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发展和演变,其基础性影响因素为,经济体制因素
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具体因素研究。虽然理论界提出了“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形成的竞争压力因素''和“商业竞争因素”,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两个因素合并为一个因素。

即“商业竞争因素理由一是我国既然己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是向国际市场开放的,因而我国的零售市场中必然包括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并存、竞争与的局面。
二是从商业竞争的性质、内容和方式方面看,我国境内的内资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外资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内资与外资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都属于商业竞争范畴。
因此,笔者认为,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六项:“经济体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消费者购买力因素”、“商业竞争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下面就对这六项影响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因素存在的条件、定义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1)经济体制因素分析。从零售业态与经营模式的产生的背景角度考察,“经济体制因素”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存在的。理由是:当今盛行的主要零售业态与经营模式,原本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从历史上看,是先有欧美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后有不同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模式的产生。

这也是欧美国家的学者在探讨影响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因素时,一般都不涉及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
相反,在探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专轨国家的情况时,就必须要探讨"经济体制因素理由是:前苏联、中国、原东欧诸国(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朝鲜(北)、越南(北)、古巴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原来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与大量产生新型零售业态的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不相符合。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零售业态演变的具体因素时,凡是遇到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情况时,必须研究“经济体制因素”。
换言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研究影响零售业的演变因素时,就必须研究“经济体制因素”。这个观点是否成立,我们选择选择前苏联和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据前苏联和中国的史料记载,前苏联1913年一196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倍,平均增长率为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一1965年的16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5倍,平均增速为14.7%。
再对比西方主要国家: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915年一1970年的平均增速为3.4%。法国工业总产值,1915年一1970年的平均增速为4.5%。可以明显看出,当时前苏联与中国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美国和法国要快。特别是前苏联当时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相强的、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
但为何在前苏联和中国都没有产生出新型零售业态与经营模式,而在当时经济发展速度比前苏联和中国慢的美国和法国却不断地产生新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类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国家严格的计划管理,全面控制了商品流通领域的所有经营活动,全面消除了零售环节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供求机制”的形成。没有了这两个“机制”就不可能形成促使零售业创新与演变的体制性环境,零售业的创新与演变当然也就很难发生。

另外,当时世界上凡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出现了''资源约束型”的经济运行特征,生活资料的供给处在“全面短缺”的状态之中。这种“供不应求”的格局,迫使政府加强对零售业的计划管理和控制,保证广大消费者能够平均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同时,这种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不愁销路、没有任何生存与竞争压力的局面,当然也不会促使零售企业主动进行创新与发展了。相反,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欧美国家中,都出现了“需求约束型”的、生活资料的供给“全面过剩”的供求格局。
这种“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必然迫使各零售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争夺顾客而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为零售业的创新与发展营造了一个被迫创新与发展的环境。
总之,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管理特点的制约,很难产生新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模式。自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中,“经济体制因素''也一定是影响、制约和促进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创新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的事实看,经济体制因素的确是影响我国零售业态和经营模式演变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零售业态与经营模式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快速地演变与繁荣发展。同时,深化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样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业不断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发展经济学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影响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其中的卫生、健康、教育、环境等因素,与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而前面已经提到的黄国雄、潘红梅等学者,虽然提出了“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零售业演变的因素之一,但是,对影响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经济发展因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定义。

综合发展经济学中对“经济发展,的定义,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影响零售业演变的“经济发展因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广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
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供给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包括商品供给的数量、种类、结构、更新换代能力等)。
学术界和企业界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人均国民收入与零售业态的演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百货商场业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低于600至800美元时,便是传统的百货商场业态占零售市场主导的时期。
当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这些数值时,进入了新形态创新期。第二,超级市场业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国民收入高于600至800美元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45%以下,每百户家庭的电冰箱普及率达到50%以上,超级市场就有存在的条件了。

第三,便利店业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便利店业态就有了生存的基础。理论界认为,便利店的毛盈利率水平至少要达到25%以上才能够盈利。目前,日本便利店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31%左右,美国便利店的毛利率水平在33论一38%左右。
毛利率水平高了,销售价格必然也要高,这样,同样的商品在便利店的零售价格就比超市等其它业态要高出许多。因此,当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时,一般消费者便接受不了这样高的销售价格,只有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一般消费者便“不在乎”销售价格,只“在乎”便利性了。
第四,仓储式商场业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每百户家庭的小汽车普及率达到50%以上,仓储式商场业态才有生存的基础。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0美元以上时,仓储式商场便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理由是,仓储式商场的选址一般都在地价比较便宜、交通比较顺畅、停车场比较方便的城市郊区,以便尽量降低商场的运行成本。这就要求消费者到仓储式商场买东西时,必须具备家用小汽车、家用电冰箱、微波炉等设备,以便适应到仓储式商场的远距离和一次性大量购物的要求。

学术界这些流行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市场需求因素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市场需求的定义,笔者认为,影响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市场需求因素”应包括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内容:第一,市场需求是指,在零售价格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下,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并愿意购买商品的需求能力。
第二,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的需求能力,分为现实的需求能力和潜在的需求能力。第三,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能力和潜在需求能力,都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供给水平有关。
当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时,消费者对市场上所供给商品的种类、质量、服务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就会提高,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能力是否能够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能力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就要看供给者是否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
结语
当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就会迫使消费者对商品的种类、质量、服务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降低,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就会比较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的需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