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太空中干了一件事,帮了俄大忙,美悔不当初
中国空间站拉开序幕
2月5日,载人空间站工程新研制的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加上已先期运抵的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三大件”已齐集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运载火箭将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计划于4月中下旬执行首飞任务。这也意味着,备受瞩目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即将拉开序幕。
其实早在2017年的5月份,我国就正式开启了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邀请世界各国来积极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实验合作。
我国的国际空间站在2019年开始发射,2022年组建完成并投入使用,预期运营寿命最少十年。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寿终正寝。届时,中国的国际空间站将会是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营的国际空间站。
在烽火君看来,这一切正在表明,我国突破了技术封锁,即将迎来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打破美国在国家空间站的垄断地位。
而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本着开放、和平、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我国向世界各国发出空间站的邀请。也许就是因为自己曾经落后,弱小,无力,被冷眼以待过,所以才更加明白国之大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构建世界秩序,促进人类发展。
我国航天发展的曲折历史
谁能想到当初我国航天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曲折与饱受屈辱。
由于美国一直担心中国过快成长,想方设法阻止中国发展,其主要手段就是技术围堵,尤其在航天领域。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末期,以美俄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当时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合作范围最广的航空航天项目,涵盖了欧洲航天局、日本、巴西和加拿大共16个国家共同参与研制。当时的中国对于国际空间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美国以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家空间站项目的申请。
后来中国避开美国找到欧洲航天局合作希望能够获得航天技术的共享,可是投入了几十亿的合作资金却没有学到任何核心技术。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不得不另起炉灶,发展自己的航天航空事业,建造属于自己的国际空间站,以摆脱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事实证明,西方封锁的越厉害,中国的发展速度就越快。从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到如今靠自身的努力赢得了航天大国的地位。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还打造了一系列的探月工程,开启了航天梦的逆袭。
中国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在烽火君看来,得益于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及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
中俄合作,美被排除在外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在科技领域有所成就。当今世界各国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航空航天以及大国重器等技术来发展的。而谁在这些科技上能够实现重大突破,那么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夺得先机。
航空航天领域作为如今的热门领域,其实各个国家都在明争暗斗。早在上个世纪美苏争霸期间,美国苏联就把载人飞船送上了外太空。苏联解体之后,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和美国抗衡。
美国也趁机在这段时间发展了自己的国际空间站,而当时美国邀请了全球16个国家进行共同参与研究,唯独把中国拒之门外。并且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相关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其实美国的的目的就是封锁中国,让中国学习不到相关技术,害怕中国的崛起。
但是美国万万想不到,就算一直打压中国的技术以及发展,中国还是在夹缝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空间站。
可能大家会问烽火君,为什么我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发展国家空间站?
在烽火君看来,国际空间站对于外太空探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未来国家科技发展以及战略发展的制高点。可以说谁用有了这方面的科技,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占据主导权,一个国家想要做到真正的强大就离不开空间技术的发展。
我国空间站的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俄罗斯曾经帮助中国研制神舟飞船和培训宇航员,促进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而如今我国也投桃报李,力邀俄罗斯参加我国的国际空间站。而由于俄罗斯近些年经济的不景气,在航天领域逐渐落了下风,中国此举帮了俄罗斯一个大忙,能促进俄罗斯航天科研的发展。而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与美国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中国的国际空间站对美国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而现如今,美国的空间站即将寿终正寝,中国此时伸出橄榄枝,对中国在国际空间站标准的制定上话语权更大,这对于未来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大有裨益。不仅能同更多的国家学习交流航天技术,取长补短,还能体现大国风范与担当。
在太空探索的大国博弈中,中国正逐渐处于上风,面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太空势力,美国不知有什么感想?
最重要的是,当初不可一世的美国拒绝了中国,如今却只有中国拥有国家空间站。可谓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大家都知道,国际空间站会在2024年左右退役,而中国空间站会在大概2022年建成,到时候,整个太空中,只有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还在轨运行,全球国家都只能找中国来进行合作,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空间站设计上,可以长期驻留3位乘员,中国人自己肯定是占了一个席位的,那么剩下的两个席位要如何分配呢?
国际空间站
我们可以先看看国际空间站是如何运营的。国际空间站是由美俄主导,全球16国共同出资建造的空间国际项目,这16个国家根据出资的多少,来分配各自进行太空科研项目的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6个国家虽然使用国际空间站是免费的,但要将航天员送上空间站,可是要花不少的钱。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航天局网站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截止今年7月,为了将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多次借用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目前已经累计向俄罗斯支付了39亿美元(相当于270亿人民币)的“座位费”!
