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浣碧"到"浪姐"拼到赢却被群嘲的蓝盈莹给每个父母提个醒!也说蓝盈莹的好胜心
周末刚刚看完《浪姐》第四期,微博上的热搜#蓝盈莹好胜心#,突然就戳到我了。
故事背景长话短说,她和黄龄、吴昕分到一组。蓝盈莹是队长,她最初的设想是,自己和黄龄玩乐器,吴昕主唱。
后来导师建议说,吴昕的实力不允许做唱将,弹琴的两位会太抢眼。
然后蓝盈莹就把思路转到了大家一起“玩乐器”这件事,提出让吴昕可以抓紧练一下,速成一个“简单”乐器。
直到吴昕情绪不对,黄龄开始安慰她,蓝盈莹才意识,吴昕也有自己的想法,加入了安慰。
当时微博热搜冲到很靠前,我打开看看评价,发现评论两极分化很厉害。
好多人“骂”她的,同情吴昕哭,说她急功近利、爱出风头、用力过猛;
也有好多人希望自己身边有个这么上进的朋友带着一起成长,努力没错,有野心没错,她的实力配得上她的野心。
讲真,参加《浪姐》的姐姐们谁不想赢?但为啥蓝盈莹的好胜心就成了众矢之的呢?
1
曾经被孤立的日子
我读书时期都有过被女生孤立的经历,要好的女性朋友很少。
当年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的,我和男生都能相处的挺好,但女生很难立马亲密,大部分女生都有疏离感。
后来回顾才明白,就是所谓的“好胜心”。其实说“好胜心”并不精准,我希望赢,但真的输了无所谓的。
但我一直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尽全力,不惜力。
我读的是商科,会有很多组队做课题演讲的经历。当年有过一次,我们一起排练,我直接就对同组两位女生说,你们这样肯定是不及格的,这怎么能拿的出手?我们要么今晚再多准备一下,我陪你们一起。
结果在自习室里,她们直接和我说,我们不像你那么喜欢出风头,凡事要争第一。今晚我们有事,不能彩排。
很长时间,我就会很难过的,因为我觉得努力没有错。
而因为难过,我的化解方式就是更加努力,结果自然就是,“很要”、“非常爱出风头”、“就想争第一”,这些就成了我一度的标签。
直到后来吃过很多亏,摔了头破血流后,才真正明白了原因。
好胜心、努力上进没有错,但缺乏共情力是致命的问题所在。
有时看综艺节目就像给自己照镜子一样,透过这些讨论,我也看到了,每个父母对孩子的输赢引导的纠结。 孩子一遇到输就哭,是不是输不起?我孩子完全不争不抢,会不会太没上进心了?我孩子凡事总爱争第一,这种“爱出风头”的怎么引导啊?
纠结吗?好纠结啊。
这三条放一起,是不是觉得孩子也好难啊,到底要怎样?但这三条都是真真实实我公号收到过的留言求助。
现在看来,不怪我们纠结孩子,通过这次热搜讨论就能发现,我们自己都没理顺了。
2
好胜心没对错
每个人都是更喜欢赢的,赢了很开心,输了也会有一点点失落,情绪低潮,这一点不要去否认。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会这样,他们的情绪管理不如我们,自然会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输了不开心、输了后大哭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还不会情绪管理,更加不懂掩饰。
所以啊,别总是一遇到孩子输了哭就定性孩子输不起。
而另一个反面呢,就是孩子不争不抢。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所谓不争不抢的孩子,只不过他们对这些不在意。这些孩子有时长大后慢慢开始在意了;也有一些孩子会在其他事情上很在意。
不争不抢这个判断标准是主观的,当我们这么评判孩子时,我们已经把自己的主观强加给他了。
好胜心没有错,努力上进也没错,但如果把努力和结果导向成为主要价值观后,我们容易缺乏视角转换的能力。
什么叫视角转换?从我的理解看,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3
抽离心
父母在引导孩子输赢观时,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孩子。
我从小受到教育就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努力,过程一定重要,但结果更加重要。
所以当年当我看到合作伙伴“不那么努力”时,我觉得那是错的。涉及到“是非”问题,当然需要非常直接地说出来。
所以当时我即使被孤立,我仍然很不服,觉得自己没错,错的都是他人。
直到若干年后,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努力是个人选择,对输赢的在乎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这个道理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他们并不会懂。但我们可以尝试在孩子面对输赢的时候,做个旁观者,而不是第一时间的救火者。
当你看到孩子一输就哭,或者孩子不争不抢,你就想着抢在孩子面前替他解围,本质就是你代入了,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但其实重要是对你而言,不一定是孩子。
而我们的一次次介入,其实就是在用我们的言行告诉孩子,面对输赢只有这一个标准答案,就是父母的态度(当然如果这是你希望孩子变成的样子,我虽然保留意见,但也尊重你的看法)。
而我选择的就是陪伴,让小D自己去体会,先旁观,这件事她是否在乎,她是否要为之“拼命”。 你想赢,孩子想吗?我们要努力练通宵做第一,别人愿意为了这个第一练通宵吗?
孩子想的时候,我们助力;孩子佛的时候,我们接纳,这才能让孩子真正去体会自己输赢观的边界在哪里。
好胜心本质就是很个人的,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喜欢蓝盈莹和讨厌她的人一样多,因为这就是折射了不同的输赢观。
只要你认同自己的输赢观,并且不强加于别人,那么它就是对的。
而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舒服。知道为什么,不争不抢的人总是说自己不喜欢自己的性格?知道为什么,很有野心的人总也会不好意思直说?
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没能自洽,自己体会到了内心,但还带着可能被父母、老师、亲密的人强加的标准,于是总是走的很纠结。
每个人都会有输赢观,有的人是很早就被强加了,有的人是在成长路上自己慢慢经历,慢慢体会内心感受而形成。
我选择用后者引导小D,而且关键是要让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舒服。
投入地爱孩子,抽离地看问题,人生课题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先让自己舒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