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引言
金融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金融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且金融收益在企业总收益中占比逐渐增加的行为。金融化程度是非金融企业特质信息中的一类。
一方面,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可能产生“蓄水池”效应,进而降低股价同步性。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企业储备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企业未来资金链断裂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降低对外源融资的依赖,利用金融资产可变现性来弥补主业投资不足,分散主营业务风险,最终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因此,若企业出于“预防储备”的动机配置金融资产,可以向外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进行套利交易。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进而提高股价同步性。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管理层短视理论。
首先,金融工具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高收益,加剧管理层投资套利动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层通过配置金融资产获取短期利益,将企业闲置资金,甚至挪用日常经营用资金参与金融投资活动,长远来看会降低企业价值,恶化所有者与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

其次,大股东持股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出监督机制的作用,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其可能会通过资金占用、股票回购等方式操纵资源,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提供便利,严重损害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加剧企业风险。
学术界的观点
目前学术界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多持负面观点,杜勇、彭俞超、戚聿东等众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非金融企业往往出于投资套利的目的进行金融活动,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挤出”效应对企业内外信息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从内部层面来看,由于企业面临着主业业绩下滑、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财务风险突出的问题,基于信号传递机制,管理层会刻意隐瞒或操纵公司负面信息,从而恶化了公司信息透明度。

从外部层面来看,证券分析师作为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重要的信息中介,为提高其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实现良好职业发展,往往不愿跟踪解读这类高风险企业,使得公司基本面信息更难以传递到信息使用者手中。基于“挤出”效应,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会增加投资者挖掘公司真实信息的难度和成本,易导致投资者形成悲观预期。
此时,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投资者会选择主动规避风险,不再花费过多精力和成本去搜集基本面信息,而以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平均水平思考单个企业,阻碍了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无法发挥股价信号机制,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本文基于“挤出”效应,结合上述分析,推测企业金融化会削弱股价对特质信息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股价同步性。
对于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的影响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此,从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方出发,研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股价同步性的传导机制。具体来看,金融化可能通过以下两种路径影响股价同步性。
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通过降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弱化公司信息环境,抑制了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首先,根据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CAS22的相关规定:金融资产的分类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

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规则也不同,债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以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均以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投资收益,而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此外,准则规定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债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其他债权投资的处置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则计入留存收益。
因此,管理者管理模式的自主性以及确认、计量等环节的可操控性为其利用金融资产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空间,当金融资产预期会升值时,企业管理层通过多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市场价格短期波动中赚取交易差价,提升短期利润。

反之,通过多确认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将持有期间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来规避损失。后续计量中,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管,管理层通过操纵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估值,调节公允价值变动,扭曲真实盈利水平,从而降低公司信息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其次,由于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企业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必将挤占企业长期价值投资,从而损害主业经营业绩,抑制非金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削弱发展根基,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短期金融投资还可能加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恶化企业盈利能力。
出于向市场传递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号,管理层会利用金融工具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比如:通过处置增值状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虚增利润。

由于金融资产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属性,当金融活动带来丰厚收益时,管理层能够获得相应报酬,而当出现亏损时,管理层面临着企业内外部的惩罚和质疑,为维护自身声誉和躲避惩罚,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隐瞒或选择性披露因自身行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信息。
这些行为从主观上模糊了公司信息真实性,降低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导致信息透明度和信息质量降低,恶化内部信息环境,由此提升了外部投资者挖掘和利用公司特质信息的难度,进而减少对该类公司的投资套利活动,使得整个市场和行业信息干扰股价波动,抑制了私有信息融入股价。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
增加分析师的服务成本,降低了分析师关注度,进而抑制私有信息融入股价。证券分析师作为连接公司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缓解公司内外信息不对称、监督公司经营活动的重要职能。

相比于普通投资者,分析师作为从事证券投资分析的专业群体,具备良好的信息渠道优势和信息分析能力,通过研读公司财务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实地调研、管理层沟通等方式,挖掘公司公开和私有信息,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度分析、加工和处理这类信息,以发布研报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公司价值相关信息,帮助投资者进行盈利预测、目标估值,给予买卖建议等。
分析师的跟踪行为能够缓解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引导投资者进行套利交易,促进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最终降低股价同步性。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业务存在的主客观复杂性增加了投资者理解难度,使其更加依赖分析师的研报内容,来判断是否套利交易。分析师关注作为分析师众多决策行为的第一步,其在选择目标企业进行跟踪分析时,会从符合自身专业能力、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等方面综合决策。

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是影响公司被关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对外披露更多价值信息、信息透明度、治理水平、盈余质量不断提升、资本投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会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意味着其会得到更多的分析师关注。
由前述理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体现了管理层的“投机套利”动机,降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增加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因此,过高的金融化程度意味着公司信息环境较差,一方面,分析师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公开信息,迫使其利用私有渠道挖掘公司私有信息,增加了分析师的显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受金融投资风险传染影响,面临高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盈余波动性,大大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提高了分析师声誉受损的隐形成本。

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越高、发布研报的频次越多,分析师上榜《新财富》杂志的可能性越大,意味着其收入、地位将可能大幅提升。出于长远利益和职业发展的考量,分析师为避免预测出错,不愿跟踪分析这类企业,
结语
总的来说,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会降低企业被关注度,导致市场中该公司特质信息的减少,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加大,套利交易减少。同时,公司所受外部监督的减弱,加剧了内外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弱化公司信息环境,最终导致公司股价同步性的提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