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究竟还有多远?
引言
提到咖啡,很多年轻人能够想到的一个品牌就是星巴克。
拿我们国内的这些咖啡品牌来说,似乎并没有一个特别火热的名称。这就让一些人疑惑,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究竟还有多远呢?

就像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购买品牌。似乎品牌越响亮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越放心。但是在我们本土的这些品牌里,能够被称之为“超级品牌”的并不是特别的多。
同样也有很多的品牌,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周期,才在消费者的心中站稳了脚跟。能够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并非是行业的持续性发展,而是企业的一种“模式红利”。

拿咖啡这个赛道来看,具有“超级品牌”潜力的就是瑞幸。通过第一季度以及二季度的增长来看,盈利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就像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也明确的表示,在增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增加利润。
本季度的收益来看,也已经达到了38.94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65.7%。带来的营业利润额也达到15%,称得上是迎来了一次大的突破。

我们国内咖啡行业的发展来说,要想出一款“超级品牌”,面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模式方面的红利不知道能够支撑着瑞幸走多远呢?
就像我国的人均咖啡销量的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称得上是前景广阔。内地居民对于现磨咖啡的消费倍数仅仅只有1.6倍,但是在日本就已经高达176倍,对于美国居民而言,对于咖啡构成热爱,足足达到了313杯。

再来看一看咖啡店的数量,在我们内地平均每百万人去光顾的咖啡店,数量只有71家。但是相比日本以及英国还有美国这些国家,境内的咖啡店数量就特别的多。
“咖啡红利”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根据艾媒咨询所作出的统计,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到的就是和咖啡相关的领域迎来的投资总金额,就在将近60个亿。但是步入今年之后,咖啡赛道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动,融资金额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仅仅只有18.03个亿。哪怕是领头羊的咖啡品牌,拥有的业绩也不是特别的绚烂。

比如说星巴克的财报,明确的表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和营业额,下降的幅度简直是肉眼可见。营收同比下降的幅度高达10.96%,就门店的销售额来看也飞速的下滑,跌幅达到16%。
再来看一看Tims中国,上市仅仅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市值在不断的蒸发,似乎都快腰斩。这也就意味着看似咖啡市场在我们国内有着明朗的发展前景,但是真真真正落户之后就会发现挑战还是巨大的。

站在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里面,对于咖啡并不是特别的重唉,这也就意味着很难出现爆品或者是爆单的状况。对于供给端而言,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我们中国境内的这些咖啡品牌,门槛是比较低的。
事实上能够取得辉煌并且站稳脚跟的企业在供应链方面,做足了准备,下了不少功夫。就像瑞幸,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也很重视有关于资产方面的运营。现阶段咖啡行业的发展,看起来比较明朗,但是竞争一点也不小。

咖啡行业的赛道,看起来很平坦,但是大家都在不断的发力。行业的周期也呈现出了不稳定的态势,然而瑞幸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各项数据在不断的增长,就像2022年的Q3,瑞幸仅仅是新开门店,就增加了651家,环比增幅也高达9.0%。这就更令人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驱使着这个舶来品,实现了本土化的改造呢?

不容忽视的就是对于品牌的准确定位,就拿当下我们国内的咖啡市场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流派。首先就是那种高端的精品咖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星巴克。而另一种就是以故事换取价格的路线。
另外一种就是通过较为低廉的价格来冲量的路线。瑞幸在发展的过程中瞄准的就是大众化的路线,在不断靠近年轻用户的过程中,也让咖啡的高性价比得以实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他们签约的偶像也很年轻化,在经营模式中,通过社交化的营销,让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接受。
小结
找准了定位之后,品牌带来的溢出效应也不断的上升。采用积木式的创新加上爆品打造的思维,成功的实现了本土化。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大拿铁”,在这之后还推出了“拿铁三剑客”,通过一系列的改变和打造,让这些单品都陆续成为了爆品。
今日热议: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究竟还有多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