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该如何增强存款竞争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
引言
影子银行,该如何增强存款竞争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概念的解释基本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影子银行替代了商业银行产品,包含理财产品和投资基金等银行业务。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及相关业务,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等贷款类理财产品。
其业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包括银行业内没有纳入监管范围的证券化业务,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委托贷款、担保、信托、财务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展开的“储蓄转投资”业务也属影子银行;另一类是没有纳入监管范围的民间金融,主要有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施监管套利,反映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上,即是突破货币当局对于利率的管制,改变货币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进而对货币政策调控发生作用的渠道和方式产生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影子银行属于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基本上一切有关杠杆效应的混业创新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业务范畴。
影子银行是指能够为公司和个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高流动性和高杠杆率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市场,其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核心工具的替代品。最近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或信托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实际表现。
第三种观点是影子银行是一种处于监管盲区的金融业务,具体包含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业务。

巴曙松针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一,主要以批发的商业模式为主,不同于商业银行运用的零售模式;第二,影子银通常采取场外交易,交易缺乏透明性,由于影子银行产品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并且很少对外公开和披露相关信息。
大部分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柜台交易市场完成,对比公开市场来讲,此种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三,杠杆率极高。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影子银行资金有限,往往通过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相对于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首先,规模比较小,运作形式也相对简单;其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率低;最后,风险来源不同,主要表现为民间金融、非正规的资产证券间行为。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上述三种观点从各个方面针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阐释,有相同之处,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很难将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全部阐释出来。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文献综述
而对于银行业,由于银行与各个金融中介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见其重要性。关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很早便已经开始。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性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是因为影子银行系统崩溃导致大量银行同时破产,极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在为流动性集聚与转换营造市场条件的同时,也有可能使流动性突然中断引发围绕影子银行的金融系统崩塌。如果影子银行基金和未保险商业票据存在关联性时,假如票据到期,票据投资者不再持续进行投入,则会使影子银行面对流动性难题;目前的监管架构可以应对大规模的宏观经济事件。

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和因此引发的高风险,是导致危机和使危机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因素;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因为保证金要求过高,再加上资产缩水而不得不去杠杆化,从而再一次遭受损失。
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主体,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短期资本市场,形成短期负债,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和高收益的资产项目,比如股权和资产抵押债券等。通过以上方式,影子银行可以与货币投资者及长期筹资人实现了资产和期限互换的目标。
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的大量问题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很多都与影子银行系统推出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密切相关。次贷危机在整个金融体系蔓延的一个关键性原因就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

由于其资金来源于高杠杆经营和短期资金市场,未得到政府支持,一旦陷于金融困境将不堪一击,其所面临的危机将很快传染至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导致金融危机发生。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式发展导致了美国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同时,影子银行由于高杠杆操作、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交易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脆弱性;影子银行异军突起、飞速发展,给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高度繁荣。
由于影子银行贷款是高杠杆业务以及内生的脆弱性,成为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其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甚至比中央银行所规定的信贷规模最大限度高出很多,进而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目标造成影响。

“影子银行”在确保货币存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大社会信用供给,但是其比货币与监管政策所规定的限度超出很多,这些对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子银行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很好地弥补了传统间接融资体系的不足,但也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影响;影子银行增加了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推高了宏观经济杠杆,抬高了社会资本成本,加剧了经济失衡程度,从而成为触发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对商业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具有正向冲击。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产生的机制及原因
影子银行对短期和长期债权人分别负有短期债务和持有长期资产,在资产组合方面,高流动性的资产变成较差流动性的资产。从金融体系方面来说,影子银行业务因为信用期限结构变动而表现出期限错配现象。
如果市场出现波动,起初的市场预期变成资金溃逃,则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对冲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会产生与商业银行相似的“挤兑”情况,这时,影子银行因为不能把本身的长期资产迅速变现,会处于流动性困难的境地。
在抵押物价值缩水、市场信心缺失和准备金率提高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影子银行体系低价处理高杠杆业务,引起资产价格不断降低,使金融系统风险持续聚集,放大经济顺周期性。

再者,影子银行还存在被传统商业银行利用的可能性,来提升业务的杠杆率,规避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高度关联,其高杠杆业务极大可能加剧了系统性风险的累聚,并可能会放大经济顺周期效应,再加上监管不足,可能诱导监管套利等行为;影子银行系统对比传统银行,资本不足且缺乏存款准备金制度,其自有资本通常十分有限,但是所开展的业务规模较大。采用高杠杆率的运作方式使其信用扩张倍数达到几十倍。
再加上缺乏监管,影子银行在此经营方式下可获得高额回报,然而监管缺失会使其风险飞速聚积;金融中介机构借款是为了放贷。当信贷快速增长时,传统的存款融资(核心负债)被其他资金(非核心负债)补充。

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新兴经济体中,银行体系的非核心负债以短期外汇负债的形式出现,增加了流动性危机因货币危机而加剧的“双重危机”爆发的脆弱性;信托公司部门是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源,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承担者,观测期内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结语
总的来说,各类型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不尽相同,信托业风险溢出最大,其次为证券业,最后为民间借贷业;影子银行显著增强了存款竞争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存款竞争主要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增加银行系统风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