俄罗斯联盟号飞船
该报告中提到,在近8年的时间里,美国一共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购买了70个座位,综合算下来,一个往返空间站的飞船座位价格在5100万美元左右。美国人可被俄罗斯痛宰了一笔,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美国人自己把他们的“航天飞机”计划停了,新的太空往返飞船又没研制出来,现在花冤枉钱用俄罗斯的飞船也是无奈之举。
而不同的是,由于中国空间站是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站的接口可能会不兼容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未来想要去中国空间站的人,应该是只能乘坐我国的“神州”飞船。但我们的“神州”飞船的会如何运营呢?会和俄罗斯一样收取“座位费”吗?中国天宫空间站以后能赚多钱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之前,官媒曾多次强调,“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将向全世界敞开”,从官方的措辞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空间站是免费不收钱的,不仅如此,中国还会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测控和回收等保值性服务支持。
中国神州飞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免费是有前提要求的,只有满足这个要求的国家,我们才会为其分配进入空间站的名额。更重要的是,这个“前提要求”能为我国创造出远超金钱的利益!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师总师的说法,使用中国空间站唯一的要求就是,科研成果必须与中国分享!
要知道,由于去空间站进行科研实验的机会是极其宝贵的,因此各国都十分珍惜机会,纷纷挑选本国前沿的科学项目去太空实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选择免费使用,共享知识成果的做法,无疑是更具前瞻性的。
中国空间站CG图
且更重要的是,此前在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在太空项目上,都是与美国NASA站在一块的,科研成果完全不共享,而现在,中国敞开大门,不排斥任何国家使用空间站,不像美国一样搞“小圈子”,我们真心实意的推动和平利用太空的准则,这比美国小肚鸡肠的心态不知道要高上了多少倍!
从“欧洲航天员学中文”到“中国未来空间站加设中意(意大利)合作舱”,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航天技术,尤其是轨道科学研究领域向中国靠拢,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就在意大利科研项目和中国空间站一齐升空之前,意大利已经表露出“等不及”的架势:就在近日,意大利空军已经和美国商业航天企业“维珍银河”签署了商业运载合同,并将在2021年前使用“维珍银河”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失重研究。
图为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该机只活动在亚轨道区域。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寻常人“圆太空梦”最廉价的选择,维珍银河公司的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成本上拥有现阶段“一骑绝尘”般的优势。就拿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来说,它的飞行高度已经突破美国对于大气层的定义(80千米),未来更将达到101千米,突破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大气层和太空分界的“卡门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飞机”。
而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的“机票票价”不过每人25万美元……
图为“白骑士”载机携带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中)。
相比之下,从俄罗斯“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票价”就高达至少7000万美元/每人,这还不包括到达国际空间站后的运行费用……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过把太空失重瘾,或是进行某些时间需求低的科研项目,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确实是便宜划算的首选。
同样的,意大利空军本次在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的科研项目也并不如何高大上,只不过是要观察生物燃料在微重力下的变化和性质,为未来意大利空军的“燃料环保化”打下基础罢了,确实用不着“大动干戈”。
图为意大利设计建造的国际空间站舱段外景。
事实上,自商业航天这一概念逐渐转变成各类新概念航天器开始,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站、返回式卫星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意思:科研机构、院校乃至于军队研发部门的小型空间实验和应用不必再削尖脑壳搭上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这些“快车”,而是用单纯的微小卫星,甚至是用亚轨道航天飞机就能达成目的。
图为搭乘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撒土豆”的微小卫星,它们多半来自科研机构和院校。
但和门槛放低相对应的是,商业航天企业逐渐从传统航天企业手中夺得了主导权——意大利没有把空军的生物燃料研究项目交给国际空间站、欧洲空间局抑或是中意合作空间站,而是用“短平快”的亚轨道航天飞机解决问题,这一现象就是明证。
而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事例还将继续增多:没有人能抵抗得住物美价廉的诱惑……而如果英国、法国和日本之类“二线航天国家”不能迅速跟进,它们也终将被世界航天市场淘汰。
图为可能具备登月能力的重型猎鹰火箭改进型想象图。
当然,作为维珍银河公司拿下的第一桩“军用业务”,意大利空军的选择对中国航天而言亦有着现实上的警醒意义:平心而论,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技术上不甚激进,远不如已经现身的高超音速武器复杂,其部件更是大量取自通用航空领域的现成品,但这也就造就了它的低成本优势,并最终使得它夺得了意大利空军的青睐——换句话说,作为未来中国航天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国空间站不仅要加快进度,更要具备和商业航天发射工具可匹敌的“短平快”成本优势,如此才能保证竞争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