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评:好阴狠:这把架于脖颈上的“欧美刀”,再次出鞘!
作者 :戎评 2019-10-02 19:49:02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Z国在西北部大规模植树的工作“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对此,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地理学家特洛伊·斯特恩伯格(Troy Sternberg)针对《自然》杂志的刊文,公开表示:
想法很好,但是在沙漠里种树有点傻,这些树确实挡住了扩张的沙漠。但许多树木并非原产于种植它们的地区,它们会消耗很多水…
此言何意?
春秋笔法:什么叫傲慢与偏见?
不可否认,《自然》杂志的此篇文章一经刊出,便遭到了国内众多专业及非专业领域人士的指责。
对于这些指责中纯属情绪宣泄的骂街行为,戎评暂不评述。
从事实出发,咱们就从一个“准专业”角度来看一看,《自然》杂志当前所遭到的指责,究竟冤不冤枉?
两个字:不冤!
为啥这么说?
首先,虽然这篇在《自然》刊载的文章属于“新闻”(Nature News),但是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以“学术、严谨”而著称的科学期刊,《自然》理应为其运营范围内的一切发言,担负最基本的责任!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了:
戎评你这就是“预设立场”啊,《自然》固然要为自己运营范围内的一切发言担负责任,但是咱们首先得明确:他的发言,到底是否正确啊?
所以,《自然》的这篇新闻,到底说了什么?
主标题: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Z国植树运动可能会动摇。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
副标题:研究人员警告,Z国治沙努力,可使水资源紧张。
(Researchers warn that the country’s push to hold back its deserts could strain water resources.)
乍一看,文章标题没有什么问题:这不过是在文章标题上强调自己的“异见”。
但是,只要我们略微思索就会发现,两个相关且并不完全对等的词汇,被分别用在了此篇新闻的主副标题上
——“种树”和“治沙”!
显然,这极易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中国的治沙=种树=水资源紧张!
当然,似乎是为了强调这种关系,在《自然》的这篇新闻中,他们还特意采用了一副对比强烈的配图,并为之注释:中国正通过种树来阻止沙漠扩展。
不过讽刺的是,《自然》的这幅所谓“种树”的配图,选用的却是我国多年治沙工作中所特有的发明:草方格。
何为“草方格”?
顾名思义,所谓草方格,就是利用废弃的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 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坚立在沙地上。
而一般来说,在达到“固沙”的效果之后,治沙人员通常会采用飞播草籽的形式,在草方格中育草治沙。
但是,就是“种草防沙”这样一种在中国治沙体系中早已基础化和常识化的客观事实,却在《自然》契合主题的目的下,以浓重的“春秋笔法”给刻意“消失”!
当然,这样的“笔法”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标题。
在第10段中,《自然》对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的话进行了引述:
森林的生长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和必要的进展(The growth of forests is significant and necessary progress in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而在第11段中,其又借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所长傅聪斌的研究,来对“种树论”进行驳斥:
土地恢复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100年。(Land restoration is usually a long-term process — it can take several decades or even 100 years)
全程引用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看似中肯客观下,又隐藏着何种居心?
第13段落对黄建平教授论文的引用,暴露了作者的居心:
Z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一些植树地区——正变得越来越干燥。1994年至2008年间,Z国的半干旱地区比1948年至1962年间增长了33%。(Large parts of China — including some areas where trees are being planted — are becoming drier. semi-arid areas in the country grew by 33% between 1994 and 2008 compared to between 1948 and 1962.)
是什么造成的?
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是一个模糊的论点却已经得到二次加强
—沙漠种树,会加剧荒漠干燥,即使当前取得一些成就,不过也是暂时的!
毕竟,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所长傅聪斌研究表明:土地恢复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倡导“种树防沙”的黄建平也承认“1994年至2008年间,Z国的半干旱地区比1948年至1962年间增长了33%”。
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但是戎评想说的是,《自然》刊发的这篇新闻的作者,可能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
为啥这么说?
因为就在第10段对黄建平教授论文的引用中,其才刚刚倡导了森林防止荒漠的重要性,为啥到了第13段,竟然开始自己打自己的脸?
显然,这反常甚至前后矛盾的一幕,是不合情理的。
别急,黄建平教授的论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半干旱区的增加,与亚洲夏季季风周期性变弱有关。
事实如此:
在黄建平教授的论文中,从未提到过干旱面积的增加与植树面积的扩展有任何关系!
但是,对于如此重要的信息,《自然》在引用时,为何选择性的进行了无视?
