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读:谈谈社会保障体系与家庭资产配置理论的关系
引言
经济学研读:谈谈社会保障体系与家庭资产配置理论的关系--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社会保障可以追溯到一百四十年前英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它代表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接下来六十年的时间里,它是由西方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制定的社会保障法案,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概念界定
(一)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只有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才会有的开仓放粮等社会保障模式。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六日,由当时的劳动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起草的《劳动保险条例》是全国最早的社会保障法规,标志着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一九六五年,卫生部下发文件,建立相应的劳动医疗保险制度,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改革阶段,并在这阶段后不断完善。

一九九三年,上海首次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群众提供救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九九七年全国各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二〇一〇年《社会保险法》颁布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法律保障下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始于二〇〇三年,二〇〇八年覆盖全国农村。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当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查阅文献,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拆分,比如单独研究养老保险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或者只研究医疗保险。这样的研究可以发现各个因素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保障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此外,社会保障还包括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保障,所以研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可以全面、客观地得出其规律。
在社会保障体系诸多要素中,本文选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职业年金,并用熵权法对这些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综合,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二〇〇七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完善,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得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

劳动就也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地运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需要。
(二)家庭资产配置
家庭资产配置,又称为最优投资决策或者投资组合管理,是如何安排家庭资产去向的问题,在满足现有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家庭承受风险系数的能力和预期收益率维持和增加资产的价值,最终实现资产增值。
资产是指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任何有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物品。有形资产是指实物形式的资产,例如现金、不动产、贵金属等,无形资产一般是指风险资产、股票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家庭资产是家庭成员的合法收入扣除消费后所累积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

(三)生产性资产
它有两层含义,狭义的生产性资产是指用于农业、工业或服务业持续生产的设备和资金。广义的生产性资产是指能够产生稳定收益的资产,本文中的生产性资产是指狭义的生产性资产。
(四)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主要包含用于金融市场交易的资产,是家庭财富中的处于特殊地位的资产总称,主要有现金、股票、证券基金、股权和定期存款等。金融资产是家庭资产的两大存在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研究意义,它的特点是具有所有权证,而且不是实物资产。
二、家庭资产配置理论基础
(一)合理预期理论
合理预期理论,很快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学派,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学派,它的经济行为主要在于对预期的研究。任何一位户主在制定预期收入决策时,都会受当前的经济水平及家庭资产规模的影响。

实现家庭资产收益预期的最大化,预期收益目标的设定受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影响。当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时,其预防性动机会相应增加,反之,其收益预期就会下降;当预期收益相对稳定,当期支出变化不大时,收益预期就会上升,资产配置规模会增加,风险承受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支出风险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年龄的增长,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大大的降低了家庭成员所面临的生活风险。收入与替代效应,有学者提出家庭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有很多,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些保险支付的费用将进一步影响家庭资产体系的构成。
从收入效应来分析,家庭缴纳的保险费用是从家庭资产中扣除的,这将进一步减少家庭总资产,减少对其他产品的投资。但是,从替代效应来说,社会保障得到改善,用于风险而防范的家庭储蓄减少,所以有更多的资产可以投资于其他资产。这二者的增减关系最终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家庭的总资产和家庭投资者的不同认知水平。

目前,家庭微观详细数据库正变得越来越完善和丰富,许多研究者分析了家庭统计特征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王琎利用家庭投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风险产品,已婚女性比单身女性更倾向于投资风险产品。主要研究家庭如何通过使用金融工具维持和增加财富,以及如何在家庭收入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消费和投资。
(二)现代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有学者的研究被业界认为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形成,它试图用资产的期望收益和风险水平来解决户主在金融资产配置组合中的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最优投资组合是低风险低收益的债券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之间的投资决策模型,家庭建立后,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会促进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的剩余财富逐渐积累起来,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他们会首先购置房产、店铺等不动产。无论在家庭的哪个阶段,存款在资产的组合配置中的比例一般都是最高的,即无风险的金融资产,配置中的风险产品则很少,尤其是股票等高风险金融资产几乎为零。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支持者普遍认为,当前的资的组合投资一般追求相同风险下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和相同的预期收益下风险最小化。

但是,无论投资组合是如何进行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有学者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只能控制在投资者可接受的范围内。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家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所提升,这体现在金融资产投资的用户不断增加,交易额逐渐提升。
(三)预防性储蓄理论
有学者在其所著的《储蓄及不确定性》一书中,分析了防御性储蓄的必要性,系统总结了防御性储蓄理论。顾名思义,预防性储蓄理论就是投资者采取某种手段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储蓄是用得最多的手段之一。有学者将“谨慎”认为是防御性储蓄的动机来源,也是户主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提前准备和预防的行为。
这种不确定性来自生活当中的年龄和健康因素,由于早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户主必须依靠强大的储蓄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暨家庭财富迅速积累,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家庭为了预防家庭成员可能面临的疾病、教育和退休生活,不得不采取的防御措施。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集中资金进行再投资,但却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发展不完善,极大的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生命周期理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是生命周期的具体体现,这是生命周期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两个周期是重叠且相互独立,它是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的。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出生、成长、年老、死亡。
家庭的生命周期也是相似的,一个家庭的诞生始于一个人独立于父母生活,结婚生子,子女长大脱离家庭,然后两人变老直到死去。不同类型的家庭的生命周期类型是不尽相同的。从成年到50岁,股票、基金和其他产品的平均持有比例正在快速上升,之后到60岁退休的年龄,其股票基金等高风险产品正在逐步下降,而固定收益投资则在逐年增加。

所以生命周期理论在年龄与金融资产投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进入中年后,随着收入不确定性因素在降低,收入的稳定增长,其资产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在提高。当进入中老年阶段直至退休,其资产的也实现了较大的增值,此时对资产的保值需求会高于增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