。作为金融机构之间的投融资业务,由于不直接涉及非金融部门,同业业务发展也容易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同业业务的不规范和过度发展都会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无效循环,使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进而妨碍了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的满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商业银行由实体经济的直接支持者转为间接支持者之后,资金的运动变得复杂化,资金链条被拉长的可能性增大。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会通过多种手段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达到分散风险,降低自身损失的目的。同时,金融机构也会出于规避监管的动机,通过转变业务对象和分散资金的方式满足监管要求。
在到达实体经济领域之前,资金需要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流动,以满足不同金融机构的盈利诉求,降低单个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使得资金链条不断拉长,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会增加。当实体经济的获利能力低于金融活动的获利能力之后,资金流向会发生转移,实体经济的资金会主动寻求向金融体系的回流。
资金由金融体系进入实体经济,再由实体经济进入金融体系,并没有参与实际生产过程,从而形成了资金空转。不仅如此,随着实体部门金融活动的不断增加,资金空转甚至会表现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加杠杆空转的过程,商业银行流入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会直接回流到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取收益,完全脱离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与全球金融风险。当金融体系逐步脱离实体经济轨道而不断进行自我循环、自我增长时,经济泡沫便会不断扩大,但这种扩大并不是无限的,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引发资本价格大幅下跌,货币迅速贬值,资金链断裂,实体经济部门信贷资金链断裂,企业引发倒闭潮,从而诱发金融危机。
结语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作为全世界经济的融资中介,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成为整个经济链中至关重要环节,当商业银行的国际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动超过一定范围,往往会带来货币风险、金融脆弱性风险甚至主权风险,催生的巨大资产泡沫会迅速波及全球,过度积累的风险进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