不得不说,在结合事实的全貌之后,《自然》此篇新闻所传递出的内容信息之扭曲,实在很难让人不去思考,其所谓的“客观呈现”,究竟掺杂了多少主观意识!
毕竟,在其文中用以展示“全球在过去40年变干旱的地区”的分布图中,在美国,澳洲、非洲、南美均一致性的表现出“半干旱区域扩展”的大趋势中《自然》的新闻作者,竟然可以罔顾全球性的一致现象,将之专门用作中国植树造林的负面铁证!
而在其用以表现“中国那些区域变成干旱地区”的分布图,并希望以之佐证这与中国植树造林的关系时,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中国植树造林规划的人,都会惊讶的发现,这名作者正在用刀背拍脸!
为啥?
从分布图中我们不难看到,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罗布泊和青藏高原
—这并非中国植树造林的主要区域,不仅如此,中国重要防沙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区域的内蒙和陕北一带,反倒呈现出耀眼的绿色!
毫不讳言,这“尬人的一幕”使我对该作者的基础知识储备,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是傻吗?
其文中多次强调的“干旱地区…增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气候变化”(arid areas…increased… probably due in large part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这样的笔法巧妙,实在很难说他“傻”!
很简单:
文章主题是植树造林的问题,植树造林也属于人类活动,当他一次次的将“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这样的观念传递给读者,却又对于“人类破坏”和“人类修复”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进行区分时,又会有多少人拍案而起,大骂中国的植树造林?
不过这又怎么样呢?这不就是其主副标题想要达到的暗示效果吗?
好一手“春秋笔法”!
惯用伎俩:西方式“真相”,让人恶心!
戎评相信,即使直到此刻,还会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知识分子”为《自然》辩驳:
他们不过是“措辞不当”的在讨论一个学术界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植物蒸腾作用会产生很大的水分散失,而沙漠植树所产生的灌溉和地下水蒸腾散失,会加剧水资源的消耗。
确实,倘若我们站在以《自然》为代表的西方立场上来看的话,这种概念模糊的表述,也许真的只是一个“措辞不当”或者“小小疏漏”,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却有必要让世界知晓:
所谓的“措辞不当”,却是建立在对中国的刻板偏见以及对客观事实的彻底扭曲上的!
为何这么说?
戎评在前面也提到了:因为配图疏漏,《自然》编辑人员误将一副中国“草方格治沙”的照片,给搬到了中国治沙=植树的荒谬论断中!
这掀开了西方学术的虚伪一角,同样为世界提供了一把打开“中国治沙真实”的钥匙
——虽然中国的治沙运动主要由政府主导,但是在60余年的治沙防沙历史中,我们从未以任何官方文件及强制措施,要求各治沙区域统一绿化植被、统一维护模式、统一治沙操作!
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各防沙、治沙区域的现存植被中,其实便不难看出:
地下水紧缺的腾格里沙漠,中国治沙人选用的是蒸腾少、耐干旱的杨柴、沙生针茅、骆驼刺这样的沙生灌丛。
盐碱化严重,属于退化沙地的塔克拉玛干边缘,中国治沙人选用的则是乌拉尔甘草、黄芪等固沙经济作物。
草原退化,地下水相对丰富的科尔沁沙地,中国治沙人则充分考虑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需求,选用了可持续产出的薪炭林和灌木饲料林等治沙植被!
……
《自然》杂志中说好的中国治沙=种树呢?
沙生针茅难道是树?
乌拉尔甘草难道是树
还是没有提到却广泛分布的沙芦草、芝麻菜、车前草、苍耳子、羊茅草、金丝草、鸡草,是所谓的“树”?
实在分不清“麦苗”还是“韭菜”,难道不会去翻一下中国国家林业局2016年就印制刊发的参考性书籍—《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指南》?
当然,对于防沙治沙中的“植树问题”,我们也大可不必因为《自然》杂志毫无实践基础,完全建立在主观偏见空造臆想上的三言两语就心生疑惑。
中国防沙治荒的植树,也没有任何问题!
不信?三北防护林的绿色长城,可以狠狠的抽他一大嘴巴!
不信?黄土高坡所带来的全流域生态好转,可以狠狠的抽他一大嘴巴!
不信?全球第一个被治愈的沙漠—毛乌素沙漠日渐湿润的气候,可以狠狠地抽他一大嘴巴!
事实如此:中国的治沙从未盲目,盲目的只是有心的《自然》和没脑子的读者!
当然,“有心”的仅仅只是《自然》吗?
2019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全球40个国家、355个城市进行了一个所谓的“全球公民诚实度”实验。
怎么实验呢?
