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经济学中的按劳分配最终必然走向按需分配?
引言
为何说经济学中的按劳分配最终必然走向按需分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可知,收入分配方式取决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个人的收入分配将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则,真正实现了分配形式与分配结果的平等。“三大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社会将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社会要做到按需分配的必要前提是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完全得到满足,消除稀缺性。但事实是人们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是永恒的,这样就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按需分配只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马克思对按需分配中“需”的概念作出解释,他认为无论在哪个社会,人类必须依靠劳动才得以生存,即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需要,劳动永远是人类社会谋生的手段。
未来社会收入分配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长期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状态。
因此潜心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自身内在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完整模式,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新世界,他们设想未来社会人们生活的终极状态和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收入分配领域他们设想的是要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生产要达到实现所有人的富裕的发展境界,精神层面要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实现精神的富裕,即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有人的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从生产角度解决人们物质需要的认识。马克思提到了未来社会中关于生产目的的理论,即当工人阶级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恩格斯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已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后,未来社会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因此,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就是要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这种富裕是基于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人的基本需求层次,重点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物质材料极大丰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后人们追求的更高精神境界。
在实现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满足时,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上的生活。马克思提到在实现所有人富裕的基础上,“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会增加”。

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将“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到那时,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那时,财富的尺度绝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一阶段实现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
收入分配思想的当代启示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关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学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但是要改变收入分配现状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等问题,并不能就分配论分配,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马克思恩格斯的收入分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看待收入分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收入分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引发的关注比较滞后,往往是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引起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进行以利益调整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现阶段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前提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其收入分配思想的前提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必须立足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才可深刻把握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收入分配差距大成为我国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可以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方面考虑。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是初次分配的结果,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是在劳动收入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后的结果,体现了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有待优化。
经济学家皮凯蒂提出理想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丁字型”“土字型”“金字塔型”“葫芦型”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大工业机器化的生产客观上对劳动力形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绝对贫困已经消灭,集中的社会化生产模式与分散化的生产模式兼备,人们日常生活资料的可调节性增强,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生产资料相对易得,为社会广大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更优质的选择。
但是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着生产要素占有贫富不均;资源配置失衡导致收入分配畸形;劳动收入报酬收益持续递减;再分配格局失调,社会保障再分配效果不佳等问题。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收入分配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不再是生产的被动结果,开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直以来,在社会生产中,过于强调和发挥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过于关注经济增长问题,对于收入分配是否对生产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不够重视,在指导思想上难免存在着重生产、轻消费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以至于出现生产发展缓慢、不平衡、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必须扭转这一错误认识,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
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球面对的共性问题。

当前我国物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较高程度,收入分配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更加注重分配的合理与公平,收入分配改革也势在必行。经济转型是要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金融层面彻底转变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中明显存在着消费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国内外市场都缺乏活力。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部分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收入是保障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条件,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强大的激励约束作用。注重结果公平、避免阶层对立,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条件。我国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把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调控、社会参与有机引入到收入分配领域,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机会公平,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能够有效刺激消费的增加。收入分配的合理优化和调整升级能够改变恩格尔系数,降低衣食住等传统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提高新兴消费与发展享受型消费。
在这样的收入分配体系下,能够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释放强大的活力和动力。生产要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例如知识、才能、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构成类型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传统和现代、初级和高级、流动性强和流动性弱、私人和公共的生产要素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要素流动环境,最终形成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