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发明,及广泛应用,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技术革命的内涵与特征。技术革命本身是一个抽象性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一书将技术革命定义为技术发展的飞跃形式,一般是指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条件的整个技术支撑体系带来根本性的彻底变革,有时也用来代表某个单独的技术系统或者某个单独的技术领域中创造出来的能够带动整体性技术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在《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一书中,将技术革命的标志定义为社会中出现了迅速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新技术体系,并且代替旧有的技术体系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旧的技术体系并未被完全取代而是退居次要的位置。
陈筠泉、殷登祥将技术革命视为一种新旧技术体系更迭的过程,即新兴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体系逐渐取代传统的落后的技术体系的过程。闫丽娟认为,技术革命是由具有突破性的主导技术引致的相应技术规范变革而带动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整体性变革。
综上所述,技术革命是由能够显著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在变革过程中,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会逐渐改造旧有的技术体系同时创造出新技术体系,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于切入点和观察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对已有技术革命的划分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其中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电力和自动化所驱动的技术革命的认识上,有学者主张这是两次技术革命,更多的学者将由电力和自动化推动的技术革命统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
黄群慧、贺俊提出了工业革命(其所指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划分的三个原则:一是对不同阶段的划分和认识上应该保持认定标准和逻辑上的一致性;二是应该有重大的突破性技术为标志,且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并能提供广阔的技术机会;三是能够对产业竞争格局和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从这三个划分原则来看,三次技术革命的划分显然更加科学合理。这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自动化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及以计算机、微电子、核能等新技术驱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齐建国从技术变革视角将这三次技术革命分别定义为动力技术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

从技术革命的演进历程看,历次技术革命都是在上一次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技术的融合创新的集成,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建立基础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广泛应用。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引领技术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区块链、虚拟技术、仿生技术等领域。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将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为突破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发展,进而将其影响力延伸到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引发整个社会认知的变革。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产业融合。根据分工理论的观点,伴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效率的提升,进而不断衍生出门类日益繁多、规模日益扩大的产业体系。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增长的阐述,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是用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中间产品种类逐渐增加,由此导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以往的三次技术革命均是遵循这一路径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新的技术革命从根本上变革了这种产业分化演进的趋势。

依托于某一种新技术应用,第四次技术革命使得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产业融合不仅在企业层面将改变企业的发展路径、运营模式、竞争策略、盈利模式等,还将改变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网络一体化。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包括物联网领域。目前互联网技术已趋于成熟,且已经实现从传统互联网领域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跨越,不久的将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迎来全新的“万物互联”时代。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模块化来扩大产品范围,不再仅局限于自身原有的生产领域,同时可以实时获取已售产品的反馈信息来提高售后服务能力;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实时监控自己所授权使用的其他设备并实现远程操作,突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局限性。
第三,深度智能化。深度智能化可以细分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三个方面。智能制造主要聚焦于对传统制造业的革新和改造,其在效率、安全性、准确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制造。

相对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更多方面,它既可以向生产企业提供智能化生产技术,同时也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互动性强的智能型消费产品。深度学习是智能机器学习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它旨在通过模拟人脑的网络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来处理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来形成强大的思维能力。
以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对弈程序AlphaGo为例,其基于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开发的早期版本通过对以往大量围棋棋谱的学习之后在2016年三月战胜了世界围棋名将李世石,其于2017年10月发布的最强版本AlphaGo已经能够在三天时间内从零基础达到顶级围棋高手的水平。
第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普及。第三次技术革命通过自动化生产技术实现了节约成本的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大众化需求得到满足,但同时也因客观条件限制刻意忽略了个性化和小众化的需求。
新的技术革命通过模块化的智能制造、3D打印、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使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定制成为现实。

新兴技术使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甚至趋近于零,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所带来的巨大规模经济效应在新兴技术面前失去其固有优势,而对个体需求匹配程度更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商品市场将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新型组织形式。
第五,生产要素转变。第四次技术革命催化了经济体系中主导性生产要素的转变。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均将土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视为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导性生产要素。即使历经三次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依然严重依赖于实物型生产要素的投入。
伴随第四次技术革命,知识、数据、信息等非实物型新兴生产要素将取代土地、劳动等实物型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作用。与之相应,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性产业也将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知识或智力密集型。
非实物型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性、无损耗、零边际成本、渗透性强等特征,其一方面能够以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方式直接参与到经济体系运行中去,直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与其它实物型生产要素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和提升传统实物型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带动整体效率的提升。

此外,前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人的体力解放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良性互动而第四次技术革命不仅是人的体力解放,更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将人类的脑力从记忆、推理、计算等繁杂的工作中得到解脱。
从而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新的非实物型生产要素的增长带来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人的脑力解放和生产率提升的良性互动。
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革新。技术革命是由能够显著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第四次技术革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向传统流通业赋能,引起流通业富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转变,很多专家学者将第四次技术革命给流通业带来的冲击称为新一轮的流通革命,这反映出第四次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变革影响至深。
结语
接下来从市场、流通职能、消费者思维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第四次技术革命对流通业带来的革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