工作人员制作了总数为1.7万个的两种钱包:
一种钱包,含有钥匙、购物清单与印制了联系方式(仅有电子邮箱地址)的名片。
另一种钱包,在以上的物品上,还包含了依据当地物价水平而计算出的仅够一天消费,最高不超过94.15美元的当地流通纸币。
实验开始后,中国的北上广深,和成都、天津、杭州、西安共8大城市,总共投放了400个不同的钱包。
在中国被找回的没钱钱包,只有约8%,有钱(49元)的钱包,则刚刚超过了20%,由此,根据其他国家的测试数据汇总,《科学》杂志得出结论:中国的钱包归还率最低,中国人诚信指数最低…
《科学》杂志结论一出,世界舆论哗然,一时间有关“中国人不诚信”的言论,甚嚣尘上,影响极其恶劣!
但是,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调查的那样吗?一些潜藏的猫腻,令人愤慨!
首先是最终统计的方式。
负责测试的工作人员,从始至终并未派遣任何人去“丢失”钱包当地的警局和失物招领处寻找钱包,而只是简单的以“捡拾人电子邮箱联系归还”的数据,作为统计数据!
显然,这种统计方式对于惯于使用“电子邮箱”的欧美社会而言是及其具有优势的,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留在钱包中的,是中国无法直接连接的“谷歌邮箱”。
其次是测试地的选择。
负责测试的工作人员,仅在欧洲就选了包括挪威、瑞典、丹麦等近邻的19个国家,但东亚地区却只在中国一国开展了调查,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了解到,日本人、韩国人在收到遗失物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其交给警察派出所等地方,等待失主前来认领,这和实验的要求不符。
那么,他们凭什么认为同样习惯于将遗失物交给失物招领或者警察的中国人,就符合这个实验?
当然,更让人看不懂的是
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路人进行测试时,研究团队还会派出13名工作人员,将一个透明钱包交给当地的酒店、银行、邮局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并统一用英语说:
嗨,我在拐角处的街上发现了这个。一定是有人丢了,我很急,得走了,你能帮忙联系失主吗?(Hi ,I found this on the street around the corner. Somebody must have lost it ,I'm in hurry and have to go , can you please take care of it?)
为什么不用当地语言?
显然,对于非英语区的国家而言,这真的很难说是一种“公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充满愚蠢偏见、毫无公平性和操作性的所谓“全球公民诚实度实验”,却被西方的学术期刊《科学》奉为现实,被西方各大媒体大吹特吹…
夸赞的是谁?
恶心的又是谁?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2019年9月23日,在与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会面时,美国特朗普曾无奈的抱怨道:
如果他们能公平地颁发诺贝尔奖,我会因为很多事情获得诺贝尔奖,而他们却不这么做。他们在奥巴马同意担任总统后立即给他一个…
对于特朗普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是否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我们暂且不谈,但是很显然,这位自上任以来便将“Fake news”(假新闻)挂在嘴边,凭一己之力从内部攻破了西方新闻造假堡垒的总统,对于自己所处西方世界的“评定潜规则”,同样有着很清醒的认知:
如果他们能公平地颁发诺贝尔奖。
西方世界有纯粹的公平吗?
对于这个问题戎评也不好回答,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目前存在表面的无数所谓公益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所谓中立的西方组织机构,尚未出现任何一家是真正的如其口中所言的纯粹!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口中尽是谎言
—对于相应领域的贡献和探索,是他们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但是,倘若我们一味地偏听偏信乃至将西方话语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奉为圭臬,最终等待我们的不是“探寻真理”,而是“自投罗网”!
什么“网”?
一帮居心叵测的外国人,打着公正、自由、学术、客观、背地里却扯着坏的在“百实一虚”、“概念偷换”下,所织造而成的精神罗网。
28年前,他们不费一枪一弹屠灭最大竞争对手,直到今天,俄国人还在痛呼那场欺骗,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28年后,他们又想故伎重施,又想在润无细无声下,从各个领域,否定我们的国家、否定我们的人民、否定我们追寻幸福的民族复兴!
何其可耻?
戎评还是那句话: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圣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屁股,都坐在咱们中国这一方!
有一个道理,每一个国人都必须明白:
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扎根的土地,只有中国!
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我们,在我们亿万中国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以热血汗水铺就凝结而成的实践大道!
最后,对于那些不做调查、不搞研究、指手画脚,傲慢无礼的西方所谓世界级权威学术期刊,戎评有一言相告:
何为正确,中国比你们“懂”!
一群只知罢课游行,推卸逃避的人,你们也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