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什么?
引言
在经济学中,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什么?总的来说,有关金融排斥的研究最早出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金融地理学家开始关注金融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导致金融服务业“为盈利而重组”,并变得更加规避风险,这一战略的后果之一是金融服务业从更贫穷、更弱势的社区撤退。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金融排斥理论
有学者给出金融排斥的早期定义,即阻止某些社会团体、个人获得正式金融体系的过程。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排斥过程也并不是直接、单一或静态的,缺乏金融产品服务的群体可能是由于机构设施撤回而被排斥,也可能是自我排斥,不过总体上对金融服务的有限参与很可能会导致更普遍意义的社会排斥问题。

较为全面地,有学者在研究中将金融排斥划分为准入、条件、价格、营销及自我排斥等方面。结合研究主题,本文对不同方面的金融排斥作出阐释。准入排斥:由于农业易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所以农民贷款需求具有季节性和临时性等特点。
同时金融机构出于对农村居民贷款用途的不确定,往往对农村居民的信贷需求采取更加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导致部分农村居民面临准入限制。条件排斥:由于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农村居民无法提供贷款所需的信用档案,对满足要求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同样难以提供,因此无法达到贷款条件以获取金融服务。
价格排斥:通过不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将用户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出于对利益的追逐,提高对农村居民的贷款利率,进而将无力支付较高价格的农村居民排斥在外。

营销排斥:影响金融营销的因素包括营销定位、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及从业人员数量等,一些金融机构并未将农村地区定位为目标市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单一且营销人员短缺,甚至有的金融机构从该地区撤并造成金融排斥现象。自我排斥:由于自身心理、经历及习惯等因素,或者出于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等原因,农村居民主动将自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从供需角度出发,由于无法满足获取金融服务所需要的条件、无力偿付金融服务价格、位于主流金融机构定位目标市场之外等因素造成的是供给角度的金融排斥,而经济主体出于心理、教育、能力等方面的考量主动排斥可以得到的金融服务为需求角度的金融排斥。本文所研究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将更多群体包含进金融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排斥。

例如网商银行官网数据显示,该银行服务的小微经营者中,首次获得银行经营性贷款的用户占80%,且超过77%的小微贷款户贷款成本低于100元。但是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数字技术原因加强部分农村居民的自我排斥。
2.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〇〇一年,由于在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有三位美国教授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这一前提假设在诸多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出现,但反观现实,信息不对称似乎才是常态。信息不对称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对信息的掌握存在差距,一般而言,信息充分者比贫乏者更易占据有利地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均派生于信息不对称。

其中,逆向选择是由交易发生或合同签订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九七三年,有学者发表的有关旧汽车交易市场的开创性文献对这种现象做出生动描述。而道德风险是交易或合同签订之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指的是由于交易一方的行为难以观察监督,或者进行观察监督工作需要耗费巨大成本,因此另一方面临该方可能的行为改变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保险领域便是典型例子。
农业天然具有生产周期长、收入季节性波动大、资金需求分散的特点,且农民缺乏财务信息、抵押资产等硬信息,使金融机构很难以合理的成本判断其还贷能力,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又会使金融机构利益蒙受损失。
不同的是,数字普惠金融利用贷款人在互联网上沉淀下来的大量软信息很好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例如浙江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刻画贷款用户的守约画像,一元起贷且放贷迅速,相关类似的数字普惠金融形式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地解决农民群体小额高频的资金需求、守护农民的增收渠道。

3.长尾理论
有学者曾观察发现意大利80%的财产由20%的人口拥有,即重大主要的影响往往由少数部分引起,该发现后被称为帕累托法则,主要倡导对少数且重要部分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长尾理论在二〇〇四年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提出,该理论被视为对帕累托法则的突破,其认为数字化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即相比以往线下仅有的空间只能留给热门产品供给,数字时代使得数量更多的非热门产品供给增加,并且这种增加所带来的成本是递减的,所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
所谓“长尾”可理解为正态曲线右边即相对长而平坦的部分,象征数量多但频次低的市场,与此相对应的“头”则指的是曲线突起部分,象征频次多但数量少的市场,聚焦金融领域可以发现,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低成本、高收益是其价值取向,其所服务的20%顶端客户可能产生80%的利润,服务80%的长尾人群所带来的利润却相对较少,也因此被忽略。

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低边际成本,即随着其向更多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递减的特征,支持其将目光聚集在长尾人群,将更多地区、人口拉进金融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排除效应,满足长尾人群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进而促进其收入增长。同时,由于“长尾”用户体量大,其所产生的收益不可小觑。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在参考郭峰等的基础上,定义数字普惠金融为通过数字金融模式达成的普惠金融服务,以上界定主要由“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两个关键概念组合而成。

“数字金融”指的是狭义上的一些新兴互联网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金融业务,这一界定与后续实证部分所用数据一脉相承,因为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原始数据便取自蚂蚁金服这一新兴数字金融机构。
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在参考中国统计年鉴指标解释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居民指的是农村常住户,包括全年经常在家或者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的住户,这部分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或者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的住户,也包括在外从业时间多于6个月但收入带回家的农村住户及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

工资性收入是就业农村人员通过受雇于单位或者受雇于个人、从事自由职业、兼职及零星劳动等不同工作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经营净收入是农村住户或其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在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生产税后得到的净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